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共振結合RobustICA的兩階段結構損傷定位方法
本文選題:隨機共振 切入點:獨立分量分析 出處:《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6期
【摘要】:為實現(xiàn)強噪聲背景低信噪比環(huán)境下的結構損傷識別,提出一種基于非線性隨機共振降噪與魯棒性獨立分量分析(RobustICA)的兩階段損傷定位方法.第一階段,運用非線性隨機共振系統(tǒng)對強噪聲低信噪比的測量響應進行預處理,以降低背景噪聲的干擾并增強結構響應;第二階段,結合RobustICA提取包含損傷信息的特征分量對結構響應異常進行識別,之后計算歸一化的源分布向量(NSDV)的最大值對結構損傷異常進行定位.框架數(shù)值算例結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夠較精確實現(xiàn)信噪比為5dB下的結構損傷異常識別與定位.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under strong noise background and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 two-stage damage 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nonlinear stochastic resonance noise reduction and robust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is proposed. The nonlinear stochastic resonance system is used to preprocess the measurement response of strong noise and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background noise and enhance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anomaly is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extracted by RobustICA,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normalized source distribution vector (NSDV) is calculated to locate the structural damage anomal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locate structural damage anomalies with a signal-to-noise ratio of 5dB.
【作者單位】: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127,50878057)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J14B05)
【分類號】:TU3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瞿偉廉;彭琦;;桅桿結構豎向桿件損傷位置識別的時域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年05期
2 吳思瑤;姜紹飛;;基于DWT-FastICA和IMPSCO的時變結構損傷識別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3 李繼猛;陳雪峰;何正嘉;;采用粒子群算法的沖擊信號自適應單穩(wěn)態(tài)隨機共振檢測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2011年21期
4 姜紹飛;董利強;許峰;;基于振動時程響應的框架結構智能損傷檢測[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5 劉鎏;閆云聚;常曉通;襲著有;;隨機共振與響應靈敏度相結合的結構損傷檢測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熱依扎·海然;葉爾肯·加倫木漢;山拜·達拉拜;;雙模非高斯噪聲背景下級聯(lián)雙穩(wěn)態(tài)隨機共振信號檢測[J];電訊技術;2014年09期
2 陳黎卿;張棟;陳無畏;胡芳;黃民鋒;;基于微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的差速器殼體輕量化設計[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3年09期
3 何正嘉;曹宏瑞;訾艷陽;李兵;;機械設備運行可靠性評估的發(fā)展與思考[J];機械工程學報;2014年02期
4 焦尚彬;李鵬華;張青;黃偉超;;采用知識的粒子群算法的多頻微弱信號自適應隨機共振檢測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2014年12期
5 曹暉;林秀萍;;結構損傷識別中噪聲的模擬[J];振動與沖擊;2010年05期
6 付麗輝;尹文慶;;動態(tài)信息調整且速度可控的改進型合作粒子群算法[J];振動與沖擊;2012年21期
7 焦尚彬;任超;李鵬華;張青;謝國;;乘性和加性α穩(wěn)定噪聲環(huán)境下的過阻尼單穩(wěn)隨機共振現(xiàn)象[J];物理學報;2014年07期
8 朱維娜;林敏;;基于人工魚群算法的軸承故障隨機共振自適應檢測方法[J];振動與沖擊;2014年06期
9 郭遠晶;魏燕定;周曉軍;傅雷;;S變換時頻譜SVD降噪的沖擊特征提取方法[J];振動工程學報;2014年04期
10 尚佳棟;王祖林;周麗娜;裴睿淋;;采用隨機共振增強的混合擴頻信號跳頻參數(shù)估計[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4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查小鵬;高聳結構風致疲勞安全預警的理論和方法[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2 許峰;利用柱腹板屈曲后強度鋼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3 孫自強;基于混沌分形理論的大型風電機械故障診斷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陶杰;基于隨機子空間方法的結構模態(tài)分析及損傷識別[D];重慶大學;2009年
2 林秀萍;基于概率統(tǒng)計方法的結構損傷識別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3 劉水華;環(huán)境因素下空間結構的應變模態(tài)分析[D];廣州大學;2012年
4 徐霄龍;信噪比對海洋平臺整體損傷檢測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5 林錦州;滾動軸承早期故障信號特征提取方法及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6 張仲海;基于隨機共振的滾動軸承微弱特征檢測技術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7 鄭仕譜;基于隨機共振的弱信號提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8 朱維娜;隨機共振參數(shù)優(yōu)化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愛國;多粒子群協(xié)同優(yōu)化算法[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5期
2 易偉建,劉霞;基于遺傳算法的結構損傷診斷研究[J];工程力學;2001年02期
3 劉堅;李睿;于德介;王橋醫(yī);;正向選擇免疫算法在結構損傷診斷中的應用[J];工程力學;2008年07期
4 胡蔦慶,溫熙森,陳敏;隨機共振原理在強噪聲背景信號檢測中的應用[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5 唐和生,薛松濤,陳昒,王遠功;基于小波變換在線結構損傷檢測分析研究[J];固體力學學報;2004年01期
