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技術的大理巖卸荷損傷演化規(guī)律研究
本文關鍵詞: 巖石力學 核磁共振 巖石損傷 巖石孔隙度 T譜分布 卸荷圍壓比 出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年S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研究巖石在卸荷作用下的細觀結構損傷破壞規(guī)律,對大理巖巖樣分別進行不同初始圍壓、不同卸荷圍壓比的常規(guī)三軸加 卸載試驗,并對卸荷后的巖樣進行核磁共振(NMR)測量,得到不同卸荷圍壓比作用后大理巖的弛豫時間T2譜分布、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成像圖像。結果表明:(1)隨著卸荷圍壓比的增大,T2譜曲線不斷右移,T2譜面積不斷增大,孔隙度不斷增大,反映出巖樣內(nèi)部損傷不斷加劇;(2)小孔隙的譜峰不斷右移,但譜峰面積較小,反映出巖樣內(nèi)部小孔隙的孔徑不斷增大,但數(shù)量變化具有隨機性,對巖樣孔隙度變化影響微弱;卸荷圍壓比75%附近存在一臨界值,小于臨界值時,巖樣內(nèi)部不斷產(chǎn)生新的細小裂紋,大于臨界值時,產(chǎn)生新裂紋的趨勢則受到遏制;(3)大孔隙的譜峰不斷右移,譜峰面積值較大且不斷增大,占總譜面積的96%以上,反映出巖樣內(nèi)大孔隙孔徑不斷增大,數(shù)量不斷增多,對巖樣的孔隙度和損傷程度起主導作用;(4)核磁共振圖像動態(tài)地顯示了不同卸荷圍壓比作用后巖樣內(nèi)部孔隙和裂隙的擴展、演化過程。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amage and failure rule of mesoscopic structure under unloading,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s of marbl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fining pressure and different un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 were carried out. The relaxation time T _ 2 spectrum distribution of marble under different unloading pressure ratios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NMR-NMR measurements. Porosit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 the T _ 2 spectral curve moves to the right and the area of the T _ 2 spectrum increases, and the porosity incre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trum peak of the small pore is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right, but the area of the spectrum peak is small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ore size of the small pore in the sample is increasing, but the quantity change is random,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orosity of the rock sample is weak. There is a critical value near the un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 of 75%. When the critical value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new small cracks occur continuously in the rock sample. When the critical value is greater, the trend of producing new cracks is restrained and the spectral peak of the macropores shifts to the right. The spectral peak area is larger and larger,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96% of the total spectrum are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ore size in rock samples is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The NMR images show dynamically the expansion and evolution of pores and fissures in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s.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425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51204205)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130162120012)
【分類號】:TU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建喜,羅英,劉文剛,李新虎;CT檢測技術在巖石加卸載破壞機理研究中的應用[J];冰川凍土;2002年05期
2 肖立志;巖石核磁共振研究進展及其應用[J];測井技術;1996年01期
3 黃潤秋;黃達;;卸荷條件下巖石變形特征及本構模型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8年05期
4 張超謨;陳振標;張占松;李軍;令狐松;孫寶佃;;基于核磁共振T_2譜分布的儲層巖石孔隙分形結構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4期
5 李天斌,王蘭生;卸荷應力狀態(tài)下玄武巖變形破壞特征的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3年04期
6 吳剛,孫鈞;卸荷應力狀態(tài)下裂隙巖體的變形和強度特性[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8年06期
7 沈軍輝,王蘭生,王青海,徐進,蔣永生,孫寶俊;卸荷巖體的變形破裂特征[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12期
8 高春玉,徐進,何鵬,劉建鋒;大理巖加卸載力學特性的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年03期
9 李宏哲;夏才初;閆子艦;蔣坤;楊林德;;錦屏水電站大理巖在高應力條件下的卸荷力學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10期
