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應力條件下花崗巖損傷演化特征及其對滲透性影響研究
本文選題:巖石力學 切入點:北山花崗巖 出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年02期
【摘要】:基于巖石三軸壓縮應力 應變?nèi)^程滲透特性試驗,結合三維聲發(fā)射監(jiān)測信息,研究花崗巖在不同圍壓條件下力學損傷演化機制及其對巖石滲透特性影響規(guī)律。本研究對常規(guī)滲透試驗方法進行改進,通過在試樣兩端加工滲透小孔,實現(xiàn)巖石不同破壞形式下滲透性變化規(guī)律的測量。試驗結果表明,在壓縮應力作用下,花崗巖的損傷演化始于微裂隙的產(chǎn)生和擴展,并在巖石破壞時和峰后階段發(fā)展迅速。該損傷演化的階段性特征與聲發(fā)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一致,進一步說明了裂隙擴展是導致花崗巖力學特性劣化的根本原因。隨著微裂隙的擴展,巖石滲透性不斷增強,但在峰前加載階段滲透性變化明顯滯后于損傷演化過程。該結果表明,在裂隙貫通并產(chǎn)生宏觀破壞面之前,裂隙擴展對花崗巖滲透性影響非常有限。在低圍壓條件下,巖石滲透性隨圍壓增大迅速減小;當圍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該趨勢逐漸減弱。結合聲發(fā)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對不同應力條件下?lián)p傷演化與滲透特性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并提出花崗巖滲透率與損傷和圍壓的相關經(jīng)驗公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est of rock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stress and strain, combined with 3D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he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damage evolution of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its influence on rock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In this study, the conventional permeation test method was improved, and the permeability change law was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failure forms by processing the permeability holes at the two ends of the specime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evolution of granite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begins with the gen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microcracks and develops rapidly during rock failure and post-peak stage.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mage evolu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data, which further shows that the crack propag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With the extension of microcracks,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 increases, but the change of permeability obviously lags behind the process of damage evolution in the pre-peak loading st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crack propagation on the permeability of granite is very limited before the fracture passes through and produces the macroscopic failure surface.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confining pressure,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 de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and when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trend gradually weakens.Based on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 evolution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ditions is analyzed,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s for permeability, damag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f granite are put forward.
【作者單位】: 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中核集團高放廢物地質處置評價技術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qū)河流開發(fā)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1202069,51120145001,51104101)
【分類號】:TU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謝和平;陳至達;;巖石的連續(xù)損傷力學模型探討[J];煤炭學報;1988年01期
2 耿克勤,陳鳳翔,劉光廷,陳興華;巖體裂隙滲流水力特性的實驗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1期
3 賀玉龍,楊立中;圍壓升降過程中巖體滲透率變化特性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03期
4 彭瑞東;謝和平;鞠楊;;砂巖拉伸過程中的能量耗散與損傷演化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12期
5 胡大偉;朱其志;周輝;邵建富;馮夏庭;;脆性巖石各向異性損傷和滲透性演化規(guī)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09期
6 徐禮華;謝妮;;巖石剪切裂隙滲流特性試驗與理論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11期
7 謝興華;鄭穎人;張茂峰;;巖石變形與滲透性變化關系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S1期
8 朱珍德,張愛軍,徐衛(wèi)亞;脆性巖石全應力-應變過程滲流特性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02年05期
9 王環(huán)玲;徐衛(wèi)亞;楊圣奇;;巖石變形破壞過程中滲透率演化規(guī)律的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06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長仁;蔣俊玲;陳升平;;混凝土單軸壓縮損傷的模型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8年05期
