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氮組分及其對礦化氮的貢獻

發(fā)布時間:2017-09-27 00:04

  本文關鍵詞: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氮組分及其對礦化氮的貢獻


  更多相關文章: 黑土區(qū) 水稻土 水穩(wěn)性團聚體 有機氮組分 氮礦化潛勢


【摘要】:東北黑土區(qū)水稻土已成為該區(qū)域重要的水稻土資源之一。水稻土有機氮的化學形態(tài)和存在狀況直接影響土壤有機氮的礦化分解,是影響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茖W地評價黑土區(qū)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對于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為止,對于黑土區(qū)水稻土有機氮組分及可礦化氮的關系等內容還缺乏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以黑土區(qū)水稻土為研究對象,采用濕篩法、Bremner法以及長期淹水培養(yǎng)法,研究了不同有機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組成、有機氮組分分布以及氮素礦化特征,分析了各級團聚體有機氮組分與可礦化氮之間的關系,探討了對可礦化氮有重要貢獻的有機氮組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土壤以2~0.25 mm團聚體組成為最大,是優(yōu)勢粒級,具有明顯的固碳、氮的能力;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對該粒級團聚體組成及其碳、氮影響顯著(P0.01)。(2)土壤及各級團聚體中均以酸解氮為主,酸解各組分氮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比例的分布規(guī)律均表現為未知態(tài)氮氨基酸態(tài)氮氨態(tài)氮氨基糖態(tài)氮,各組分有機氮主要賦存在2~0.25 mm團聚體中;酸解各組分氮對各級團聚體形成的作用因團聚體粒級不同而異,對>0.25 mm、2 mm、0.053 mm團聚體形成有重要貢獻的組分分別為酸解氨態(tài)氮和氨基酸態(tài)氮、酸解氨態(tài)氮和氨基糖態(tài)氮。(3)土壤氮礦化潛勢(N0)為38.0~175.3 mg kg-1,礦化速率常數(k0)為0.022~0.041 d-1,氮礦化潛勢主要分布在2~0.25 mm團聚體中(50.9-85.8 mg kg-1),其次依次分布在2 mm、0.25~0.053 mm和0.053 mm團聚體中;土壤氮礦化潛勢(No)與土壤有機碳、全氮和pH值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或p<0.05),礦化速率常數(k0)與土壤全氮、pH值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p<0.05),土壤有機碳(氮)及pH值是影響土壤有機氮素礦化的重要因素,各級團聚體中全氮含量和C/N值是影響各級團聚體氮素礦化的重要因素。(4)土壤酸解氨態(tài)氮、氨基酸態(tài)氮、氨基糖態(tài)氮及和非酸解氮均與氮礦化勢關系密切(p<0.01),酸解氨態(tài)氮對可礦化氮的貢獻最大,是土壤可礦化氮的主要來源;各級團聚體中有機氮組分對其可礦化氮的貢獻因團聚體粒級不同而異,在>2 mm、2~0.25mm、0.25~0.053 mm、0.053 mm團聚體中對其可礦化氮有重要貢獻的組分分別為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態(tài)氮、酸解氨基酸態(tài)氮和氨態(tài)氮、酸解氨態(tài)氮和氨基酸態(tài)氮。本文對黑土區(qū)不同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氮組分及其氮素礦化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分析了各級團聚體有機氮組分對其可礦化氮的貢獻,從團聚體的微觀角度,探討了土壤供氮的機理。研究結果為明確黑土區(qū)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及其合理培肥具有重要理論與應用價值。
【關鍵詞】:黑土區(qū) 水稻土 水穩(wěn)性團聚體 有機氮組分 氮礦化潛勢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153.6
【目錄】: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前言12-24
  • 1.1 國內外研究現狀12-21
  • 1.1.1 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穩(wěn)定性的研究12-14
  • 1.1.2 土壤團聚體有機氮組分的研究14-18
  • 1.1.3 土壤團聚體氮素礦化特征的研究18-20
  • 1.1.4 有機氮組分與可礦化氮關系的研究20-21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21-22
  • 1.3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技術路線22-24
  • 1.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2-23
  • 1.3.2 技術路線23-24
  •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24-29
  • 2.1 研究區(qū)概況24
  • 2.2 土壤樣品采集24-25
  • 2.3 分析項目及測定方法25-27
  • 2.3.1 土壤團聚體分級25
  • 2.3.2 土壤及各級團聚體有機氮的分組25-26
  • 2.3.3 土壤及各級團聚體有機氮礦化培養(yǎng)試驗26-27
  • 2.3.4 土壤基本理化性質測定27
  • 2.4 數據處理與分析27-29
  • 2.4.1 各級團聚體中各指標的計算27-28
  • 2.4.2 土壤團聚體分形維數的計算28
  • 2.4.3 數據分析28-29
  • 第三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29-59
  • 3.1 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組成及其有機碳、全氮分布29-33
  • 3.1.1 水穩(wěn)性團聚體組成及其穩(wěn)定性29-30
  • 3.1.2 土壤及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有機碳、全氮含量30-32
  • 3.1.3 討論32-33
  • 3.1.4 小結33
  • 3.2 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氮組分的分布特征33-43
  • 3.2.1 土壤中有機氮組分的組成33-36
  • 3.2.2 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有機氮組分的分布36-41
  • 3.2.3 討論41-43
  • 3.2.4 小結43
  • 3.3 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氮素礦化特征43-51
  • 3.3.1 土壤中潛在氮礦化勢及礦化速率常數43-46
  • 3.3.2 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潛在氮礦化勢及礦化速率常數46-49
  • 3.3.3 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潛在氮礦化勢及礦化速率常數與其有機碳、全氮的關系49-50
  • 3.3.4 討論50-51
  • 3.3.5 小結51
  • 3.4 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有機氮組分對可礦化氮的貢獻51-59
  • 3.4.1 土壤中有機氮組分對可礦化氮的貢獻51-53
  • 3.4.2 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有機氮組分對可礦化氮的貢獻53-57
  • 3.4.3 討論57-58
  • 3.4.4 小結58-59
  • 第四章 結論59-61
  • 參考文獻61-70
  • 致謝70-71
  • 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C.Gianello;J.M.Bremner;胡全才;焦曉燕;;測定土壤潛在有效有機氮的簡單化學方法[J];土壤學進展;1988年05期

