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
本文關鍵詞:廣西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廣西是我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區(qū),石漠化已成為制約其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頭號環(huán)境問題。為滿足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的需求,本研究選取廣西典型石漠化區(qū)西林縣和隆林縣8條典型小流域(西林縣:龍英、八陽、普馱、渭芒;隆林縣:龍窩壩、常么、者滕、達甘),在野外調查試驗和歷史資料集成基礎上,通過主成分和相關性分析,篩選出一套適宜于廣西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的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模型,并對各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了評價。最后應用生態(tài)經濟學中的各種方法,如機會成本法、市場價值法、影子工程法和等效替代法等,對各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價值量進行了估算。研究結果可為石漠化地區(qū)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布局優(yōu)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決策提供科學參考。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主成分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篩選確定了17個評價指標,構成了廣西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生態(tài)效益指標10個,分別為石漠化土地治理面積、流域徑流深、土壤侵蝕模數、流域輸沙模數、土壤容重、土壤肥力、攔蓄泥沙量、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指數、植物固碳量;經濟效益指標4個,分別為提高糧食產量、提高林果產品產量、增加人均純收入、產投比;社會效益指標3個,分別為減少洪水災害次數、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土地利用率。(2)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模型。構建了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模型,評價了層次分析法在廣西典型石漠化地區(qū)的適用性,對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效益進行了評價。各小流域綜合效益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普馱(0.682)、龍英(0.548)、常么(0.522)、渭芒(0.490)、者滕(0.488)、八陽(0.463)、龍窩壩(0.462)、達甘(0.410)。評價結果基本與小流域實際治理情況相一致,說明層次分析法適用于該區(qū)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3)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量。通過生態(tài)經濟學中的各種方法,量化評價了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研究結果表明,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量從高到低依次為:普馱、龍英、常么、者滕、龍窩壩、渭芒、達甘、八陽,相應的效益值為:6703.47萬元、4741.40萬元、3993.08萬元、3403.62萬元、2582.52萬元、2179.06萬元、1743.59萬元、1393.65萬元。(4)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與治理投資的關系。各小流域綜合效益的價值量隨著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間具有較好的相關性。但是非線性回歸分析表明,當治理投資到一定量時,水土保持措施產生的效益值趨于穩(wěn)定,對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效果不再顯著。對于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均較高的普馱、龍英、常么等小流域,建議將投入的治理資金轉為維護資金,引導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綜合效益達到中等程度,社會效益較低的渭芒、龍窩壩、者滕、達甘等小流域,應該調整治理投資結構,優(yōu)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八陽小流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中等程度,生態(tài)效益和綜合效益偏低,應提高植物措施的投入,如種植水保林、經果林等,既可以起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而且可以促進流域的經濟發(fā)展。
【關鍵詞】:石漠化 水土保持 效益評價 價值估算 措施布局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157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研究進展11-20
- 1.2.1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及相關指標12-17
- 1.2.2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方法17
- 1.2.3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估算方法17-19
- 1.2.4 存在的問題19-20
-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20-22
- 1.3.1 研究目的20
- 1.3.2 研究意義20-22
- 2 研究內容、方法和技術路線22-27
- 2.1 研究內容22
- 2.1.1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22
- 2.1.2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模型構建及效益評價22
- 2.1.3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估算22
- 2.2 研究方法22-25
- 2.2.1 數據來源22-23
- 2.2.2 評價指標計算方法23-24
- 2.2.3 數據資料分析方法24-25
- 2.3 技術路線25-27
- 3 研究區(qū)概況27-33
- 3.1 自然地理概況27-29
- 3.2 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29-33
- 4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33-46
- 4.1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選取原則33
- 4.2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的初始指標構建33-34
- 4.3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分析34-44
- 4.3.1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值34
- 4.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評價指標篩選34
- 4.3.3 基于相關性分析法的評價指標篩選34-44
- 4.4 本章小結44-46
- 5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46-60
- 5.1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評價模型構建46-52
- 5.1.1 建立指標層次結構模型46
- 5.1.2 指標值的無量綱化46-47
- 5.1.3 構建判斷矩陣47-49
- 5.1.4 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9-50
- 5.1.5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50-51
- 5.1.6 評價指標的權重51-52
- 5.2 小流域綜合效益評價結果52-58
- 5.2.1 評價指標的標準化52
- 5.2.2 各指標評價得分52
- 5.2.3 小流域效益評價結果與分析52-58
- 5.3 本章小結58-60
- 6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估算60-69
- 6.1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估算方法60-63
- 6.1.1 涵養(yǎng)水源價值60-61
- 6.1.2 減輕土壤侵蝕價值61
- 6.1.3 減少泥沙淤積的價值61
- 6.1.4 保存土壤肥力的價值61-62
- 6.1.5 提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62
- 6.1.6 植物固碳釋氧的價值62
- 6.1.7 提高糧食產量的價值62-63
