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金鹿集團總部基于抗震性能的設計
【圖文】:
smicfortificationintensityareparticularlyadverse.Keywords: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superhigh-risebuilding;elastic-plasticanalysis;Pushoveranalysis作者簡介:劉洪治,碩士,工程師,Email:liu.hongzhi@cscec.com。1工程概況福建省金鹿集團總部項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海片區(qū)總部經(jīng)濟集聚區(qū),建筑高度143.55m,總建筑面積約10萬m2,其中地上面積約8.5萬m2,地下面積約1.5萬m2。地下3層,地上36層,其中1~5層為裙房。地上主要功能為星級酒店及辦公,地下為車庫及設備用房。建筑效果圖見圖1。圖1建筑效果圖圖2建筑剖面圖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場地類別為Ⅲ類。結構總高度約為140m,長度約為65m,寬度約為30m,主樓結構高寬比約為4.55,核心筒的高寬比(短邊方向)為10.8。主要構件尺寸:框架梁均采用鋼筋混凝土梁,主要截面尺寸有600×900,圖3典型樓層結構布置平面圖650×650,650×750,700×950等;框架柱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柱,主要截面尺寸有1500×1500,1200×1200,900×900,部分采用內置型鋼-混凝土結構以改善其延性;剪力墻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厚度為200~600mm;核心筒等重要部位剪力墻采用型鋼-混凝土剪力墻,改善其受拉性能,提高其延性;樓板厚度一般為120mm,局部采用150~180mm。建筑剖面及典型樓層結構布置平面分別見圖2,3。剪力墻、框架柱混凝土強度等級從下至上逐漸降低,為C60~C45;樓蓋體系混凝土強度等級從下至上采用C40~C35;鋼筋強度等級為HRB400;鋼材強度等級為Q345。
ensityareparticularlyadverse.Keywords: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superhigh-risebuilding;elastic-plasticanalysis;Pushoveranalysis作者簡介:劉洪治,碩士,工程師,Email:liu.hongzhi@cscec.com。1工程概況福建省金鹿集團總部項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海片區(qū)總部經(jīng)濟集聚區(qū),建筑高度143.55m,總建筑面積約10萬m2,其中地上面積約8.5萬m2,地下面積約1.5萬m2。地下3層,地上36層,其中1~5層為裙房。地上主要功能為星級酒店及辦公,地下為車庫及設備用房。建筑效果圖見圖1。圖1建筑效果圖圖2建筑剖面圖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場地類別為Ⅲ類。結構總高度約為140m,長度約為65m,寬度約為30m,主樓結構高寬比約為4.55,核心筒的高寬比(短邊方向)為10.8。主要構件尺寸:框架梁均采用鋼筋混凝土梁,主要截面尺寸有600×900,圖3典型樓層結構布置平面圖650×650,650×750,700×950等;框架柱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柱,主要截面尺寸有1500×1500,1200×1200,900×900,部分采用內置型鋼-混凝土結構以改善其延性;剪力墻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厚度為200~600mm;核心筒等重要部位剪力墻采用型鋼-混凝土剪力墻,,改善其受拉性能,提高其延性;樓板厚度一般為120mm,局部采用150~180mm。建筑剖面及典型樓層結構布置平面分別見圖2,3。剪力墻、框架柱混凝土強度等級從下至上逐漸降低,為C60~C45;樓蓋體系混凝土強度等級從下至上采用C40~C35;鋼筋強度等級為HRB400;鋼材強度等級為Q345。
【作者單位】: 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直營總部);
【分類號】:TU973.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定松,呂西林;延性需求譜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中的應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1期
2 徐培福,戴國瑩;超限高層建筑結構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燦燦,陸洲導,李凌志;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5期
2 周定松;呂西林;蔣歡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6期
3 莫庸;錢銘;宋東偉;安炳;滕文川;;某超限高層工業(yè)框架結構彈塑性分析及性能抗震加固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年S1期
4 賈紅梅;閻貴平;;Pushover方法在雙柱橋墩抗震性能評估上的應用[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5 周定松,呂西林;彈塑性位移譜法的振動臺模型試驗驗證[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5期
6 白紹良;李剛強;李英民;韋鋒;;從R-μ-T關系研究成果看我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措施[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5期
7 毛建猛;謝禮立;翟長海;;模態(tài)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進[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6期
8 馬宏旺;;一種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年02期
9 易偉建;蔣蝶;;Pushover分析中抗力曲線的概率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年01期
10 譚麗芳;蔣麗忠;董立冬;;基于Push-over分析的鋼-混凝土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動力學與控制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支旭東;謝禮立;;網(wǎng)殼結構損傷研究在性態(tài)抗震設計中的應用[A];第16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7年
2 吳平川;魏翠玲;高春華;;模態(tài)Push-over分析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中的應用[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周定松;;彈塑性位移譜法與振動臺試驗比值的數(shù)值分布特征[A];第二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李怡;馬銘;;建筑結構基于性能抗震設計初探[A];中國交通土建工程學術論文集(2006)[C];2006年
5 任峰;方鴻強;;基于性能抗震設計方法的幾點思考[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6 聶祺;潘立;羅乾躍;周鵬;;七彩云南第壹城罕遇地震彈塑性時程分析[A];建筑結構高峰論壇——復雜建筑結構彈塑性分析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楊奕芬;;某框支轉換高層結構設計以及啟示[A];第十六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7綠色設計與制造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金華;既有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勞曉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墻構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標限值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評價方法與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邢棟;一種單層折面網(wǎng)殼結構的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王朝暉;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三維線性及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6 楊大彬;基于性能的縱邊落地支承單層柱面網(wǎng)殼抗震理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李琪;基于位移模式結構抗震設計方法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8 吳香香;多層薄柔鋼框架的抗震設計[D];同濟大學;2006年
9 鄧明科;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墻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與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10 門進杰;不規(guī)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和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毅;地震工程中的等效線性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唐純能;高層建筑梁式轉換結構受力特性與地震反應分析[D];浙江大學;2011年
