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區(qū)土地利用類型及坡向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渭北旱塬區(qū)土地利用類型及坡向對土壤質量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針對黃土高原渭北旱塬區(qū)5種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以及坡向對土壤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選取該地區(q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工林地AF(刺槐)、人工草地AG(苜蓿)、天然草地NG、農地FL(玉米、小麥輪作)和退耕地AL5種土地利用類型作為試驗樣地,進行野外樣地調查與樣品采集,并對5種土地利用類型下表層0-30cm土壤的物理指標、化學指標以及微生物指標進行研究,分析不同指標間的相互關系,闡明土壤質量對土地利用類型以及坡向的響應,并對土壤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為該地區(qū)土地管理、保護與有效利用提供理論基礎與科學依據(jù)。研究結果如下:1.土壤物理指標表現(xiàn)為:土壤含水量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基本陰坡高于陽坡。人工草地與自然草地含水量高。土壤容重基本均隨土層深度增加而增加。AF土壤容重最低,樣地群落結構更加合理。陽坡土壤容重高于陰坡。土壤孔隙度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人工林地孔隙度高,有效提高土壤水分的入滲能力,進而提高貯水量。土壤機械組成表現(xiàn)為粉粒粘粒砂粒。2.土壤化學指標表現(xiàn)為:土壤有機碳含量隨土層深度加深而減小,表層含量最高。人工林地與自然草地土壤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他3種利用類型(P0.05)。土壤全氮含量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人工草地樣地含量最高,其中人工草地陰坡樣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于各層顯著高于其他4種利用類型(P0.05)。該地區(qū)土壤碳氮比較大,枯落物分解速度慢,土壤質量總體較差。3.土壤生物指標表現(xiàn)為:土壤微生物量碳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AF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顯著高于其他4種利用類型(P0.05),陽坡低于陰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隨土層深度加深而減小。人工林地與人工草地樣地內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在縱向尺度上規(guī)律性差,陰坡土壤碳氮比高于陽坡。4.土壤質量評價:土壤質量表現(xiàn)為人工草地農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退耕地。各利用類型間土壤質量指數(shù)差異不大,得分偏低,土壤質量總體較差。人工草地土壤質量指數(shù)最高,是該區(qū)土壤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土地利用類型 渭北旱塬區(qū) 坡向 土壤質量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151.9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1-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11
-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11-17
- 1.2.1 土壤質量評價及研究進展11-14
- 1.2.2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質量的影響14-17
- 1.3 研究目標17
- 1.4 研究內容17
- 1.5 技術路線17-19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19-22
-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19
- 2.2 樣地選擇19-20
- 2.3 樣品采集20
- 2.4 測定方法20-21
- 2.4.1 土壤物理指標的測定20
- 2.4.2 土壤化學指標的測定20-21
- 2.4.3 土壤生物指標的測定21
- 2.5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21-22
- 第三章 土地利用類型與坡向對土壤物理指標的影響22-32
- 3.1 土壤含水量22-23
- 3.1.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22
- 3.1.2 坡向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22-23
- 3.2 土壤容重23-25
- 3.2.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容重的影響23-24
- 3.2.2 坡向對土壤容重的影響24-25
- 3.3 土壤孔隙度25-26
- 3.3.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孔隙度的影響25
- 3.3.2 坡向對土壤孔隙度的影響25-26
- 3.4 土壤質地26-31
- 3.4.1 陽坡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質地的影響26-31
- 3.4.2 陰坡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質地的影響31
- 3.5 小結31-32
- 第四章 土地利用類型與坡向對土壤基本化學指標的影響32-40
- 4.1 土壤PH32-33
- 4.1.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pH的影響32
- 4.1.2 坡向對土壤pH的影響32-33
- 4.2 土壤有機碳33-35
- 4.2.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33
- 4.2.2 坡向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33-35
- 4.3 土壤全氮35-36
- 4.3.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全氮含量的影響35
- 4.3.2 坡向對土壤全氮含量的影響35-36
- 4.4 土壤C/N36-39
- 4.4.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C/N的影響37
- 4.4.2 坡向對土壤C/N的影響37-39
- 4.5 小結39-40
- 第五章 土地利用類型與坡向對生物指標的影響40-47
- 5.1 微生物量碳40-42
- 5.1.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響40
- 5.1.2 坡向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響40-42
- 5.2 微生物量氮42-43
- 5.2.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響42
- 5.2.2 坡向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響42-43
- 5.3 微生物量MBC/MBN43-45
- 5.3.1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微生物量MBC/MBN的影響43-44
- 5.3.2 坡向對土壤微生物量MBC/MBN的影響44-45
- 5.4 小結45-47
- 第六章 土壤質量綜合評價47-51
- 6.1 土壤評價指標的選擇47
- 6.2 土壤評價指標隸屬度確定47-48
- 6.3 土壤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48-49
- 6.4 土壤質量指數(shù)的計算49-51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51-53
- 7.1 結論51-52
- 7.2 問題與展望52-53
- 參考文獻53-59
- 致謝59-60
- 作者簡介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志洪;繼承傳統(tǒng)土壤學的成果,促進現(xiàn)代土壤學的發(fā)展——論“土壤質量演變規(guī)律與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00年10期
2 趙杰,秦明周,鄭純輝;城鄉(xiāng)結合部土壤質量及其動態(tài)研究——以開封為例[J];資源科學;2001年03期
