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退耕還林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7-22 09:08
為喀斯特退耕還林地區(qū)土壤保護提供參考,以耕地為對照,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shù)研究不同退耕還林(次生林、花椒林)表層(0~10cm)土壤細菌群落組成和物種多樣性的特征。結(jié)果表明:1)退耕還林改變了土壤細菌群落中獨有物種和核心物種;2)退耕還林顯著增加了土壤中的擬桿菌門、放線菌門的相對豐度,降低了綠彎菌門、芽單胞菌門的相對豐度,而退耕種植花椒顯著增加了酸桿菌門的相對豐度;3)不同樣地間土壤細菌群落的多樣性指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顯著變化。因此,土壤細菌群落組成和豐度相比群落多樣性對退耕還林的響應(yīng)更為敏感。
【文章來源】:農(nóng)技服務(wù). 2020,37(07)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不同樣本的稀釋曲線與Core物種分析
由圖2可知,CL獨有物種多集中在放線菌門7.65%,變形桿菌門1.58%,芽單胞菌門1.16%,酸桿菌門1.07%,綠彎菌門1.02%;CP獨有物種多集中在擬桿菌門2.15%為最多,疣微菌門占有1.27,厚壁菌門1.14%,酸桿菌門1.01%,芽單胞菌門1.01%,Patescibacteria占有1.01%,綠彎菌門1.01%;SF獨有物種多集中在擬桿菌門11.16%為最多,放線菌門3.28%,Entotheonellaeota 2.26%,變形桿菌門5.33%,Patescibacteria 1.46%。3種樣地共有核心物種(在OUT水平下)有2 220個,獨有物種不同,可以說明3種樣地在物種組成上具有明顯差別。圖3 不同樣本中物種群落組成
圖2 不同樣本的物種Venn由圖3可知,耕地物種中綠彎菌門(17.79%)顯著比其他樣地多,花椒地物種在酸桿菌門(18.50%)顯著比其他樣地多,喬木林物種在放線菌門(43.44%)、變形桿菌門(24.20%)顯著比其他樣地多。在生態(tài)恢復(fù)之后,花椒地與耕地相比酸桿菌門具有增加的趨勢(5.4%),喬木林中的放線菌門、變形桿菌門具有增加的趨勢,分別增加7.75%和3.99%;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已科河菌門變化不顯著;喬木林中芽單胞菌門、綠彎菌門有減少的趨勢,分別減少2.11%和5.92%。表明,退耕還林顯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擬桿菌門、放線菌門的相對豐度,降低了綠彎菌門、芽單胞菌門的相對豐度,而退耕種植花椒顯著提高了酸桿菌門的相對豐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土壤微生物資源管理、應(yīng)用技術(shù)與學(xué)科展望[J]. 林先貴,陳瑞蕊,胡君利. 生態(tài)學(xué)報. 2010(24)
[2]植被恢復(fù)不同階段下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及活性的變化——以云南石林景區(qū)為例[J]. 張平究,潘根興. 地理研究. 2010(02)
[3]喀斯特峰叢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樣性[J]. 何尋陽,蘇以榮,梁月明,楊珊,王克林.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 2010(02)
[4]不同植被演替階段的巖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廣西馬山弄拉峰叢洼地為例[J]. 沈利娜,鄧新輝,蔣忠誠,覃星銘. 中國巖溶. 2007(04)
[5]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石漠化驅(qū)動機制分析——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為例[J]. 胡寶清,廖赤眉,嚴志強,蔣樹芳,黃秋燕,李生明. 山地學(xué)報. 2004(05)
[6]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與治理[J]. 王世杰,李陽兵,李瑞玲. 第四紀研究. 2003(06)
本文編號:3296862
【文章來源】:農(nóng)技服務(wù). 2020,37(07)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不同樣本的稀釋曲線與Core物種分析
由圖2可知,CL獨有物種多集中在放線菌門7.65%,變形桿菌門1.58%,芽單胞菌門1.16%,酸桿菌門1.07%,綠彎菌門1.02%;CP獨有物種多集中在擬桿菌門2.15%為最多,疣微菌門占有1.27,厚壁菌門1.14%,酸桿菌門1.01%,芽單胞菌門1.01%,Patescibacteria占有1.01%,綠彎菌門1.01%;SF獨有物種多集中在擬桿菌門11.16%為最多,放線菌門3.28%,Entotheonellaeota 2.26%,變形桿菌門5.33%,Patescibacteria 1.46%。3種樣地共有核心物種(在OUT水平下)有2 220個,獨有物種不同,可以說明3種樣地在物種組成上具有明顯差別。圖3 不同樣本中物種群落組成
圖2 不同樣本的物種Venn由圖3可知,耕地物種中綠彎菌門(17.79%)顯著比其他樣地多,花椒地物種在酸桿菌門(18.50%)顯著比其他樣地多,喬木林物種在放線菌門(43.44%)、變形桿菌門(24.20%)顯著比其他樣地多。在生態(tài)恢復(fù)之后,花椒地與耕地相比酸桿菌門具有增加的趨勢(5.4%),喬木林中的放線菌門、變形桿菌門具有增加的趨勢,分別增加7.75%和3.99%;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已科河菌門變化不顯著;喬木林中芽單胞菌門、綠彎菌門有減少的趨勢,分別減少2.11%和5.92%。表明,退耕還林顯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擬桿菌門、放線菌門的相對豐度,降低了綠彎菌門、芽單胞菌門的相對豐度,而退耕種植花椒顯著提高了酸桿菌門的相對豐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土壤微生物資源管理、應(yīng)用技術(shù)與學(xué)科展望[J]. 林先貴,陳瑞蕊,胡君利. 生態(tài)學(xué)報. 2010(24)
[2]植被恢復(fù)不同階段下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及活性的變化——以云南石林景區(qū)為例[J]. 張平究,潘根興. 地理研究. 2010(02)
[3]喀斯特峰叢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樣性[J]. 何尋陽,蘇以榮,梁月明,楊珊,王克林.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 2010(02)
[4]不同植被演替階段的巖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廣西馬山弄拉峰叢洼地為例[J]. 沈利娜,鄧新輝,蔣忠誠,覃星銘. 中國巖溶. 2007(04)
[5]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石漠化驅(qū)動機制分析——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為例[J]. 胡寶清,廖赤眉,嚴志強,蔣樹芳,黃秋燕,李生明. 山地學(xué)報. 2004(05)
[6]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與治理[J]. 王世杰,李陽兵,李瑞玲. 第四紀研究. 2003(06)
本文編號:32968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2968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