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er軟件在土地工程中的應用
發(fā)布時間:2021-04-09 23:39
為了解地表不同覆蓋物作用下,林地土壤容重和田間持水量的時空變化特征,本文以櫻花樹、紫薇、柏樹、梧桐樹為研究對象,運用Surfer11軟件對不同林地土壤容重以及田間持水量進行等值線圖繪制研究,可直觀反應不同林種作用下土壤容重和田間持水量的分布情況,對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
【文章來源】: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20,40(17)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數(shù)據(jù)處理
研究區(qū)0~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土壤田間持水量背景值分別為28.14%、22.47%、26.91%、27.71%。由圖3可知,0~10cm、10~2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低于背景值的分別為柏樹和梧桐樹,其余種類樹木均高于背景值。20~30cm、30~40cm內(nèi)各樹木田間持水量均低于背景值,每層內(nèi)均是梧桐樹最低,依次是16.81%和19.00%。整體來看,圖3直觀地反映了田間持水量隨著不同深度和不同樹種的變化情況。0~20cm內(nèi)不同種類樹木的田間持水量均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20~3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基本接近最小值;30~4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田間持水量最大、最小值均出現(xiàn)在梧桐樹種植區(qū)域,分別是0~10cm的36.04%和20~30cm的16.81%,表明不同樹木種植類型下土壤田間持水量存在一定差異性。3 結(jié)論與討論
研究區(qū)0~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土壤容重背景值分別為1.44g·cm-3、1.59 g·cm-3、1.47g·cm-3、1.44g·cm-3。由圖2可知,5a后不同樹種0~10cm的土壤容重均有所減小,降幅最大為梧桐樹0.18g·cm-3,最小為櫻花樹0.04 g·cm-3;10~20cm處土壤容重除櫻花外其余均低于背景值。20~30cm處土壤容重均高于背景值,增幅最大為梧桐樹0.29g·cm-3,最小為紫薇0.02g·cm-3;30~40cm處整體來看土壤容重小于20~30cm處,但均高于背景值。圖2較為直觀地反映了同一剖面下,不同深度不同樹種土壤容重的變化情況,從整幅圖來看,土壤容重最大為1.76g·cm-3,在梧桐樹20~30cm處;土壤容重最小為1.26g·cm-3,在梧桐樹0~10cm處;在0~20cm內(nèi),土壤容重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櫻花樹土壤容重在10~20cm處達到最大值,柏樹在20~30cm處達到最大值。研究區(qū)0~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土壤田間持水量背景值分別為28.14%、22.47%、26.91%、27.71%。由圖3可知,0~10cm、10~2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低于背景值的分別為柏樹和梧桐樹,其余種類樹木均高于背景值。20~30cm、30~40cm內(nèi)各樹木田間持水量均低于背景值,每層內(nèi)均是梧桐樹最低,依次是16.81%和19.00%。整體來看,圖3直觀地反映了田間持水量隨著不同深度和不同樹種的變化情況。0~20cm內(nèi)不同種類樹木的田間持水量均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20~3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基本接近最小值;30~4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田間持水量最大、最小值均出現(xiàn)在梧桐樹種植區(qū)域,分別是0~10cm的36.04%和20~30cm的16.81%,表明不同樹木種植類型下土壤田間持水量存在一定差異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達拉特旗合同溝小流域不同利用類型土地土壤特征分析[J]. 劉淑英. 內(nèi)蒙古水利. 2020(06)
[2]植被類型對土壤基本物理性質(zhì)的影響[J]. 王坤. 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 2020(05)
[3]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對紫色土坡耕地耕層抗剪強度的影響[J]. 張健樂,史東梅,劉義,任予恒,蒲超江. 水土保持學報. 2020(03)
[4]Surfer軟件在土壤和地下水調(diào)查中的應用[J]. 陳政. 科技經(jīng)濟導刊. 2020(01)
[5]黃土高原不同種植類型下土壤容重及田間持水量影響研究[J]. 李勁彬.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18(05)
[6]surfer軟件在土石開挖方量可視化計算中的運用[J]. 賈志敏,劉劍峰. 山西建筑. 2017(06)
[7]Surfer軟件和AutoCAD在污染場地調(diào)查及風險評估中的應用[J]. 展漫軍,趙鵬飛,杭靜,李婧,章薔,張磊. 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與技術. 2014(06)
[8]不同節(jié)水灌溉方式下N肥在土壤中的空間變異研究[J]. 張建新,王愛云,呂昭智,王麗玲.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6(S2)
