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M的光學(xué)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shí)間:2021-09-05 19:45
可溶性有機(jī)質(zhì)(DOM)是一類結(jié)構(gòu)復(fù)雜、反應(yīng)活躍、易遷移的可溶性有機(jī)混合物,是土壤有機(jī)質(zhì)中最活躍的部分。土壤DOM在降雨侵蝕作用下通過(guò)徑流、泥沙遷移進(jìn)入下游水體,或隨壤中流向下運(yùn)動(dòng)進(jìn)入深層土壤或匯入地下水網(wǎng),成為下游水體DOM的重要來(lái)源,對(duì)下游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重要影響。DOM中不同組分其基團(tuán)不同,在不同類型和波長(zhǎng)的光波下吸收特性不同,通過(guò)光譜技術(shù)可明確DOM組分與結(jié)構(gòu)并指示DOM來(lái)源。但目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M的循環(huán)機(jī)制其侵蝕遷移至下游水體DOM的準(zhǔn)確來(lái)源尚不清楚。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DOM組成結(jié)構(gòu)及其影響因素,明確DOM侵蝕潛在來(lái)源,本研究以紫色土區(qū)林地、園地、耕地3種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0~5、5~10、10~15和15~20 cm)土壤為研究對(duì)象,分析了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DOC含量變化特征及光學(xué)特征等及其相關(guān)性,研究結(jié)果如下:。(1)林地容重(BD)顯著高于園地、耕地(P<0.05),園地電導(dǎo)率(EC)、陽(yáng)離子交換量(CEC)顯著高于林地、耕地(P<0.0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中,BD、pH隨土層深度遞增,含水率(SMC)、EC...
【文章來(lái)源】:西南大學(xué)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yè)數(shù)】:70 頁(yè)
【學(xué)位級(jí)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shù)路線示意圖
西南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14圖4-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物理性質(zhì)Fig.4-1Soilphysicalpropertiesineachsoildepthunderdifferentlanduses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層差異顯著(P<0.05)4.2土壤C、N、P4.2.1土壤C、N、P含量0~5cm土層中,園地C含量與林地、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而林地C含量顯著大于耕地(P<0.05);5~10、10~15、15~20cm土層中,不同土地利用之間C含量差異皆不顯著(P>0.05)。0~5cm土層中,林地N含量與園地、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但園地N含量顯著高于耕地(P<0.05);5~10、10~15、15~20cm土層中,各土地利用之間N含量差異均不顯著(P>0.05)。0~5、5~10、10~15土層中,園地P含量均顯著高于林地、耕地(P<0.05),而林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15~20cm土層中,各土地利用之間P含量差異均顯著(P<0.05),表現(xiàn)為:園地(0.83g·kg-1)>林地(0.62g·kg-1)>耕地(0.39g·kg-1)。林地中,0~5cm土層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層(P<0.05),其他土層間C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0~5cm土層N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層,且5~10cm土層N含量也顯著高于15~20cm土層(P<0.05);各土層間P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在園地、耕地中,0~5cm土層的C、N、P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他土層(P<0.05),而5~10、10~15、15~20cm土層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
第4章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質(zhì)變化特征15圖4-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層C、N、P含量Fig.4-2SoilC,NandPcontentsineachsoildepthunderdifferentlanduses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層差異顯著(P<0.05)4.2.2土壤C、N、P生態(tài)計(jì)量比0~5cm土層中,耕地C:N與林地、園地差異不顯著(P>0.05),而林地C:N顯著大于園地(P<0.05);5~10、10~15、15~20cm土層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C:N差異不顯著(P>0.05)。0~5cm土層中,林地C:P顯著高于園地、耕地(P<0.05),而園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5~10、10~15cm土層中,園地C:P顯著小于林地、耕地(P<0.05),而林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15~20cm土層中,耕地C:P顯著高于林地、園地(P<0.05),而林地與園地差異不顯著(P>0.05)。0~5cm土層中,林地N:P顯著大于園地、耕地(P<0.05),而園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5~10、10~15cm土層中,園地N:P顯著小于林地、耕地(P<0.05),而林地和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15~20cm土層中,耕地N:P顯著大于林地、園地(P<0.05),而林地與園地差異不顯著(P>0.05)。林地中,0~5cm土層C:N、C:P、N:P顯著大于其他土層(P<0.05),其他土層間C:N、C:P、N:P差異不顯著(P>0.05)。在園地、耕地中,各土層之間C:N、C:P、N:P差異皆不顯著(P>0.05)。
本文編號(hào):3385971
【文章來(lái)源】:西南大學(xué)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yè)數(shù)】:70 頁(yè)
【學(xué)位級(jí)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shù)路線示意圖
西南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14圖4-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物理性質(zhì)Fig.4-1Soilphysicalpropertiesineachsoildepthunderdifferentlanduses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層差異顯著(P<0.05)4.2土壤C、N、P4.2.1土壤C、N、P含量0~5cm土層中,園地C含量與林地、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而林地C含量顯著大于耕地(P<0.05);5~10、10~15、15~20cm土層中,不同土地利用之間C含量差異皆不顯著(P>0.05)。0~5cm土層中,林地N含量與園地、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但園地N含量顯著高于耕地(P<0.05);5~10、10~15、15~20cm土層中,各土地利用之間N含量差異均不顯著(P>0.05)。0~5、5~10、10~15土層中,園地P含量均顯著高于林地、耕地(P<0.05),而林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15~20cm土層中,各土地利用之間P含量差異均顯著(P<0.05),表現(xiàn)為:園地(0.83g·kg-1)>林地(0.62g·kg-1)>耕地(0.39g·kg-1)。林地中,0~5cm土層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層(P<0.05),其他土層間C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0~5cm土層N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土層,且5~10cm土層N含量也顯著高于15~20cm土層(P<0.05);各土層間P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在園地、耕地中,0~5cm土層的C、N、P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他土層(P<0.05),而5~10、10~15、15~20cm土層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
第4章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質(zhì)變化特征15圖4-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各土層C、N、P含量Fig.4-2SoilC,NandPcontentsineachsoildepthunderdifferentlanduses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層差異顯著(P<0.05)4.2.2土壤C、N、P生態(tài)計(jì)量比0~5cm土層中,耕地C:N與林地、園地差異不顯著(P>0.05),而林地C:N顯著大于園地(P<0.05);5~10、10~15、15~20cm土層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C:N差異不顯著(P>0.05)。0~5cm土層中,林地C:P顯著高于園地、耕地(P<0.05),而園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5~10、10~15cm土層中,園地C:P顯著小于林地、耕地(P<0.05),而林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15~20cm土層中,耕地C:P顯著高于林地、園地(P<0.05),而林地與園地差異不顯著(P>0.05)。0~5cm土層中,林地N:P顯著大于園地、耕地(P<0.05),而園地與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5~10、10~15cm土層中,園地N:P顯著小于林地、耕地(P<0.05),而林地和耕地差異不顯著(P>0.05);15~20cm土層中,耕地N:P顯著大于林地、園地(P<0.05),而林地與園地差異不顯著(P>0.05)。林地中,0~5cm土層C:N、C:P、N:P顯著大于其他土層(P<0.05),其他土層間C:N、C:P、N:P差異不顯著(P>0.05)。在園地、耕地中,各土層之間C:N、C:P、N:P差異皆不顯著(P>0.05)。
本文編號(hào):33859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3859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