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區(qū)土壤外源碳氮轉化與賦存過程及影響土壤碳氮分布動態(tài)濕度指數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19:10
黑土是自然肥力很高的土壤,其肥力水平受地形、氣候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弄清這些要素對黑土土壤碳氮分布和儲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秸稈還田能強烈影響土壤碳氮儲量,土壤團聚體對土壤有機碳氮的固存有重要作用,但是長期不同施肥條件下秸稈碳氮是如何在團聚體中分配的還不是很明確。此外,對于自然條件下黑土地區(qū)土壤碳氮與地形、氣候的關系,尚缺乏定量的描述。因此本文首先選擇中國東北地區(qū)黑土,利用13C與15N同位素雙標記技術研究了秸稈碳氮在不同施肥條件下黑土中轉化及其在團聚體的分配。本試驗的土壤(0-20cm)采自吉林公主嶺長期定位試驗站(建立于1980年),選擇了3個施肥處理,分別是:1)對照(CK),2)施化肥處理(NPK),3)有機肥化肥配施(NPKM)。分別在三種施肥處理中加入1%的玉米秸稈(δ13C=578.22‰及δ15N=15289.8‰),加秸稈及不加秸稈土樣在25℃下室內培養(yǎng)了360天。通過濕篩法將土壤分為大團聚體(>250μm)和微團聚體(<250μm)。其次,選擇了位于美國上桑河流域的...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9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在不同施肥條件下秸稈來源碳的變化
27圖 4-3 土壤團聚體中15N 玉米秸稈殘留的比例Fig. 4-3 Proportion (%) of maize straw residue15N in soil aggregates during 360 days of incubation注:CK, NPK 和 NPKM 代表的是不施肥,單施化肥,有機肥化肥配施。Note: CK, NPK and NPKM denote without fertilization, mineral fertilizer applied treatment and manure with mineral fertilization, respectively.
圖 5-1 上桑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圖(來自 USDA,2015),研究樣地用大紅點表示。六幅小圖顯示2015 年 USDA 農場服務機構航空攝影的土壤采樣點(小紅點)(來自 USDA,2015)Fig. 5-1 Land use map of the 上桑河流域 River Basin (From USDA, 2015) with study sites(denoted by large red dots). The inset maps show the soil sampling sites (small red dots) on 2015USDAFarm ServiceAgency aerial photography (From USDA, 20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植物殘體向土壤有機質轉化過程及其穩(wěn)定機制的研究進展[J]. 汪景寬,徐英德,丁凡,高曉丹,李雙異,孫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陽,張維俊,葛壯. 土壤學報. 2019(03)
[2]添加玉米秸稈對白漿土重組有機碳及團聚體組成的影響[J]. 孫元宏,高雪瑩,趙興敏,隋標,王鴻斌,趙蘭坡. 土壤學報. 2017(04)
[3]秸稈還田與作物氮素利用關系研究[J]. 謝志煌,李彥生,于鎮(zhèn)華,劉俊杰,王光華,劉曉冰,金劍. 土壤與作物. 2016(04)
[4]基于資源密度的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潛力測算與市場評估[J]. 崔蜜蜜,蔣琳莉,顏廷武.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06)
[5]中國農田土壤中有機物料腐解特征的整合分析[J]. 王金洲,盧昌艾,張文菊,馮固,王秀君,徐明崗. 土壤學報. 2016(01)
[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施肥措施對紅壤木質素積累特性的影響[J]. 馮書珍,陳香碧,何尋陽,董明哲,邱虎森,黃道友,曾希柏,蘇以榮.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5(09)
[7]秸稈還田下減量施氮對作物產量及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J]. 李有兵,李錦,李碩,田霄鴻.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5(01)
[8]不同量秸稈覆蓋還田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J]. 蔡太義,黃會娟,黃耀威,路文濤,賈志寬,楊寶平.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6)
[9]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稈還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麥秸稈腐解特征[J]. 武際,郭熙盛,王允青,許征宇,魯劍巍.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1(16)
[10]土壤中木質素的研究進展[J]. 劉寧,何紅波,解宏圖,張旭東. 土壤通報. 2011(04)
博士論文
[1]覆膜與施肥對土壤中秸稈氮的賦存形態(tài)及有效性的影響[D]. 鄭麗紅.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8
[2]地膜覆蓋和施肥條件下外源碳在土壤團聚體中的賦存和轉化機制[D]. 金鑫鑫.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8
[3]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D]. 韓笑.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8
[4]秸稈還田與減量施氮對土壤固碳、培肥和農田可持續(xù)生產的影響[D]. 李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5]長期施肥與覆膜對棕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D]. 李雙異.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5
[6]玉米秸稈碳在東北旱田土壤中的轉化與固定[D]. 裴久渤.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5
[7]利用13C標記方法研究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統(tǒng)的分配及其微生物的固定[D]. 安婷婷.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5
[8]不同典型體系中陸源有機質的分布及影響因素[D]. 李中喬.華東師范大學 2015
[9]栽培耕作措施與長期施氮對旱地作物產量及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D]. 王淑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10]土壤碳、氮循環(huán)對全球環(huán)境因子變化的響應[D]. 孫尚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007441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9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在不同施肥條件下秸稈來源碳的變化
27圖 4-3 土壤團聚體中15N 玉米秸稈殘留的比例Fig. 4-3 Proportion (%) of maize straw residue15N in soil aggregates during 360 days of incubation注:CK, NPK 和 NPKM 代表的是不施肥,單施化肥,有機肥化肥配施。Note: CK, NPK and NPKM denote without fertilization, mineral fertilizer applied treatment and manure with mineral fertilization, respectively.
