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應變軟化本構關系的巖-土接觸元直剪試驗數(shù)值模擬
本文選題:應變軟化 + 接觸。 參考:《巖土力學》2014年S2期
【摘要】:關于含應變軟化本構關系的巖-土接觸面特性的研究手段較為有限,基于FLAC可實現(xiàn)具有應變軟化接觸的本構數(shù)值分析。利用該模型對接觸面直剪試驗進行模擬,并對接觸單元剪切強度參數(shù)演化與剪切應力-位移關系變化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模擬結果再現(xiàn)了接觸面的漸進性破壞過程及內(nèi)部剪應力變化特征,研究表明了摩擦角的增減變化主控剪切應力-位移關系曲線的形式特征。
[Abstract]:The method of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oil interface with strain soften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is limited. Based on FLAC, the constitutive analysis with strain softening contact can be realized. Th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irect shear test of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contact element ar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appear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variation of internal shear stres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friction angl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urve of shear stress-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中建地下空間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基金】:中建股份科技研發(fā)課題(No.CSCEC-2011-Z-35)
【分類號】:TU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任光明,聶德新,左三勝;滑帶土結構強度再生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6年03期
2 胡黎明;馬杰;張丙印;;直剪試驗中接觸面漸進破壞的數(shù)值模擬[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wǎng)絡.預覽;2008年06期
3 王恭先,劉進舉;順層滑坡薄層滑帶的抗剪強度特征與指標的試驗和選擇[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0年06期
4 漆泰岳,陸士良,高波;FLAC錨桿單元模型的修正及其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13期
5 王水林;王威;吳振君;;巖土材料峰值后區(qū)強度參數(shù)演化與應力-應變曲線關系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8期
6 蔣明鏡,沈珠江;結構性粘土剪切帶的微觀分析(英文)[J];巖土工程學報;199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增輝;李曉昭;趙曉豹;肖琳;武偉;;隧道圍巖溫度場分布的數(shù)值分析及預測[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年05期
2 許德;邵龍?zhí)?;理想彈塑性錨桿拉拔數(shù)值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年S2期
3 姚濤;邵龍?zhí)?;三軸數(shù)字圖像測量技術在黃土力學特性研究中應用[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4 楊天勇;余先華;;金沙江大陸底滑坡穩(wěn)定性評價[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11年02期
5 陳國興;劉雪珠;;循環(huán)荷載下南京片狀細砂的動應力—應變關系[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6 侯世偉;路德春;杜修力;;土體剪切帶的模擬與機理分析[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0年05期
7 劉茂;趙其華;;滑帶土抗剪強度影響因素及其變化規(guī)律綜述[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0年06期
8 鄧茂林;許強;蔡國軍;胡澤銘;劉漢香;;重慶武隆雞尾山巖質滑坡軟弱帶微觀特征[J];工程勘察;2012年04期
9 蔡裕恩;;論巖土參數(shù)測試中物探技術的應用[J];廣東科技;2008年14期
10 姜淑花;張嘉翔;;云南昭待高速公路玄武巖古滑坡滑動面力學參數(shù)分析[J];中外公路;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靜濤;王常明;周波;;遼西黃土的強度特性及應力-應變關系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8年
2 蔣明鏡;沈珠江;嚴麗雪;;人工制備結構性粘土性質研究[A];巖土力學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全國青年巖土力學與工程會議論文集[C];1998年
3 蔣明鏡;沈珠江;;土體應變局部化(剪切帶)的研究現(xiàn)狀[A];巖土力學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全國青年巖土力學與工程會議論文集[C];1998年
4 李勝軍;朱芳清;閻達;;預應力錨桿加固海河堤岸的承載力分析[A];人水和諧及新疆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中國科協(xié)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彭立才;蔣明鏡;朱合華;林奕禧;黃良機;;珠海地區(qū)軟土微觀結構類型及定量分析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暨首屆中國水利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柳群義;紅層路塹邊坡穩(wěn)定性與防治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羅強;巖質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理論與錨固設計優(yōu)化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李金柱;軟黏土地基大應變流變固結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謝曄;碎裂巖體工程特性的等效研究及工程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王助貧;三軸試驗土樣變形的數(shù)字圖像測量方法及其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6 張信貴;城市區(qū)域水土作用分析與土的結構強度研究[D];廣西大學;2002年