6 李書進,李文華;基于自適應卡爾曼濾波的時變結構參數(shù)估計[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7 許珂;劉棟;;多粒子群協(xié)同進化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年03期
8 袁穎;林皋;閆東明;周愛紅;;基于殘余力向量法和改進遺傳算法的結構損傷識別研究[J];計算力學學報;2007年02期
9 程遠勝;王真;;基于提高頻率靈敏度的結構損傷統(tǒng)計識別方法[J];計算力學學報;2008年06期
10 陳敏;胡蔦慶;秦國軍;安茂春;;參數(shù)調節(jié)隨機共振在機械系統(tǒng)早期故障檢測中的應用[J];機械工程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曦;基于PSO算法的結構損傷精細識別[D];暨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冷永剛,王太勇,李瑞欣,鄒海林,郭焱;視覺信息的隨機共振[J];天津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2 鄧學欣,王太勇,冷永剛,范勝波;自適應掃頻隨機共振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3 鄧學欣,王太勇,冷永剛,于寶琴;自適應掃頻隨機共振研究[J];機械設計;2005年02期
4 譚繼勇;陳雪峰;何正嘉;;采用余弦擬合的隨機共振反演技術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5 陳明生;秦明新;孫即祥;尹中秋;寧旭;;低信噪比下融合隨機共振的運動目標檢測算法[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6 冷永剛,王太勇,秦旭達,李瑞欣,郭焱;二次采樣隨機共振頻譜研究與應用初探[J];物理學報;2004年03期
7 王瑩;李前樹;;鈣離子體系中顯式陣發(fā)振蕩隨機共振[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12期
8 莊建紅;陳鑫;;非晶納米化轉變與隨機共振[J];北京機械工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夏均忠;劉遠宏;梅檢民;冷永剛;張衛(wèi)峰;;雙穩(wěn)系統(tǒng)隨機共振效應的數(shù)值分析[J];噪聲與振動控制;2011年04期
10 張雷;宋愛國;;基于隨機共振的邏輯計算理論回顧與展望[J];儀器儀表學報;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康艷梅;;關于隨機共振的理論研究——幾個尚未解決的問題[A];第三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靳艷飛;;隨機共振若干基礎問題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劉甜;王青云;張紅慧;;異質神經(jīng)元和信息時滯對神經(jīng)元網(wǎng)絡隨機共振的影響[A];第十四屆全國非線性振動暨第十一屆全國非線性動力學和運動穩(wěn)定性學術會議摘要集與會議議程[C];2013年
4 孫水發(fā);鄭勝;萬均力;;非周期隨機共振信號處理物理機制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孫水發(fā);鄭勝;萬均力;;非周期隨機共振信號處理物理機制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康艷梅;蔣耀林;;含色噪聲隨機共振系統(tǒng)的非線性響應:一個半解析研究[A];第八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康艷梅;江俊;李逸娟;;非正常擴散下單穩(wěn)杜芬振子系統(tǒng)中的非傳統(tǒng)隨機共振[A];第十二屆全國非線性振動暨第九屆全國非線性動力學和運動穩(wěn)定性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王寶華;陸啟韶;呂淑娟;;閾下激勵與噪聲聯(lián)合作用下肝細胞系統(tǒng)的內鈣時空隨機共振問題[A];第十二屆全國非線性振動暨第九屆全國非線性動力學和運動穩(wěn)定性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申建偉;;自誘導隨機共振相關研究進展及其在基因網(wǎng)絡動力學研究中的應用[A];第六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狄根虎;許勇;張鳳琴;;線性系統(tǒng)的隨機共振研究[A];第九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會議手冊[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董映璧;復雜物理系統(tǒng)存在多樣性共振[N];科技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法兵;參數(shù)調節(jié)隨機共振在數(shù)字信號傳輸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2年
2 周玉榮;隨機共振及其在神經(jīng)動力學模型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3 李建龍;隨機共振的參數(shù)調節(jié)方法及在信號處理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5年
4 薛凌云;神經(jīng)元隨機共振機制及其在語音與圖像處理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5 張瑩;隨機共振信號恢復機理與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曾令藻;反常過程中的非周期隨機共振理論[D];浙江大學;2008年
7 冷永剛;大信號變尺度隨機共振的機理分析及其工程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8 李華鋒;雙穩(wěn)態(tài)隨機共振系統(tǒng)的輸出的性能衡量[D];浙江大學;2003年
9 章惠全;關于隨機共振及雙穩(wěn)態(tài)系統(tǒng)在信號檢測中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10 萬頻;隨機共振在信號檢測中的研究與應用[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仁國;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中的閾上隨機共振[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沈濤;積分發(fā)放模型中的閾上隨機共振[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邵菊花;微弱信號檢測的隨機共振方法與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4 常海;低速重載設備的隨機共振故障診斷方法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9年
5 薛力偉;隨機共振系統(tǒng)的參數(shù)選取與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6 王俊琦;閾值神經(jīng)元模型的隨機共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劉小娜;雙穩(wěn)隨機共振系統(tǒng)的實用特性研究及應用[D];燕山大學;2011年
8 江毅;水聲目標檢測中隨機共振方法的應用[D];東南大學;2006年
9 龔智保;一種基于參數(shù)調節(jié)隨機共振的基帶信號處理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10 于建;隨機共振在人體平衡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001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70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