3 張學雷,張甘霖,龔子同;海南島土壤質量的指標與量化表達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年04期
4 劉曉冰,邢寶山,Stephen J.Herbert;土壤質量及其評價指標[J];農業(yè)系統(tǒng)科學與綜合研究;2002年02期
5 ;土壤質量演變規(guī)律與持續(xù)利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2年01期
6 李樹彬;受干擾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質量指示特性的評價[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3年02期
7 鄭昭佩,劉作新;土壤質量及其評價[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3年01期
8 劉占鋒;傅伯杰;劉國華;朱永官;;土壤質量與土壤質量指標及其評價[J];生態(tài)學報;2006年03期
9 袁紅;傅瓦利;王改改;張洪;邵澤峰;;三峽庫區(qū)萬州土壤質量指標選取與綜合評價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13期
10 林新堅;黃東風;張輝;;福建省農業(yè)土壤質量問題及其對策[J];福建農業(yè)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邊振興;王秋兵;劉兆勝;李立平;;城市化對土壤質量的影響及對策分析[A];21世紀中國土地科學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國土地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徐建民;汪海珍;;土壤質量指標及評價體系研究進展[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綜述篇)[C];2004年
3 王關金;吳塹虹;戴塔根;蘇欣;侯木舟;;支持向量機對長沙、株洲、湘潭土壤質量的未來變化的預測[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曹志洪;;第十一章 土壤質量的退化、控制和修復[A];中國土壤科學的現(xiàn)狀與展望[C];2005年
5 王銘獻;蘭利瓊;卿人韋;周嘉裕;傅華龍;;土壤微藻對土壤質量影響的研究[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李輝信;胡鋒;焦加國;;蚯蚓對農田土壤質量的影響[A];江蘇耕地質量建設論文集[C];2008年
7 朱林;馬友華;;生態(tài)農業(yè)建設中的土壤質量和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A];2004“生態(tài)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曹志洪;;土壤質量演變規(guī)律與持續(xù)利用研究的進展[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綜述篇)[C];2004年
9 楊步銀;馬建宏;王家勝;陳德星;許春香;;肥料高投入對土壤質量及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與對策[A];江蘇土壤肥料科學與農業(yè)環(huán)境[C];2004年
10 楊睿璇;王金滿;白中科;;草原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復墾土壤質量演替規(guī)律與模型[A];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凡;今年安排1.3億資金開展土壤質量調查[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2 楊文悅 市綠化市容局政策法規(guī)處處長 馬云安 市建設交通委副主任 市綠化市容局 市林業(yè)局 市城管執(zhí)法局局長 徐文發(fā) 市綠化市容局工會主席 市市容環(huán)境行業(yè)工會主席 孫建國 上海化學工業(yè)區(qū)發(fā)展有限公司總師辦主任;加強土壤質量安全管理 提升上海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平[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范建;土壤質量與糧食安全關系到底有多大(二)[N];科技日報;2005年
4 記者 趙凡;今年安排1.3億調查土壤質量[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5 張曄;問診中國土壤質量與健康[N];科技日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駱會欣;改善土壤質量 需有管理對策[N];中國花卉報;2011年
7 周強 杜佳音 蔡煥花;鄭州市及周邊地區(qū)土壤質量良好[N];中國礦業(yè)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 范建;土壤質量與糧食安全關系到底有多大(三)[N];科技日報;2005年
9 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 張福鎖;保護性耕作對改善土壤質量有重要作用[N];中國農機化導報;2008年
10 胡其峰;我國土壤質量趨向惡化[N];光明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新舉;黃河三角洲土壤質量時空演變及可持續(xù)利用評價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5年
2 于林;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區(qū)種植業(yè)結構變動對土壤質量的影響[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6年
3 林芬芳;不同尺度土壤質量空間變異機理、評價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張宏芝;陜北黃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質量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5 呂春花;黃土高原子午嶺地區(qū)土壤質量對植被恢復過程的響應[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6 李淑杰;吉林省土壤質量與土地利用結構優(yōu)化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2年
7 許明祥;黃土丘陵區(qū)生態(tài)恢復過程中土壤質量演變及調控[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
8 郭曼;黃土丘陵區(qū)土壤質量對植被自然恢復過程的響應與評價[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9 張平究;不同生態(tài)條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學和分子生態(tài)變化及其土壤質量指示意義[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6年
10 俞海;農地制度及改革對土壤質量演變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有兵;基于不同秸稈還田模式的農田肥力效應研究及土壤質量綜合評價[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2 郭芝源;藥用植物黃芪在山西露天煤礦生態(tài)復墾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邢慧;安太堡露天礦不同恢復模式下木本植物種群動態(tài)與土壤質量相關分析[D];山西大學;2015年
4 安康;城市綠地土壤質量及其影響因素[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5 劉思涵;黃土丘陵區(qū)梯田土壤質量演變及培肥效應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6 王昶;近紅外光譜快速評估土壤和有機肥質量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卓志清;熱帶海島荒地土壤肥力恢復與重建實踐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石艷玲;玉米秸稈覆蓋及促腐對土壤質量影響的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朱溪橋;基于村級尺度的農用地土壤質量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10 程光慶;渭北旱塬區(qū)土地利用類型及坡向對土壤質量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渭北旱塬區(qū)土地利用類型及坡向對土壤質量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8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9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