2 張雪穎;阮懷寧;賈彩虹;;巖石損傷力學理論研究進展[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3 陳姝;朱誠;彭華;胡智農(nóng);李蘭;歐陽杰;呂文;邱卓煒;黃大維;侯榮豐;;廣東丹霞山洞穴景觀巖體穩(wěn)定性的抗壓實驗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4 肖本職,吳相超,熊詩湖;地下廠房巖體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01期
5 張全勝,高廣運,楊更社,蒲毅彬;銅川紫紅色軟砂巖凍結效應實驗CT識別[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02期
6 吉小明;;隧道工程中水力耦合問題的探討[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年01期
7 魏世明;柴敬;;相似模擬實驗中光纖光柵傳感檢測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7年06期
8 徐筠;趙明階;;節(jié)理裂隙巖體漸進破壞機理研究綜述[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8年03期
9 高文學,劉運通;巖石動態(tài)損傷的數(shù)值模擬[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10 張英;含裂紋脆性材料破壞的數(shù)值模擬[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鋒波;尚彥軍;林達明;王茜瑜;張巍;;南水北調中線安陽段第三紀巖土施工工程分級[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2 王玉林;;室內(nèi)試驗在礦山副井工程(水文)勘察中的應用[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下冊)[C];2009年
3 宋小林;謝和平;王啟智;;大理巖的高應變率動態(tài)劈裂實驗[A];Hopkinson桿實驗技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王同濤;閆相禎;楊秀娟;楊恒林;;多夾層鹽巖蠕變實驗及鹽穴儲氣庫完套管柱受力分析[A];2010年海峽兩岸材料破壞/斷裂學術會議暨第十屆破壞科學研討會/第八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李夕兵;宮鳳強;周子龍;尹土兵;洪亮;;巖石類材料SHPB實驗中的幾個關鍵問題[A];第六屆全國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6 陳剛;況雨春;何鵬;徐艾民;牛偉;;花崗巖靜動態(tài)拉伸性能實驗[A];第六屆全國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王駒;;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核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問題[A];2010’第五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會刊[C];2010年
8 陳式;;放射性廢物安全的主題分類和部分成果評介[A];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9 賈海紅;司高華;劉偉;于靜;;幾種黏土對Pu的吸附性研究[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5冊)[C];2009年
10 古興偉;李偉;錢東宏;廖建軍;龍國梁;;工程巖體結構面抗剪特性研究[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第四屆地質及勘探專業(yè)委員會第二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峰;巖石蠕變—滲流耦合作用規(guī)律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2 汪忠明;基于非局部增強梯度模型的混凝土斷裂損傷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郭保華;循環(huán)加載下巖石裂隙變形與滲流的試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張華;沖擊荷載作用下巖石動態(tài)損傷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李宏松;文物巖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評價方法[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6 劉立鵬;錦屏二級水電站施工排水洞巖爆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康富中;深埋超大規(guī)模地下鐵路車站結構方案及關鍵支護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宮鳳強;動靜組合加載下巖石力學特性和動態(tài)強度準則的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柴紅保;基于巖體斷裂損傷模型的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王志國;深部開采上覆巖層中采動裂隙網(wǎng)絡演化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浩;高煤級煤儲層水力壓裂的裂縫預測模型及效果評價[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潘建武;含單一天然弱面巖石試樣的力學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彭玉平;膨脹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數(shù)值模擬[D];鄭州大學;2010年
4 李亞幫;膨脹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許豪;南寧非飽和膨脹土流變特性試驗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蘇利勛;無網(wǎng)格法數(shù)值模擬巖體單裂隙水力劈裂[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7 吳永勝;巖石劈裂試驗、單軸壓縮和直接拉伸變形特性的實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8 吳奕琴;基于Pushover分析的橋梁結構抗震評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9 李航;復雜地質條件下隧道破壞過程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10 凌俊;堆石混凝土剪切性能試驗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珍德,孫鈞;裂隙巖體的滲流場與損傷場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應用[J];長江科學院院報;1999年05期
2 王學濱,潘一山,丁秀麗,盛謙;孔隙流體對巖體變形局部化的影響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J];地質力學學報;2001年02期
3 夏昌敬;謝和平;鞠楊;周宏偉;;沖擊載荷下孔隙巖石能量耗散的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06年09期
4 曹文貴;張升;趙明華;;軟化與硬化特性轉化的巖石損傷統(tǒng)計本構模型之研究[J];工程力學;2006年11期
5 楊圣奇;徐衛(wèi)亞;蘇承東;;巖樣單軸壓縮變形破壞與能量特征研究[J];固體力學學報;2006年02期
6 唐春安;脆性材料破壞過程分析的數(shù)值試驗方法[J];力學與實踐;1999年02期
7 楊永杰;宋揚;陳紹杰;;三軸壓縮煤巖強度及變形特征的試驗研究[J];煤炭學報;2006年02期
8 耿克勤,陳鳳翔,劉光廷,陳興華;巖體裂隙滲流水力特性的實驗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1期
9 景岷雪,袁小玲;碳酸鹽巖巖心應力敏感性實驗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2年S1期