圖 5-1 上桑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圖(來自 USDA,2015),研究樣地用大紅點表示。六幅小圖顯示2015 年 USDA 農場服務機構航空攝影的土壤采樣點(小紅點)(來自 USDA,2015)Fig. 5-1 Land use map of the 上桑河流域 River Basin (From USDA, 2015) with study sites(denoted by large red dots). The inset maps show the soil sampling sites (small red dots) on 2015USDAFarm ServiceAgency aerial photography (From USDA, 20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植物殘體向土壤有機質轉化過程及其穩(wěn)定機制的研究進展[J]. 汪景寬,徐英德,丁凡,高曉丹,李雙異,孫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陽,張維俊,葛壯. 土壤學報. 2019(03)
[2]添加玉米秸稈對白漿土重組有機碳及團聚體組成的影響[J]. 孫元宏,高雪瑩,趙興敏,隋標,王鴻斌,趙蘭坡. 土壤學報. 2017(04)
[3]秸稈還田與作物氮素利用關系研究[J]. 謝志煌,李彥生,于鎮(zhèn)華,劉俊杰,王光華,劉曉冰,金劍. 土壤與作物. 2016(04)
[4]基于資源密度的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潛力測算與市場評估[J]. 崔蜜蜜,蔣琳莉,顏廷武.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06)
[5]中國農田土壤中有機物料腐解特征的整合分析[J]. 王金洲,盧昌艾,張文菊,馮固,王秀君,徐明崗. 土壤學報. 2016(01)
[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施肥措施對紅壤木質素積累特性的影響[J]. 馮書珍,陳香碧,何尋陽,董明哲,邱虎森,黃道友,曾希柏,蘇以榮.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5(09)
[7]秸稈還田下減量施氮對作物產量及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J]. 李有兵,李錦,李碩,田霄鴻.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5(01)
[8]不同量秸稈覆蓋還田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J]. 蔡太義,黃會娟,黃耀威,路文濤,賈志寬,楊寶平.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6)
[9]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稈還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麥秸稈腐解特征[J]. 武際,郭熙盛,王允青,許征宇,魯劍巍.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1(16)
[10]土壤中木質素的研究進展[J]. 劉寧,何紅波,解宏圖,張旭東. 土壤通報. 2011(04)
博士論文
[1]覆膜與施肥對土壤中秸稈氮的賦存形態(tài)及有效性的影響[D]. 鄭麗紅.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8
[2]地膜覆蓋和施肥條件下外源碳在土壤團聚體中的賦存和轉化機制[D]. 金鑫鑫.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8
[3]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D]. 韓笑.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8
[4]秸稈還田與減量施氮對土壤固碳、培肥和農田可持續(xù)生產的影響[D]. 李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5]長期施肥與覆膜對棕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D]. 李雙異.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5
[6]玉米秸稈碳在東北旱田土壤中的轉化與固定[D]. 裴久渤.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5
[7]利用13C標記方法研究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統(tǒng)的分配及其微生物的固定[D]. 安婷婷.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5
[8]不同典型體系中陸源有機質的分布及影響因素[D]. 李中喬.華東師范大學 2015
[9]栽培耕作措施與長期施氮對旱地作物產量及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D]. 王淑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10]土壤碳、氮循環(huán)對全球環(huán)境因子變化的響應[D]. 孫尚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0074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0074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