型鋼混凝土結構與大跨鋼結構組合應用分析
【圖文】:
圖1鋼梁與型鋼柱平面示意凝土柱、框架梁柱板組成,2層即夾層由型鋼混凝土柱、鋼筋混凝土梁板組成,3層由型鋼混凝土柱、鋼梁組成,如圖2所示。圖2結構模型3計算結果及分析3.1地震力地震力計算結果如表1,2所示。表1,2中,F(xiàn)x,F(xiàn)y分別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反應力;Vx,Vy分別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樓層剪力;Mx,My分別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彎矩。綜合表1和表2可知,在地震作用下,該樓底層的剪力和彎矩是最大的,x向和y向的剪重比都能夠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8]5.2.5條的要求,2個方向最小剪重比均為1.60%,樓層的剪重比滿足要求。表1各層x方向的作用力(CQC)層號Fx/kNVx/kN剪重比/%Mx/(kN·m)僅考慮x向3585.65585.655.542986.832366.55836.394.206875.391609.221160.902.8213266.823.2位移經(jīng)過PKPM程序中SATWE計算分析可知(見表表2各層y方向的作用力(CQC)層號Fx/kNVx/kN剪重比/%My/(kN·m)僅考慮y向3784.46784.467.424000.732554.511090.395.478946.441844.571407.083.4216556.483,4),x向在和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組合過程中,樓層有最大位移,而y向在雙向地震作用下,樓層有最大位移。其中由于風荷載作用相對地震作用要小,將不做考慮。表3,4中,Max-Dx,Max-Dy為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Ave-Dx,Ave-Dy為x,y方向的平均層間位移;Max-Dx/h,Max-Dy/h為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綜合表3和表4,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8]5.5.1條可知,框架結構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制為1/550,多、高層鋼結構的彈性位移角限制為1/250,由結果可知,該?
圖1鋼梁與型鋼柱平面示意凝土柱、框架梁柱板組成,2層即夾層由型鋼混凝土柱、鋼筋混凝土梁板組成,3層由型鋼混凝土柱、鋼梁組成,如圖2所示。圖2結構模型3計算結果及分析3.1地震力地震力計算結果如表1,2所示。表1,2中,,F(xiàn)x,F(xiàn)y分別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反應力;Vx,Vy分別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樓層剪力;Mx,My分別為x向和y向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彎矩。綜合表1和表2可知,在地震作用下,該樓底層的剪力和彎矩是最大的,x向和y向的剪重比都能夠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8]5.2.5條的要求,2個方向最小剪重比均為1.60%,樓層的剪重比滿足要求。表1各層x方向的作用力(CQC)層號Fx/kNVx/kN剪重比/%Mx/(kN·m)僅考慮x向3585.65585.655.542986.832366.55836.394.206875.391609.221160.902.8213266.823.2位移經(jīng)過PKPM程序中SATWE計算分析可知(見表表2各層y方向的作用力(CQC)層號Fx/kNVx/kN剪重比/%My/(kN·m)僅考慮y向3784.46784.467.424000.732554.511090.395.478946.441844.571407.083.4216556.483,4),x向在和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組合過程中,樓層有最大位移,而y向在雙向地震作用下,樓層有最大位移。其中由于風荷載作用相對地震作用要小,將不做考慮。表3,4中,Max-Dx,Max-Dy為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Ave-Dx,Ave-Dy為x,y方向的平均層間位移;Max-Dx/h,Max-Dy/h為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綜合表3和表4,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8]5.5.1條可知,框架結構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制為1/550,多、高層鋼結構的彈性位移角限制為1/250,由結果可知,該?