7 丁利;軟土結構性與砂墻地基因結理論及應用[D];浙江大學;2003年
8 張超杰;結構性軟土一維彈粘塑性固結性狀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9 張彬;深基坑水土壓力共同作用試驗研究與機理分析[D];武漢大學;2004年
10 張東明;巖石變形局部化及失穩(wěn)破壞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桑偉鋒;真空預壓加固吹填土的室內(nèi)模擬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王健;基于數(shù)字圖像測量系統(tǒng)的成樣方法對細砂靜三軸試驗結果的影響[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3 許德;預應力錨桿加固基坑的穩(wěn)定與變形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張宇翔;交河故城崖體錨桿加固數(shù)值模擬與設計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羊群芳;基于濕陷、震陷、液化災害的黃土微結構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李剛;礦山開采引起的地應力變動過程及礦柱回收時可能發(fā)生的力學失穩(wěn)模式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強菲;黃土的完全軟化強度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8 李明波;大渡河大崗山水電站左岸壩肩巖體滲透結構模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9 劉容地;砂礫石與結構物接觸面的靜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0 張芳枝;強風化泥質軟巖的工程特性及其本構模型參數(shù)試驗研究[D];河海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義祥;工程粘性土微觀結構的定量評價[J];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91年02期
2 張咸恭;聶德新;韓文峰;;圍壓效應與軟弱夾層泥化的可能性分析[J];地質論評;1990年02期
3 黃茂松;賈蒼琴;錢建固;;巖土材料應變局部化的有限元分析方法[J];計算力學學報;2007年04期
4 郝海金,趙軍,馮軍,趙俊,漆泰岳;預應力加長錨桿的應用[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1999年Z1期
5 沈新普,,岑章志,徐秉業(yè);彈脆塑性軟化本構理論的特點及其數(shù)值計算[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2期
6 趙啟林,牛海清,卓家壽;應變軟化材料的幾個基本問題研究進展[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01年03期
7 鄭宏,葛修潤,李焯芬;脆塑性巖體的分析原理及其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7年01期
8 胡黎明,濮家騮;土與結構物接觸面物理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1年04期
9 沈珠江;巖土破損力學:理想脆彈塑性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03年03期
10 張嘎,張建民;粗粒土與結構接觸面單調(diào)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水林;吳振君;李春光;湯華;;應變軟化模擬與圓形隧道襯砌分析[J];巖土力學;2010年06期
2 王水林;鄭宏;劉泉聲;郭明偉;葛修潤;;應變軟化巖體分析原理及其應用[J];巖土力學;2014年03期
3 趙啟林,王景全,孫寶俊;考慮材料應變軟化的彈塑性有限元解法研究[J];計算力學學報;2003年05期
4 劉杰民;;二元擾動有限元法和應變軟化材料的數(shù)值模擬[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S1期
5 張強;王水林;葛修潤;;圓形巷道圍巖應變軟化彈塑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5期
6 李兆霞;一個綜合模糊裂紋和損傷的混凝土應變軟化本構模型[J];固體力學學報;1995年01期
7 姜諳男;;深部開挖圍巖非均勻破裂應變軟化數(shù)值模擬[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8 張淳源;應變軟化混凝土內(nèi)蘊時間非彈性本構關系(英文)[J];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9年03期
9 張帆;盛謙;朱澤奇;張勇慧;;三峽花崗巖峰后力學特性及應變軟化模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S1期
10 殷有泉,張宏;模擬地震的應變軟化的數(shù)學模型[J];地球物理學報;198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趙啟林;吳天壽;卓家壽;;考慮材料軟化特性的結構分叉分析[A];第十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黃磊;盧義玉;夏彬偉;賈亞杰;黃飛;;深埋軟弱巖層鉆孔圍巖應變軟化彈塑性分析[A];《巖土力學》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張崇厚;劉西拉;;多軸受壓狀態(tài)下混凝土的宏觀裂縫與應變軟化行為[A];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及應用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郭瑞平;李廣信;阪上最一;;土應變軟化性狀的彈塑性模擬[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八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5 徐嘉謨;;等距性斷裂形成條件和機理的研究[A];巖石力學在工程中的應用——第二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89年
6 朱煥春;李浩;O'Conner C;;脆性巖體的高應力破壞與數(shù)值模擬[A];第九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鄭立寧;基于應變軟化理論的順層邊坡失穩(wěn)機理及局部破壞范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2 王學濱;應變軟化材料變形、破壞、穩(wěn)定性的理論及數(shù)值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符新軍;飽和粉土質砂應變軟化特性的試驗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2 李正立;考慮損傷及應變軟化特性的巷道圍巖變形破壞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0968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09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