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c-Wen土體動力模型的閾值應變研究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of Bouc-Wen soil dynamic model on hysteresis loop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basic laws of thermodynamics, the expressions of incremental dissipation function of Bouc-Wen soil dynamic model are studied,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a dam soil and stone under different dynamic strain levels is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threshold strains, I. e., the first and second threshold strain. The corresponding modulus ratios are about 0.94 and 0.50 ~ 0.80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threshold strain is equivalent to the traditional threshold strain,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 or volume change.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stress-strai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海岸與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08790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0979014)
【分類號】:TU4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志良;韓清宇;;粘彈塑性土層地震反應的波動分析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1年01期
2 遲世春;郭曉霞;楊峻;林皋;;土的動力Hardin-Drnevich模型小應變特性及其閾值應變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8年02期
3 郭曉霞;遲世春;林皋;;基于熱力學定律的土體動力Hardin-Drnevich模型再認識[J];巖土力學;2008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曉霞;熱力學方法在土體本構模型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立;陳清軍;;場地地震反應的比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年01期
2 郭曉霞;;熱力學方法在土體動力Ramberg-Osgood模型中的應用研究[J];冰川凍土;2011年04期
3 王廣軍,蘇經(jīng)宇;場地類別的模糊綜合評判[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5年02期
4 李小軍,廖振鵬;土應力應變關系的粘-彈-塑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9年03期
5 欒茂田;土動力非線性分析中的變參數(shù)Ramberg-Osgood本構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2期
6 李學寧,劉惠珊,周根壽,王士風;液化層減震機理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3期
7 廖河山,徐植信;場地土的一維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4期
8 李小軍,廖振鵬,張克緒;考慮阻尼擬合的動態(tài)骨架曲線函數(shù)式[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4年01期
9 李小軍,彭青;不同類別場地地震動參數(shù)的計算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年01期
10 陳文化,門福錄;傾斜地層地震液化和滑移的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偉;凌華;孫斌祥;;軟土動應力—應變曲線復合指數(shù)—正弦模型[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紅;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紅黏土路基動力穩(wěn)定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丁玉琴;場地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3 肖曉春;地震作用下土—樁—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4 王鳳江;土工織物增強尾礦砂的力學性能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4年
5 王滿生;考慮土-結構相互作用體系的參數(shù)識別和地震反應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鄧亞虹;層狀自由場地固有頻率的求解方法、特性及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陳學良;土體動力特性、復雜場地非線性地震反應及其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6年
8 遲明杰;砂土的剪脹性及本構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9 齊文浩;土層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8年
10 郭曉霞;熱力學方法在土體本構模型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崇茂;土石壩料的變參數(shù)R-O模型及其熱力學解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李亞東;區(qū)域性土的動力特性及對地下結構抗震分析的影響[D];廣州大學;2011年
3 翟慶生;基于土層結構的場地分類方法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3年
4 宋振河;土的量化記憶模型參數(shù)確定與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5 孔戈;基于ANSYS二次開發(fā)的地下結構動力反應仿真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4年
6 齊文浩;土層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的比較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4年
7 任慧;場地動力反應的理論分析與場地土動力特性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8 王曉;變剪模半空間上基礎豎向振動分析與土動力特性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9 蘭景巖;土的動力學參數(shù)對場地設計反應譜的影響[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6年
10 皮凈靈;地震作用下場地土的反應分析[D];暨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常明,肖樹芳,夏玉斌;海積軟土固結變形的結構性模型研究[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2 徐舜華;徐光黎;程瑤;;土的劍橋模型發(fā)展綜述[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7年03期
3 王志良;韓清宇;;粘彈塑性土層地震反應的波動分析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1年01期
4 李小軍,廖振鵬;土應力應變關系的粘-彈-塑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9年03期
5 欒茂田;土動力非線性分析中的變參數(shù)Ramberg-Osgood本構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2期
6 孫靜;袁曉銘;;DGZ-1多功能共振柱常規(guī)試驗可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5期
7 張克緒,李明宰,,王治琨;基于非曼辛準則的土動彈塑性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7年02期
8 欒茂田,林皋;土料非線性滯回本構模型的半解析半離散構造方法[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2年06期
9 王國欣;肖樹芳;;土結構性本構模型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工程地質學報;2006年05期
10 宋章;程謙恭;張煒;孟凡超;;原狀黃土顯微結構特征與濕陷性狀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秦理曼;基于能量耗散的土的本構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2 王秋生;基于超塑性力學的軟粘土本構理論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勝利,馬瑾;巖石的流變性質與斷層模型[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5年03期
2 楊國華!中國天津300180,韓月萍!中國天津300180,張鳳蘭!中國濟南250061;利用GPS復測結果確定華北不同運動性質單元及活動方式[J];地震學報;2001年01期
3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構造煤結構成分應力效應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5年08期
4 曹毅;宋述光;;俯沖帶榴輝巖的變形作用及其對恢復俯沖-折返過程的意義[J];地質通報;2008年10期
5 許志琴;侯立瑋;王大可;王宗秀;;“西康式”褶皺及其變形機制——一種新的造山帶褶皺類型[J];地質通報;1991年01期
6 劉瑞s
本文編號:23638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36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