10 黃潤秋;黃達;;卸荷條件下花崗巖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姝;朱誠;彭華;胡智農(nóng);李蘭;歐陽杰;呂文;邱卓煒;黃大維;侯榮豐;;廣東丹霞山洞穴景觀巖體穩(wěn)定性的抗壓實驗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2 周小平,張永興,哈秋聆;裂隙巖體加載和卸荷條件下應力強度因子[J];地下空間;2003年03期
3 肖本職,吳相超,熊詩湖;地下廠房巖體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01期
4 李建林;陳興周;;巖體破壞準則及其參數(shù)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7年05期
5 張清照;沈明榮;張龍波;;結構面在卸載條件下的力學特性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年06期
6 沈明榮;張清照;;巖體結構面的剪切試驗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年01期
7 胡宇庭;黃達;劉衛(wèi)華;;三峽地下廠房巖體結構及圍巖穩(wěn)定性控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年03期
8 張成良;楊緒祥;余賢斌;;加卸荷條件下輝綠巖巖體力學參數(shù)特性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2年02期
9 張貴國;牛學超;;煤巖卸荷破壞力學特征的試驗與分析[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韓放;紀洪廣;張偉;;單軸加卸荷過程中巖石聲學特性及其與損傷因子關系[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連峰;左建平;柴能斌;李岳春;李方樞;;灰?guī)r在卸荷三軸實驗下的強度和變形破壞[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吳鋒波;尚彥軍;林達明;王茜瑜;張巍;;南水北調(diào)中線安陽段第三紀巖土施工工程分級[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3 王玉林;;室內(nèi)試驗在礦山副井工程(水文)勘察中的應用[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下冊)[C];2009年
4 李鵬舉;馮光明;范瑋剛;鄭艷棟;張文濤;;煤巖體三軸卸圍壓的實驗研究與應用[A];2010'中國礦業(yè)科技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李建林;王樂華;;節(jié)理巖體卸荷非線性力學特性研究[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特邀報告[C];2007年
6 劉先珊;林耀生;孔建;;考慮卸荷作用的裂隙巖體滲流應力耦合研究[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7 宋小林;謝和平;王啟智;;大理巖的高應變率動態(tài)劈裂實驗[A];Hopkinson桿實驗技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王同濤;閆相禎;楊秀娟;楊恒林;;多夾層鹽巖蠕變實驗及鹽穴儲氣庫完套管柱受力分析[A];2010年海峽兩岸材料破壞/斷裂學術會議暨第十屆破壞科學研討會/第八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賀永年;劉紅崗;張后全;蔣斌松;韓立軍;;巖石厚壁圓筒三向壓縮下的卸荷試驗與巖石強度破壞[A];2010年海峽兩岸材料破壞/斷裂學術會議暨第十屆破壞科學研討會/第八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李夕兵;宮鳳強;周子龍;尹土兵;洪亮;;巖石類材料SHPB實驗中的幾個關鍵問題[A];第六屆全國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華鋒;庫水變幅帶水—巖作用機理和作用效應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李宏松;文物巖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評價方法[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 劉立鵬;錦屏二級水電站施工排水洞巖爆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4 孟巧榮;熱解條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顯微CT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5 康富中;深埋超大規(guī)模地下鐵路車站結構方案及關鍵支護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孟慶華;秦嶺山區(qū)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1年
7 楊文東;復雜高壩壩區(qū)邊坡巖體的非線性損傷流變力學模型及其工程應用[D];山東大學;2011年
8 宮鳳強;動靜組合加載下巖石力學特性和動態(tài)強度準則的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王四巍;單軸和三軸應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胡耀飛;雅礱江筘薔大型變形巖體變形破裂特征及趨穩(wěn)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建武;含單一天然弱面巖石試樣的力學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武麟;臨近斷層回采巷道圍巖變形特征及支護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許豪;南寧非飽和膨脹土流變特性試驗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紅曉;峨眉山玄武巖大規(guī)模高速遠程崩滑流事件多因素復合約束機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5 吳永勝;巖石劈裂試驗、單軸壓縮和直接拉伸變形特性的實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6 凌俊;堆石混凝土剪切性能試驗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劉向飛;塊體理論在LPG地下儲庫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8 緱勇;含孔道大理巖圓柱試樣的力學性質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07年
9 陳向雷;干燥及飽水狀態(tài)下巖石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雷濤;采動卸荷下連續(xù)開采誘導放頂動力響應模擬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小平,張永興,哈秋聆;裂隙巖體加載和卸荷條件下應力強度因子[J];地下空間;2003年03期
2 賴遠明,吳紫汪,朱元林,廖全榮;大坂山隧道圍巖凍融損傷的CT分析[J];冰川凍土;2000年03期
3 丁衛(wèi)華,仵彥卿,蒲毅彬,廖全榮;CT技術應用于巖石實驗動態(tài)觀測的新進展[J];冰川凍土;2000年03期