- 6.1.8 增加林果產品產量的價值63
- 6.1.9 減少洪澇災害的價值63
- 6.2 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價值量分析63-64
- 6.2.1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物質量63
- 6.2.2 各小流域的生態(tài)效益價值量63-64
- 6.3 水土保持投資效益分析64-68
- 6.4 本章小結68-69
- 7 結論與展望69-71
- 7.1 結論69-70
- 7.2 展望70-71
- 參考文獻71-76
- 個人簡介76-77
- 導師簡介77-79
- 成果目錄清單79-80
- 致謝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廣州;黃河水土保持生態(tài)工程建設將步入一個新階段——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基建前期工作會議在陜西西安召開[J];人民黃河;2000年02期
2 ;頭屯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站正式成立[J];中國水土保持;2002年10期
3 王超;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監(jiān)測站揭牌[J];人民長江;2003年05期
4 ;我國首份《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正式發(fā)布[J];水利水電快報;2007年23期
5 ;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座談會勝利召開[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75年03期
6 潘自達;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在漢召開[J];農田水利與小水電;1981年06期
7 黃自強;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發(fā)展[J];中國水土保持;1996年03期
8 馮長海;河南省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與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1999年08期
9 高志明,路繼寬,劉愛喜,劉峰,劉淳芳;呼斯太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效益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2000年05期
10 任憲韶;面向21世紀的海河流域水土保持[J];中國水土保持;2000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喻權剛;鄭新民;馬安利;趙幫元;;基于“3S”技術建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統(tǒng)的探討[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2 馬義虎;;城市化與城市流域水土保持[A];中國首屆城市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3 胡甲均;;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的歷程及走向[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4 王冬梅;趙鋼;錢惠康;卜兆宏;;利用3S技術實現小流域水土保持的動態(tài)監(jiān)測[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5 李中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用水與半濕潤極缺水區(qū)集雨節(jié)灌工程[A];中國水土保持探索與實踐——小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羅萬勤;;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動態(tài)監(jiān)測的思考[A];全國第一屆水土保持監(jiān)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姚孝友;;淮河流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維護[A];發(fā)展水土保持科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學術論文集[C];2006年
8 李昌志;曹叔尤;王兆印;劉興年;雷孝章;;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科技園設計——以四川省遂寧市百佛寺支流域為例[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9 朱秀端;;閩江流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安全[A];福建省水土保持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郭銳;趙安成;;黃土高塬溝壑區(qū)中尺度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途徑探討——以硯瓦川流域為例[A];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楊林 周長征;我國首份《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發(fā)布[N];人民長江報;2007年
2 葉文娟;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N];青海日報;2008年
3 記者 周長征;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召開[N];人民長江報;2008年
4 劉景發(f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國策宣傳工作實施方案制訂完成[N];黃河報;2011年
5 長江委水土保持局局長 廖純艷;做好水土保持 為健康長江作貢獻[N];人民長江報;2008年
6 劉志剛;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調研工作啟動[N];黃河報;2009年
7 通訊員 鐵錚 記者 李凝;我國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見成效[N];科技日報;2006年
8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N];中國水利報;2007年
9 周長征;長江流域水土保持走在全國前列[N];人民長江報;2008年
10 記者 田宜龍;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首次發(fā)布[N];河南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常丹東;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用水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衛(wèi)紅;政府主導的晉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補償機制研究[D];華僑大學;2015年
2 顧劍紅;廣西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年
3 唐秋瑋;李子口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梁會民;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寧縣老虎溝水土保持效益評估系統(tǒng)研究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莫莉;基于水文法的北洛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減沙水代價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6 歐敏;小流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3年
7 楊雪峰;西南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中保水量的預測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8 孫昕;南方紅壤區(qū)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9 李珊珊;茹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評價及信息管理系統(tǒng)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年
10 張磊;基于GIS的江蘇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統(tǒng)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廣西石漠化地區(qū)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62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48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