【作者單位】: 西安長安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分類號】:TU398.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楊勇;聶建國;;型鋼混凝土結構(SRC)設計規(guī)程比較[J];工業(yè)建筑;2006年01期
2 王妮;陳宗平;張士前;陳宇良;;型鋼混凝土異形柱中節(jié)點受力性能試驗及有限元分析[J];建筑結構學報;2013年S1期
3 陶兵;彭偉;楊雨嘉;;國內(nèi)外型鋼混凝土結構設計方法的比較[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4 平振東;;型鋼混凝土結構在國內(nèi)外的研究及工程應用[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5 董建菲;魏巍;辛欣;;型鋼混凝土結構的研究發(fā)展及應用[J];陜西建筑;2009年02期
6 儲為東;;型鋼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大跨度建筑中的應用[J];浙江建筑;2007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柳會紅,何益斌,沈蒲生;反復荷載作用下型鋼混凝土梁—柱節(jié)點中梁抗剪性能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4年03期
2 范濤;淺述型鋼混凝土結構的特點及應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4年04期
3 邵永健;劉凡;孫華勇;殷志文;;L形型鋼混凝土異形柱正截面承載力的理論研究(Ⅱ)——受力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2期
4 林沂祥;鄭廷銀;蔡萬軍;陳志軍;;蜂窩狀鋼骨混凝土不對稱十字形柱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2期
5 劉天波;;某地鐵上蓋高層樓宇的樁基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4期
6 郭懷仁;褚云朋;;鋼管混凝土柱—鋼骨梁節(jié)點非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5期
7 李一松;李國強;崔大光;;型鋼混凝土中高剪力墻正截面受彎的開裂荷載和極限荷載的計算方法[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8 袁波;梁魏;張華剛;馬克儉;;型鋼混凝土柱中鋼柱翼緣開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年02期
9 陸佳;戴雅萍;馬吉;;薄壁鋼板組合截面PEC柱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年02期
10 陳雅琳;;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施工技術初探[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毛志偉;鄭廷銀;;型鋼混凝土異形柱的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A];鋼結構工程研究(七)——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8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2 楊威;王力波;張仕通;;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新建業(yè)務辦公用房鋼結構部分設計[A];鋼結構工程研究⑧——中國鋼協(xié)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第12屆(ASSF-2010)學術交流會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崔U_剛;;淺談型鋼混凝土柱的發(fā)展及特性[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耿翠珍;劉中華;;內(nèi)置圓鋼管的鋼骨混凝土柱特性及梁柱節(jié)點分析[A];第19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0年
5 林明強;姜維山;安建利;;高強混凝土RC與SRC結構研究[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金波;王新;溫四清;;武漢開頓國際大廈超高層結構計算與分析[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7 安東亞;陸道淵;李承銘;喬偉;;某型鋼混凝土懸臂梁受力性能研究[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8 陳方明;盧葭;李龍春;;某特種工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關鍵節(jié)點試驗研究[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9 郭麗云;;軸壓比的計算與控制[A];工程設計與計算機技術:第十五屆全國工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經(jīng)建生;鄭永乾;韓林海;;型鋼混凝土(SRC)構件抗火設計的關鍵問題[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阿林;鋼骨-鋼管高性能混凝土軸壓組合柱受力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2 王鈞;內(nèi)置H型鋼預應力混凝土組合梁受力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江棗;豎向組合構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4 李磊;混合結構的數(shù)值建模理論及在地震工程中的應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5 張亮;型鋼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設計計算理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6 宋天詣;火災后鋼—混凝土組合框架梁—柱節(jié)點的力學性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7 劉建明;核心鋼管外包鋼骨混凝土短柱受壓性能試驗與理論研究[D];燕山大學;2011年
8 黃彩萍;混合梁斜拉橋鋼混結合段受力性能的試驗研究與理論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李玉榮;型鋼混凝土梁式轉(zhuǎn)換框架結構的試驗和理論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孫建運;爆炸沖擊荷載作用下鋼骨混凝土柱性能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芳芳;鋼骨-FRP管混凝土結構應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郭森亮;某工程型鋼混凝土轉(zhuǎn)換梁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趙文Pr;提高異形柱節(jié)點抗剪承載力各項措施的可行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4 鄭寶磊;山西首幢高層鋼結構公寓設計與整體計算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5 鮑偉麗;大連世界金融中心超高層建筑結構選型及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馬暢;鋼管混凝土柱—型鋼混凝土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學;2011年