10 劉文崗;姜耀東;周宏偉;陳忠輝;;沖擊傾向性煤體的細觀特征與裂紋失穩(wěn)的試驗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遠智;王恩志;;低滲透巖石滲透率對有效應力敏感系數(shù)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2期
2 胡耀青;趙陽升;楊棟;康志勤;;溫度對褐煤滲透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8期
3 鄒飛;李海波;周青春;朱小明;莫振澤;郝亞飛;;楔刀作用下含水平節(jié)理巖體的位移場特征及損傷演化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年05期
4 宋富喜,馬勝利;利用聲發(fā)射震源機制解研究Ⅲ型剪切斷層變形破壞特征[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23期
5 韋立德;楊春和;冒海軍;陳從新;;壓剪應力條件下板巖細觀力學本構模型[J];巖土力學;2007年06期
6 陳勉;張艷;金衍;李良川;;加載速率對不同巖性巖石Kaiser效應影響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S1期
7 周宏偉;何金明;武志德;;含夾層鹽巖滲透特性及其細觀結構特征[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10期
8 喬麗蘋;王者超;李術才;;基于Tight gas致密砂巖儲層滲透率的有效應力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年07期
9 宮鳳強;;圖書推介[J];科技導報;2010年02期
10 馬文濤,,馬瑾,馬勝利,劉力強;巖石摩擦滑動中聲發(fā)射的多普勒效應[J];地震地質;199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家文;楊興國;徐衛(wèi)亞;李洪濤;徐進;劉建峰;;巖石破壞過程細觀力學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汪緒剛;鄒洪嵐;程興生;蔣曉嵐;張貴霞;;砂巖酸化前后儲層巖石力學性質研究[A];新世紀巖石力學與工程的開拓和發(fā)展——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3 鄭炳旭;;前言[A];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實例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錢七虎;;前言[A];第一屆華東巖土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1990年
5 ;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章程[A];巖土工程學術交流會文集[C];2004年
6 ;編者的話[A];巖石力學測試技術及高邊坡穩(wěn)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漢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7 徐嘉謨;方祖烈;伍法權;馮夏庭;楊強;鄔愛清;何滿潮;程良奎;宋勝武;黃潤秋;蔡美峰;王明洋;;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學科發(fā)展研究[A];2009—2010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學科發(fā)展報告[C];2010年
8 崔政權;;前言[A];巖土工程論文集[C];1995年
9 ;序[A];巖石力學與工程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第十一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泳嘉;宋文洲;;關于巖石力學有限元程序發(fā)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見習記者 李玉清;做好領軍人 挺進新高地[N];科學導報;2009年
2 廣東建設報記者 鄧新靈 通訊員 善健;汕頭市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產(chǎn)生新一屆理事會[N];廣東建設報;2010年
3 記者 劉莉;我國科學家接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主席[N];科技日報;2011年
4 記者 陳青邋通訊員 孟公建;測井數(shù)字巖心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周杰;微地震監(jiān)測技術[N];中國石油報;2003年
6 張金萍;煤層氣,大規(guī)?辈殚_發(fā)帷幕拉開[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7 何紅兵;新型巖體監(jiān)測技術可靠性高[N];中國化工報;2010年
8 郭丹君;低滲油藏評價技術取得進展[N];中國石化報;2009年
9 張國力 薛燕;精雕細刻:薄差層交優(yōu)質答卷[N];中國石化報;2010年
10 何凱濤;深孔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系統(tǒng)通過驗收[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連英;高溫作用下泥巖的損傷演化及破裂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2 張杰;巖石壓脹特性及壓脹松動增產(chǎn)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8年
3 趙延林;裂隙巖體滲流—損傷—斷裂耦合理論及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4 柴文革;圍壓卸載條件下花崗巖損傷演化與破壞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5 王興濤;現(xiàn)代海底熱液活動的熱液循環(huán)及煙囪體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6 楊滿平;油氣儲層多孔介質的變形理論及應用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7 楊圣奇;巖石流變力學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D];河海大學;2006年
8 謝潤成;川西坳陷須家河組探井地應力解釋與井壁穩(wěn)定性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9 趙衡;巖石變形特性與變形全過程統(tǒng)計損傷模擬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10 孫淑琴;地面核磁共振探測地下水數(shù)值模擬與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正一;彈脆性巖石損傷演化的細觀數(shù)值研究及工程應用[D];河南理工大學;2009年
2 趙寶云;深部巖體的蠕變損傷特性研究[D];西華大學;2008年
3 孫連環(huán);準噶爾盆地井壁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4 孫亞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類巖石材料損傷演化試驗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5 尹誠剛;孔隙介質動電耦合系數(shù)及滲透率的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曹峰;錐臺徑向流滲流模型的建立和兩向滲透率解釋技術[D];西安石油大學;2012年
7 何順友;壓縮荷載作用下砂巖損傷演化及聲發(fā)射特性研究[D];西華大學;2010年
8 劉濤影;高滲壓下裂紋巖體斷裂損傷演化機制及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9 趙海波;泥質砂巖滲透率測井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4年
10 叢令梅;BISQ橫向各向同性地層流體井孔中多極源激發(fā)聲波場的理論求解和數(shù)值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179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71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