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濕地土壤鹽漬化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9 21:30
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部,屬內(nèi)陸濕地和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nèi)降水稀少、蒸發(fā)強烈,屬典型的西北干旱荒漠區(qū)。保護區(qū)北部地下水淺埋區(qū)分布大面積的濕地,濕地區(qū)地下水以溶解性總固體大于3g/L的咸水為主,強烈的蒸發(fā)積鹽作用形成了大面積鹽漬土。文中針對濕地區(qū)土壤鹽漬化狀況,利用實測數(shù)據(jù),對土壤鹽漬化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鹽漬土廣泛分布于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m的地帶,地表鹽漬化類型以氯鹽漬土、亞硫酸鹽漬土為主,鹽分主要集中在表層0~30cm土壤內(nèi),垂直向下土壤含鹽量速迅遞減,鹽分向下遞減快慢與包氣帶的巖性關系密切。
【文章來源】: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20,34(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鹽漬土化學組分含量柱狀圖(毫克當量百分比)
西湖濕地地表土壤含鹽量為0.3~86.8%(76組樣品),平均含鹽量25.6%。以鹽土為主,有少量強鹽漬土及中鹽漬土及分布。鹽土分布面積11.27×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90.8%;強鹽漬土分布面積0.26×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2.1%;中鹽漬土分布面積0.88×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7.1%(圖3)。馬圈灣、后坑子、火燒井子、火燒湖等地(東片)以后坑至火燒湖為中心含鹽量最高,為73.7%。小馬迷兔、清水坑、土豁落、天橋墩、灣窯、哈拉齊等地(西片)以榆樹泉-呲牙井、灣窯為中心含鹽量最高,為86.8%。(2)0.3~0.4m。
土壤含鹽量為0.05~41.8%(76組樣品),平均含鹽量4.2%。鹽土分布面積1.59×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12.8%;強鹽漬土分布面積5.91×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47.6%;中鹽漬土分布面積3.78×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30.5%;弱鹽漬土分布面積0.76×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6.1%;非鹽漬土分布面積0.37×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3.0%(圖4)。東片火燒井子一帶含鹽量最高,為41.8%,西片榆樹泉一帶含鹽量最高,為28.9%。(3)0.6~0.7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區(qū)鹽漬形成條件及改良措施[J]. 倫國星,喻生波. 地下水. 2012(03)
[2]疏勒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狀評價研究[J]. 張永明,翟祿新,宋孝玉,沈冰. 冰川凍土. 2008(06)
[3]疏勒河上游地區(qū)土壤鹽漬化現(xiàn)狀與綜合治理分析[J]. 李麒麟,梁明宏,王云斌,徐景明,王小偉,魏振偉,柳煜. 西北地質(zhì). 2004(01)
[4]疏勒河流域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鹽漬土[J]. 趙成. 甘肅地質(zhì)學報. 1997(S1)
[5]甘肅疏勒河中、下游地區(qū)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鹽漬化對草甸植被的影響及其解決的途徑[J]. 丘明新,楊祖成. 生態(tài)學雜志. 1986(04)
本文編號:3128347
【文章來源】: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20,34(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鹽漬土化學組分含量柱狀圖(毫克當量百分比)
西湖濕地地表土壤含鹽量為0.3~86.8%(76組樣品),平均含鹽量25.6%。以鹽土為主,有少量強鹽漬土及中鹽漬土及分布。鹽土分布面積11.27×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90.8%;強鹽漬土分布面積0.26×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2.1%;中鹽漬土分布面積0.88×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7.1%(圖3)。馬圈灣、后坑子、火燒井子、火燒湖等地(東片)以后坑至火燒湖為中心含鹽量最高,為73.7%。小馬迷兔、清水坑、土豁落、天橋墩、灣窯、哈拉齊等地(西片)以榆樹泉-呲牙井、灣窯為中心含鹽量最高,為86.8%。(2)0.3~0.4m。
土壤含鹽量為0.05~41.8%(76組樣品),平均含鹽量4.2%。鹽土分布面積1.59×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12.8%;強鹽漬土分布面積5.91×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47.6%;中鹽漬土分布面積3.78×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30.5%;弱鹽漬土分布面積0.76×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6.1%;非鹽漬土分布面積0.37×104hm2,占鹽漬土分布面積的3.0%(圖4)。東片火燒井子一帶含鹽量最高,為41.8%,西片榆樹泉一帶含鹽量最高,為28.9%。(3)0.6~0.7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疏勒河流域中游地區(qū)鹽漬形成條件及改良措施[J]. 倫國星,喻生波. 地下水. 2012(03)
[2]疏勒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狀評價研究[J]. 張永明,翟祿新,宋孝玉,沈冰. 冰川凍土. 2008(06)
[3]疏勒河上游地區(qū)土壤鹽漬化現(xiàn)狀與綜合治理分析[J]. 李麒麟,梁明宏,王云斌,徐景明,王小偉,魏振偉,柳煜. 西北地質(zhì). 2004(01)
[4]疏勒河流域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鹽漬土[J]. 趙成. 甘肅地質(zhì)學報. 1997(S1)
[5]甘肅疏勒河中、下游地區(qū)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鹽漬化對草甸植被的影響及其解決的途徑[J]. 丘明新,楊祖成. 生態(tài)學雜志. 1986(04)
本文編號:31283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1283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