4 何雨丹,毛志強,肖立志,張元中;利用核磁共振T_2分布構造毛管壓力曲線的新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劉維國;單鈺銘;傅榮華;;巖石擴容過程中的體積應變與超聲橫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6 運華云,趙文杰,劉兵開,周燦燦,周鳳鳴;利用T_2分布進行巖石孔隙結構研究[J];測井技術;2002年01期
7 肖立志;核磁共振成象測井[J];測井技術;1995年04期
8 賈芬淑,沈平平,李克文;砂巖孔隙結構的分形特征及應用研究[J];斷塊油氣田;1995年01期
9 劉堂宴,馬在田,傅容珊;核磁共振譜的巖石孔喉結構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3年04期
10 姚孝新,耿乃光,陳楻;應力途徑對巖石脆性—延性變化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198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傳慶;基于破壞接近度的巖石工程安全性評價方法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2 朱杰兵;高應力下巖石卸荷及其流變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海浪;巖質邊坡穩(wěn)定參數(shù)敏感性分析及其開挖卸荷巖體力學參數(shù)研究[D];三峽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新亮;何麗箐;吳俊;;基于地震多屬性的孔隙度預測——以川東A氣田為例[J];新疆石油地質;2011年04期
2 盧良鑫;雷雄;劉學偉;;中國南海北部陸坡孔隙度的求取[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2期
3 唐俊;龐國印;唐麗;馬曉峰;王琪;;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8段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擬[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3年01期
4 G.P.Angleri;李士杰;;根據(jù)地震數(shù)據(jù)預測孔隙度[J];國外油氣勘探;1983年06期
5 趙人壽;;連續(xù)測定巖心密度和孔隙度的設備[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75年S1期
6 Philppe M.Doyen;侯安寧;;由地震數(shù)據(jù)求孔隙度一種地質統(tǒng)計逼近法[J];世界地質;1990年02期
7 王永紅;周正南;張書法;;利用地震和測井資料估算孔隙度[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年05期
8 王朋巖;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預測儲層的孔隙度[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汪海濤,張昌民,李少華,劉軍;P油田長4+5_2小層孔隙度三維模型的建立[J];特種油氣藏;2003年04期
10 劉震;邵新軍;金博;李鶴永;許曉明;梁全勝;;壓實過程中埋深和時間對碎屑巖孔隙度演化的共同影響[J];現(xiàn)代地質;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可變臨界孔隙度模型及橫波預測[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崔京鋼;;利用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測定砂巖(視)孔隙度的方法[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方兵;唐杰;孫成禹;;雙孔隙度巖石應力依賴的孔隙變形特性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4 馮敬英;羅建群;張革;聶勛碧;;利用巖心、測井、地震資料預測孔隙度[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5 譚茂金;張松揚;;全直徑巖芯標定測井孔隙度方法及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繁昌;曲壽利;康仁華;;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求取孔隙度[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7 張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多孔可變臨界孔隙度模型[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專題論文集[C];2013年
8 唐俊;王琪;廖朋;郝樂偉;田兵;龐國印;;鄂爾多斯盆地環(huán)縣地區(qū)長8段砂巖儲層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擬[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蘭州油氣中心及離退休等部門[C];2014年
9 劉惠芳;于吉順;;電子顯微鏡圖像法測定巖石的孔隙度[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李宏兵;張佳佳;崔興福;黃文鋒;;由微分等效介質理論推得的干巖石模量比的解析公式[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特約記者王家書 通訊員張鳳霞;中油測井華北事業(yè)部發(fā)展數(shù)字巖芯技術[N];中國石油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越超;多孔介質中CO_2與油(水)兩相滲流的MRI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劉燁;二氧化碳封存儲層影響因素分析—效果預測以及4D地震監(jiān)測可行性分析[D];西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丹;關于孔隙度變化對海底未固結成巖的疏松地層速度的影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2 賈雨婷;礁灘儲層高精度孔隙度反演[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3 楊麗;未固結砂巖孔隙度低頻趨勢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4 葉聰聰;鎮(zhèn)北—環(huán)縣地區(qū)長6-長8油氣成藏動力研究和有利目標預測[D];長江大學;2013年
5 姜亞南;機械壓實作用對低孔低滲儲層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4年
6 李小寧;鄂爾多斯盆地西北三疊系延長組儲層砂巖的巖石學特征與截止孔隙度[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7 崔波;裂隙巖體滲流應力耦合特性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6年
8 林凱;基于Gassmann方程的彈性參數(shù)數(shù)值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205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52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