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施瑞地區(qū)Pv ai 變火山巖系塊狀硫化物礦床成礦機理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3-05-03 22:37
埃塞俄比亞北部施瑞地區(qū)位于西岡瓦納古陸北部,阿拉伯-努比亞地盾中努比亞地盾南部,是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VMS型銅多金屬成礦帶的南西延伸地段,其成礦潛力極大。該地區(qū)地殼演化復雜,其構造環(huán)境尚且存在爭議;并且礦床遭受后期區(qū)域變質作用強烈,其礦床成因不清嚴重制約后期找礦。本文通過前人資料二次利用、閱讀相關文獻、野外現(xiàn)場地質調查采樣、室內光薄片鑒定、地球化學、同位素和黃鐵礦成因礦物學研究,得出以下認識和成果: (1)施瑞地區(qū)地殼演化復雜,先后經歷超大陸裂解環(huán)境、板塊俯沖匯聚環(huán)境、板塊裂解環(huán)境,該地區(qū)成礦作用主要發(fā)生于板塊俯沖匯聚環(huán)境時期。 (2)施瑞地區(qū)Pvai變火山巖系巖層產狀基本穩(wěn)定,大體上呈北東向條帶狀分布。其巖性、巖相變化復雜。巖性可為基性到酸性,巖相分為火山噴發(fā)相、火山溢流相、火山沉積相、正常沉積相和侵入巖相。該套火山巖系成巖年齡為831Ma±15Ma,形成于板塊邊緣中的俯沖帶環(huán)境,源巖為幔源熔體經分離結晶的火山巖,并在結晶分異過程中同化地殼物質。 (3)礦床成因為后期熱液改造的次火山熱液充填交代型礦床。礦體主要賦存于中酸性晶屑凝灰?guī)r到沉凝灰?guī)r中。初期礦床形成于Pvai火山巖系中,其成...
【文章頁數(shù)】: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1 緒論
1.1 選題意義及來源
1.1.1 選題意義
1.1.2 選題來源
1.2 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內容及方法
1.3 本次研究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3.1 完成的工作量
1.3.2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研究區(qū)及VMS型礦床研究現(xiàn)狀
2.1 研究區(qū)以往地質工作程度
2.2 西岡瓦納古陸北部地殼演化研究現(xiàn)狀
2.2.1 西岡瓦納古陸地殼組成
2.2.2 西岡瓦納古陸北部地質特征
2.3 VMS型礦床
2.3.1 VMS型礦床研究史
2.3.2 礦床分類和典型地質特征
2.3.3 成礦時間及找礦標志
2.3.4 現(xiàn)在研究熱點問題
2.3.5 VMS型礦床與Sedex型礦床區(qū)分
3 研究區(qū)地質特征及礦化特征
3.1 區(qū)域構造背景
3.2 研究區(qū)地質特征
3.2.1 地層
3.2.2 構造
3.2.3 巖漿巖
3.3 礦床的礦化特征
3.3.1 礦體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
3.3.2 礦石特征
3.3.3 礦石與圍巖接觸關系
3.3.4 圍巖蝕變
3.3.5 成礦期、成礦階段及礦物生成順序
4 Pvai變火山巖系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1 變火山巖系野外地質特征
4.2 Pvai變火山巖系巖相研究
4.3 Pvai變火山巖系地球化學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特征
4.3.3 稀土元素特征
4.4 Pvai變火山巖系釤釹同位素特征
4.5 構造環(huán)境及巖漿源區(qū)
5 控礦因素及成礦機理探討
5.1 黃鐵礦成因礦物學研究
5.1.1 礦物形貌特征
5.1.2 化學成分特征
5.1.3 硫同位素數(shù)據(jù)
5.1.4 黃鐵礦與磁黃鐵礦關系
5.1.5 總結
5.2 礦床與花崗巖、區(qū)域變質作用的關系
5.2.1 礦床與花崗巖關系
5.2.2 礦床與區(qū)域變質作用關系
5.3 礦床成因
5.3.1 成因類型
5.3.2 成礦時代
5.3.3 控礦因素
5.3.4 成礦就位規(guī)律
6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07421
【文章頁數(shù)】: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1 緒論
1.1 選題意義及來源
1.1.1 選題意義
1.1.2 選題來源
1.2 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內容及方法
1.3 本次研究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3.1 完成的工作量
1.3.2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研究區(qū)及VMS型礦床研究現(xiàn)狀
2.1 研究區(qū)以往地質工作程度
2.2 西岡瓦納古陸北部地殼演化研究現(xiàn)狀
2.2.1 西岡瓦納古陸地殼組成
2.2.2 西岡瓦納古陸北部地質特征
2.3 VMS型礦床
2.3.1 VMS型礦床研究史
2.3.2 礦床分類和典型地質特征
2.3.3 成礦時間及找礦標志
2.3.4 現(xiàn)在研究熱點問題
2.3.5 VMS型礦床與Sedex型礦床區(qū)分
3 研究區(qū)地質特征及礦化特征
3.1 區(qū)域構造背景
3.2 研究區(qū)地質特征
3.2.1 地層
3.2.2 構造
3.2.3 巖漿巖
3.3 礦床的礦化特征
3.3.1 礦體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
3.3.2 礦石特征
3.3.3 礦石與圍巖接觸關系
3.3.4 圍巖蝕變
3.3.5 成礦期、成礦階段及礦物生成順序
4 Pvai變火山巖系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4.1 變火山巖系野外地質特征
4.2 Pvai變火山巖系巖相研究
4.3 Pvai變火山巖系地球化學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特征
4.3.3 稀土元素特征
4.4 Pvai變火山巖系釤釹同位素特征
4.5 構造環(huán)境及巖漿源區(qū)
5 控礦因素及成礦機理探討
5.1 黃鐵礦成因礦物學研究
5.1.1 礦物形貌特征
5.1.2 化學成分特征
5.1.3 硫同位素數(shù)據(jù)
5.1.4 黃鐵礦與磁黃鐵礦關系
5.1.5 總結
5.2 礦床與花崗巖、區(qū)域變質作用的關系
5.2.1 礦床與花崗巖關系
5.2.2 礦床與區(qū)域變質作用關系
5.3 礦床成因
5.3.1 成因類型
5.3.2 成礦時代
5.3.3 控礦因素
5.3.4 成礦就位規(guī)律
6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074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engongzhinen/380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