2 宋琦;我國幾種土壤的有機氮組成和性質的研究[J];土壤學報;1988年01期

3 ;生物有機氮磷肥(通用肥)施用情況[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1994年08期

4 黃銀燕,陳紹紅,楊靖;農業(yè)土壤中可溶性有機氮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3年04期

5 吳江奇;;雅礱江不同植被覆蓋下土壤溶解性有機氮分布特征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1年15期

6 鄭聲滔;翁碧英;;微生物與土壤碳素關系之探析[J];西藏農業(yè)科技;1987年02期

7 ;生物有機氮磷肥通用型[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1994年Z1期

8 張明巖;;農業(yè)土壤中可溶性有機氮的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4年03期

9 李輝;高強;張晉京;;土壤中有機氮形態(tài)及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4年21期

10 趙滿興;Kalbitz Karsten;周建斌;;黃土區(qū)幾種土壤培養(yǎng)過程中可溶性有機氮的變化及其與土壤礦化氮的關系[J];水土保持學報;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葛體達;宋世威;唐東梅;Roberts P.;Jones D.L.;黃丹楓;;上海郊區(qū)不同園藝生產系統(tǒng)土壤可溶性有機氮的含量及特性[A];中國園藝學會十屆二次理事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葛體達;宋世威;丁明;黃丹楓;;園藝作物生產系統(tǒng)中可溶性有機氮研究進展[A];中國園藝學會第七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3 蔡玉婷;;福建主要港灣懸浮有機碳、懸浮有機氮的動態(tài)變化[A];第三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Susilawati Kasim;Osumanu Haruna Ahmed;Nik Muhamad Ab.Majid;Mohd Khanif Yusop;Mohamadu Boyie Jalloh;王艷群;孫志梅;;有機氮肥對馬來西亞沙撈越州酸性土壤玉米干物質產量及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A];2010中國腐植酸行業(yè)低碳經濟交流大會暨第九屆全國綠色環(huán)保肥料(農藥)新技術、新產品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5 劉春蘭;鄭愛榕;;九龍江河口水體中氮在膠體相中的含量、分布和季節(jié)變化[A];第九屆全國河口海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楊淑娟;國內首條生態(tài)有機氮肥生產線建成[N];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

2 屈廣臣 徐永升;國內首條生態(tài)有機氮肥生產線在赤峰投產[N];內蒙古日報(漢);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羅莎莎;旱地高產高效玉米栽培體系土壤碳氮變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2 張玉樹;農業(yè)管理方式對亞熱帶土壤氮轉化過程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3 趙滿興;可溶性有機氮、碳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吉;施肥方式和凍融作用對延邊水稻土有機氮組分的影響[D];延邊大學;2015年

2 黃嘉璞;柱花草綠肥與磷肥混施條件下有機氮磷在土壤肥際微域中的遷移與轉化[D];海南大學;2014年

3 叢耀輝;黑土區(qū)水稻土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氮組分及其對礦化氮的貢獻[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6年

4 張靚;基于滲析加電原理的有機氮濃度檢測預處理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5 王克鵬;長期施肥對河西灌漠土有機氮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響[D];甘肅農業(yè)大學;2008年

6 李輝;長期不同施肥處理對黑土有機氮含量及形態(tài)的影響[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彭銀燕;長沙縣3種母質類型水稻土有機氮組分及礦化特征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3年

8 龔識懿;上海大氣PM_(2.5)中有機氮污染特征及來源解析[D];上海大學;2013年

9 李樹山;外源氮在三種典型土壤中的形態(tài)轉化及作物響應[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10 王振華;幾種農業(yè)廢棄物還田對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及碳循環(huán)的影響[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5年

,

本文編號:9264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9264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739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