3 郭向東;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彈塑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釗;“站橋合一”式車站結構簡化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李杰;考慮SSI效應的近斷層區(qū)橋梁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徐慶華;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D];中南大學;2011年
7 徐燾;關于梁式轉換層結構抗震性能的分析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8 劉濤濤;橋墩延性抗震設計的安全性評價[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9 張鳳鑫;基于構件損傷因子的高層框筒結構抗震性能評估方法[D];天津大學;2010年
10 陳曉祥;高層框架—剪力墻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朱杰江,呂西林;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推覆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4期
2 呂西林,周定松;考慮場地類別與設計分組的延性需求譜和彈塑性位移反應譜[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1期
3 程耿東,李剛;基于功能的結構抗震設計中一些問題的探討[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4 楊溥,李英民,王亞勇,賴明;結構靜力彈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的改進[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5 徐培福,王亞勇,戴國瑩;關于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防審查的若干討論[J];土木工程學報;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西林,李俊蘭;鋼筋混凝土核心筒體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3期
2 朱曉東,馮曉峰,李勇明;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特點[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3 方曉銘;吳蕓;王旭峰;;一種改進的剛性連接鋼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結構工程師;2006年04期
4 張鑫;梁猛;趙考重;;配筋灌孔速成墻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5 雍承鑫;;從汶川大地震看羌族碉樓的抗震性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李振華;;基礎隔震橋梁抗震性能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10期
7 金恩平;王秀麗;吳長;;剛度分布對復雜結構體系抗震性能影響[J];低溫建筑技術;2010年08期
8 賈明明;呂大剛;張素梅;蔣守蘭;;防屈曲支撐鋼框架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設計[J];工程力學;2010年S2期
9 陳萬山;楊德健;;局部配筋對頁巖空心磚墻體抗震性能影響試驗研究[J];施工技術;2011年14期
10 賈連光;李慶文;孫宏達;;擴高比對蜂窩框架抗震性能的影響[J];鋼結構;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巖;陳國;楊瑞珍;佘立永;周泉;;現(xiàn)代竹結構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9年
2 吳建有;曹萬林;魏文湘;郝春森;曲英華;;L型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A];第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1994年
3 謝強;薛松濤;陳昒;姚謙峰;王清敏;;高層輕板框架抗震性能試驗研究[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趙均;朱丹;陳向東;;結構參數(shù)沿高度方向突變對抗震性能的影響[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斌;陳穎;;閩東地區(qū)聯(lián)建房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6 賈國慶;王曙光;劉偉慶;杜東升;;常州凱悅中心12#樓抗震性能研究[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上)[C];2013年
7 王玉嵐;蔣滄如;;底部框剪磚房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曹炳政;羅奇峰;;淺談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A];中國地震學會第九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紀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誕辰[C];2002年
9 董軍;吉小萍;;兩類新型隅撐支撐鋼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A];鋼結構工程研究(七)——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8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梁鈺;孫偉;;施工質量對建筑抗震性能的影響[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09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連云港日報;2010年
2 陳熹熹邋汪曉霞;住宅抗震性能成關注熱點 抗震能力可否要寫進合同[N];經(jīng)理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孔華 通訊員 冼云兒 謝宏棟;穗番禺區(qū)普查建設工程抗震性能[N];廣東建設報;2009年
4 記者 龐磊成;我市將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報;2009年
5 王玉;輸入門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廣東科技報;2013年
6 記者 謝峰 通訊員 裴蕾;高樓綁“韌帶”提抗震性能[N];首都建設報;2013年
7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視[N];湖北日報;2000年
8 王慶;市政設施抗震性能須加強[N];中國建設報;2008年
9 李根梅;要讓群眾住上抗震性能好的新房[N];固原日報;2008年
10 郭文淵;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勁;鋼異形柱結構體系抗震性能的理論分析與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王飛;混凝土箱型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3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評價方法與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吳鋒;土坯房屋基本力學和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5 于敬海;新型輕質加氣混凝土承重砌體抗震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6 夏訓成;火電廠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7 侯煒;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8 魏春明;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縫抗震性能[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戴金華;既有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馮宏;型鋼高強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冬豹;輸變電電氣設備典型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年
2 羅曙光;西部農房抗震與實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3 蔣偉;新型輕質混凝土承重砌體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4 王敏仕;煤氣化高層工業(yè)廠房抗震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程琪;玻璃纖維網(wǎng)增強復合砌體抗震性能試驗研究與有限元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1年
6 鄒磊;無粘結預應力板—柱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7 田浩;某平面L形不規(guī)則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學;2013年
8 蘇志德;外套增層結構體系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9 陳萬山;帶縫空心保溫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08年
10 王磊;基于Pushover方法對改造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評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41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54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