7 葉浩;某工程逆作法技術的應用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趙小芹;預應力型鋼混凝土深受彎構件的裂縫寬度基礎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孫思為;帶暗支撐剪力墻構件抗震性能及變形指標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夏昊;低軸壓比單排雙向配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性能試驗研究[D];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夏閩,高華杰;組合結構在歐洲的新進展[J];工業(yè)建筑;2002年06期
2 白曉紅;白國良;;新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應用與展望[J];工業(yè)建筑;2006年S1期
3 王連廣,李立新;國外型鋼混凝土(SRC)結構設計規(guī)范基礎介紹[J];建筑結構;2001年02期
4 徐亞豐;刁曉征;王鑫;;十字形實腹式鋼骨混凝土異形柱非線性分析[J];建筑結構;2010年07期
5 薛偉辰;姜東升;陳以一;林穎儒;林高;;預應力混凝土空間節(jié)點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7年01期
6 陳宗平;薛建陽;趙鴻鐵;邵永健;趙永宏;門進杰;;型鋼混凝土異形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7年03期
7 薛建陽;劉義;趙鴻鐵;陳宗平;隋煈;;型鋼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節(jié)點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9年04期
8 樊健生;周慧;聶建國;李全旺;;雙向荷載作用下方鋼管混凝土柱-組合梁空間節(jié)點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2年06期
9 于慶榮,姜維山,高永孚,徐天祿;型鋼混凝土結構在我國的發(fā)展[J];天津建設科技;2003年05期
10 葉列平,方鄂華;鋼骨混凝土構件的受力性能研究綜述[J];土木工程學報;2000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崇孟;;某大廈型鋼混凝土結構設計案例分析[J];廣東科技;2007年06期
2 馬濤;鄧海霞;高妹娟;;型鋼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建筑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7年32期
3 劉鯤鵬;李衛(wèi)東;張濤;;淺談預應力型鋼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概況[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12期
4 平振東;;型鋼混凝土結構在國內(nèi)外的研究及工程應用[J];四川建筑;2009年S1期
5 李業(yè)勛;魏曉添;;型鋼混凝土結構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9年12期
6 韋希;趙冬;;型鋼混凝土結構研究及發(fā)展[J];四川建筑;2009年06期
7 張仁杰;張陽光;;型鋼混凝土結構在我國發(fā)展應用研究[J];科學之友;2010年22期
8 郭鵬;張永勝;;談型鋼混凝土結構[J];山西建筑;2012年03期
9 唐國昱;;型鋼混凝土結構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2年21期
10 王恒新;型鋼混凝土結構在高層和超高層通信大樓工程中的應用[J];郵電設計技術;1995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光;王德強;薛陽;;型鋼混凝土結構試驗研究綜述[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5)[C];2010年
2 李俊峰;袁海濤;韓克勝;;型鋼混凝土結構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A];2005年度山東建筑學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3 徐杰;傅傳國;周曉娜;;預應力型鋼混凝土結構研究與應用[A];慶祝劉錫良教授八十華誕暨第八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袁偉斌;干鋼;金偉良;;預應力型鋼混凝土結構受彎構件研究[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郭子雄;楊勇;王妙芳;;型鋼混凝土結構性能抗震設計研究展望[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維亞;;型鋼混凝土結構在我國高層建筑的應用[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彭明英;蔣航軍;張林振;郁銀泉;;《型鋼混凝土結構施工鋼筋排布規(guī)則與構造詳圖》介紹[A];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fā)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8 鄧國專;鄭山鎖;田微;曾磊;呂瑩;熊宏偉;;型鋼混凝土結構粘結滑移性能的對比試驗研究Ⅱ[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鄧國專;鄭山鎖;田微;張亮;查春光;;型鋼混凝土結構粘結滑移性能物性參數(shù)的理論分析[A];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任旭;;型鋼混凝土結構轉(zhuǎn)換大梁的設計與應用[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王茜;技術+智慧 三種材料演奏和諧樂章[N];中華建筑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唐勝平;型鋼混凝土結構的性能設計方法[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2 錢建勛;型鋼混凝土結構節(jié)點受力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于德帥;預應力型鋼混凝土結構耐火性能試驗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4 曾磊;適用于型鋼混凝土結構的高強高性能混凝土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5 車順利;適用于型鋼混凝土結構的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損傷本構關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6 鄧國專;型鋼混凝土結構粘結滑移性能試驗研究與基本理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553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55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