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高寒沙地四種適生植物根際土壤有機碳、氮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24 21:05
本文關鍵詞:川西北高寒沙地四種適生植物根際土壤有機碳、氮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川西北高寒地區(qū)草地由于受到長期的風蝕以及過度放牧等自然人為因素影響,部分草地呈現(xiàn)退化、沙化較為嚴重;目前,植物生態(tài)修復是治理川西北沙化土壤的重要手段之一,篩選抗劣性強,治沙效果好的生態(tài)修復植物材料是沙化土壤生態(tài)修復的關鍵措施,因此,研究和揭示高寒沙化土地不同適生植物根際土壤有機碳、氮素積累特征及土壤生物學特性對于治沙植物的篩選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川西北高寒沙地4種典型適生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川甘亞菊(Ajania potaninii)、翻白委陵菜(Potentilla discolor)和黑穗苔草(Carex atrata)為供試研究材料,研究了根際與非根際土壤有機碳、氮、酶活性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學特性,以期為川西北高寒沙區(qū)適生修復植物種質資源篩選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供依據(jù)。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川西北高寒沙地4種適生植物平均株高、冠幅、根長和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總生物量均呈現(xiàn)出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黑穗苔草的特征(P0.05),地上生物量呈現(xiàn)出川甘亞菊白花前胡翻白委陵菜黑穗苔草的特征(P0.05),說明總體上白花前胡和川甘亞菊積累的干物質可相對較多,更有利于沙化土地修復。(2)川西北高寒沙化地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根際土壤總有機碳(SOC)、溶解性有機碳(DOC)、易氧化有機碳(ROC)、顆粒態(tài)有機碳(P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均顯著高于非根際土壤(P0.05),根際土壤有機碳呈現(xiàn)出明顯的富集效應。4種植物之間根際土壤SOC、DOC、POC和ROC含量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呈現(xiàn)出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黑穗苔草的特征。(3)川西北高寒沙化地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根際土壤全氮(TN)、堿解氮(AN)、銨態(tài)氮(NH4+-N)、硝態(tài)氮(NO_3~--N)、溶解性有機氮(DON)、微生物量氮(MBN)均顯著高于非根際土壤(P0.05),根際土壤氮素呈現(xiàn)出明顯的富集效應。4種植物之間根際土壤TN、AN、NH4+-N、NO_3~--N、 DON、MBN含量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其中TN、AN、NH4+-N、DON和MBN以白花前胡最高,顯著高于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根際土壤NO_3~--N,呈現(xiàn)出川甘亞菊白花前胡翻白委陵菜黑穗苔草的特征,其中川甘亞菊和白花前胡差異未達顯著水平但均顯著高于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4)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根際土壤蔗糖酶、纖維素酶、淀粉酶、脲酶、硝酸還原酶和蛋白酶活性均顯著高于非根際(P0.05)。不同植物之間根際土壤蔗糖酶和硝酸還原酶蛋白酶活性呈現(xiàn)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黑穗苔草的特征(P0.05);白花前胡和川甘亞菊根際土壤纖維素酶、淀粉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差異未達顯著水平(P0.05),但均顯著高于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P0.05)。(5)4種高寒沙地適生植物均有利于土壤有機碳氮的積累和酶活性提高,均可作為川西北高寒沙地的治沙植物材料,但從植物生物量、土壤碳、氮和酶活性根際效應來看,優(yōu)選選擇作為治沙植物材料的順序依次是白花前胡、川甘亞菊、翻白委陵菜和黑穗苔草(6)植物生長特性指標(株高、冠幅、根長,生物量)均與土壤有機碳氮及酶活性指標呈正相關關系,其中,根長和地下生物量與土壤SOC、ROC、DOC、 MBC、POC、TN、AN、NO_3~-N、NH4-N、MBN、DON、蔗糖酶、纖維素酶、淀粉酶、脲酶、蛋白酶相關性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地上生物量與SOC、ROC、DOC、MBC、TN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植物冠幅除與SOC和TN相關性達顯著水平外,與其他土壤碳氮及酶活性指標相關性未達顯著水平,株高與土壤有機碳氮及酶活性相關性未達顯著水平。根際土壤SOC、氮素與相關酶活性也表現(xiàn)為極顯著(P0.01)或顯著(P0.05)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川西北 高寒沙地 適生植物 根際 土壤有機碳 土壤氮 土壤酶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153.6;S154.2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緒論11-17
- 1.1 立題背景11-12
- 1.2 研究現(xiàn)狀綜述12-15
- 1.2.1 根際土壤有機碳研究12-13
- 1.2.2 根際土壤氮素研究13
- 1.2.3 根際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13-14
- 1.2.4 根際土壤酶活性研究14
- 1.2.5 小結14-15
- 1.3 研究方案15-17
- 1.3.1 研究目標15
- 1.3.2 研究內容15
- 1.3.3 技術路線15-17
- 2 材料與方法17-21
-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17
- 2.2 研究方法17-21
- 2.2.1 實驗方案設計17-18
- 2.2.2 樣品采集18
- 2.2.3 樣品的分析18-20
- 2.2.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20-21
- 3 植物生長形態(tài)21-23
- 3.1 高度、冠幅和根長21
- 3.2 生物量21-23
- 4 根際土壤有機碳特征23-28
- 4.1 總有機碳23
- 4.2 溶解性有機碳23-24
- 4.3 易氧化有機碳24-25
- 4.4 顆粒態(tài)有機碳25-26
- 4.5 微生物量碳26
- 4.6 討論26-27
- 4.7 小結27-28
- 5 根際土壤氮素特征28-34
- 5.1 全氮28
- 5.2 堿解氮28-29
- 5.3 銨態(tài)氮29-30
- 5.4 硝態(tài)氮30-31
- 5.5 溶解性有機氮31
- 5.6 微生物量氮31-32
- 5.7 討論32-33
- 5.8 小結33-34
- 6 根際土壤酶活性特征34-40
- 6.1 蔗糖酶34
- 6.2 纖維素酶34-35
- 6.3 淀粉酶35-36
- 6.4 脲酶36
- 6.5 硝酸還原酶36-37
- 6.6 蛋白酶37
- 6.7 討論37-38
- 6.8 小結38-40
- 7 植物生長形態(tài)、土壤碳、氮及酶活性之間的相互關系40-43
- 7.1 植物生長形態(tài)與根際土壤碳、氮及酶活性之間的關系40
- 7.2 根際土壤碳、氮及酶活性之間關系40-43
- 8 結論與展望43-45
- 8.1 主要結論43-44
- 8.2 展望44-45
- 參考文獻45-55
- 致謝55-5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科研成果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秀麗,袁晶波,叢良軍,何彩霞,孫斌,高翔力;野生草本植物──翻白委陵菜的推廣利用[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2 田麗;周新宇;孫航;趙婉婷;張群;曲波;;7種委陵菜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tài)的研究[J];草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3 ;[J];;年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齊鵬程;川西北高寒沙地四種適生植物根際土壤有機碳、氮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川西北高寒沙地四種適生植物根際土壤有機碳、氮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94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4794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