[9]基于Sufer7.0的黃河流域不同旱作類型區(qū)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的比較[J]. 邵曉梅,嚴昌榮.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6)
本文編號:3128515
【文章來源】: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20,40(17)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數(shù)據(jù)處理
研究區(qū)0~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土壤田間持水量背景值分別為28.14%、22.47%、26.91%、27.71%。由圖3可知,0~10cm、10~2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低于背景值的分別為柏樹和梧桐樹,其余種類樹木均高于背景值。20~30cm、30~40cm內(nèi)各樹木田間持水量均低于背景值,每層內(nèi)均是梧桐樹最低,依次是16.81%和19.00%。整體來看,圖3直觀地反映了田間持水量隨著不同深度和不同樹種的變化情況。0~20cm內(nèi)不同種類樹木的田間持水量均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20~3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基本接近最小值;30~4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田間持水量最大、最小值均出現(xiàn)在梧桐樹種植區(qū)域,分別是0~10cm的36.04%和20~30cm的16.81%,表明不同樹木種植類型下土壤田間持水量存在一定差異性。3 結(jié)論與討論
研究區(qū)0~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土壤容重背景值分別為1.44g·cm-3、1.59 g·cm-3、1.47g·cm-3、1.44g·cm-3。由圖2可知,5a后不同樹種0~10cm的土壤容重均有所減小,降幅最大為梧桐樹0.18g·cm-3,最小為櫻花樹0.04 g·cm-3;10~20cm處土壤容重除櫻花外其余均低于背景值。20~30cm處土壤容重均高于背景值,增幅最大為梧桐樹0.29g·cm-3,最小為紫薇0.02g·cm-3;30~40cm處整體來看土壤容重小于20~30cm處,但均高于背景值。圖2較為直觀地反映了同一剖面下,不同深度不同樹種土壤容重的變化情況,從整幅圖來看,土壤容重最大為1.76g·cm-3,在梧桐樹20~30cm處;土壤容重最小為1.26g·cm-3,在梧桐樹0~10cm處;在0~20cm內(nèi),土壤容重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櫻花樹土壤容重在10~20cm處達到最大值,柏樹在20~30cm處達到最大值。研究區(qū)0~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土壤田間持水量背景值分別為28.14%、22.47%、26.91%、27.71%。由圖3可知,0~10cm、10~2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低于背景值的分別為柏樹和梧桐樹,其余種類樹木均高于背景值。20~30cm、30~40cm內(nèi)各樹木田間持水量均低于背景值,每層內(nèi)均是梧桐樹最低,依次是16.81%和19.00%。整體來看,圖3直觀地反映了田間持水量隨著不同深度和不同樹種的變化情況。0~20cm內(nèi)不同種類樹木的田間持水量均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20~3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基本接近最小值;30~40cm內(nèi)田間持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田間持水量最大、最小值均出現(xiàn)在梧桐樹種植區(qū)域,分別是0~10cm的36.04%和20~30cm的16.81%,表明不同樹木種植類型下土壤田間持水量存在一定差異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達拉特旗合同溝小流域不同利用類型土地土壤特征分析[J]. 劉淑英. 內(nèi)蒙古水利. 2020(06)
[2]植被類型對土壤基本物理性質(zhì)的影響[J]. 王坤. 農(nóng)業(yè)開發(fā)與裝備. 2020(05)
[3]土壤容重和含水率對紫色土坡耕地耕層抗剪強度的影響[J]. 張健樂,史東梅,劉義,任予恒,蒲超江. 水土保持學報. 2020(03)
[4]Surfer軟件在土壤和地下水調(diào)查中的應用[J]. 陳政. 科技經(jīng)濟導刊. 2020(01)
[5]黃土高原不同種植類型下土壤容重及田間持水量影響研究[J]. 李勁彬.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18(05)
[6]surfer軟件在土石開挖方量可視化計算中的運用[J]. 賈志敏,劉劍峰. 山西建筑. 2017(06)
[7]Surfer軟件和AutoCAD在污染場地調(diào)查及風險評估中的應用[J]. 展漫軍,趙鵬飛,杭靜,李婧,章薔,張磊. 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與技術. 2014(06)
[8]不同節(jié)水灌溉方式下N肥在土壤中的空間變異研究[J]. 張建新,王愛云,呂昭智,王麗玲.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6(S2)
[9]基于Sufer7.0的黃河流域不同旱作類型區(qū)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的比較[J]. 邵曉梅,嚴昌榮.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6)
本文編號:3128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1285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