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對農田黑土團聚體特征及其磷賦存形態(tài)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17:42
東北黑土是我國寶貴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chǎn)基地。由于種植模式及其管理方式的不科學,黑土耕層結構變差,養(yǎng)分有效性降低,生產(chǎn)力下降。土壤團聚體特征是土壤結構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耕作措施直接影響土壤團聚體結構與數(shù)量,也影響土壤養(yǎng)分分布與形態(tài),目前有關土壤團聚體和土壤磷養(yǎng)分成果較多,但對土壤團聚體及其團聚體中磷素形態(tài)與分布研究較少。本文以農田黑土長期定位試驗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免耕(N)、旋耕(R)、深松(S)、深翻(D)、粉壟(V)5種耕作方式,經(jīng)過兩年處理,對耕層土壤團聚體分布與數(shù)量及其磷組分的影響,為該地區(qū)農田土選擇適宜耕作方式、提高生產(chǎn)力提供理論依據(jù)。全文以免耕為對照,3次重復,結果如下:(1)與免耕相比,深松、深翻和粉壟處理顯著降低>0.25 mm粒徑團聚體比例,其中粉壟處理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指數(shù)最低,對土壤結構影響最為明顯。5種耕作處理耕層土壤各粒徑團聚體比例均以大團聚體為主,>5 mm和52 mm粒徑比例較高,處理間變幅分別為30.5336.98%和30.8535.23%;21 m...
【文章來源】: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
1.3.1 東北耕作的現(xiàn)狀
1.3.2 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的研究
1.3.3 耕作方式對土壤磷的研究
1.4 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4.1 研究目標
1.4.2 主要內容
1.5 技術路線
1.6 課題來源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2.2 試驗設計
2.3 土壤樣品的采集
2.4 測定項目及方法
2.5 計算方法與公式
2.5.1 不同粒徑團聚體質量百分比
2.5.2 土壤大團聚體數(shù)量
2.5.3 平均重量直徑(MWD)
2.5.4 幾何平均重量(GMD)
2.5.5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特征的影響
3.1.1 土壤團聚體數(shù)量分布
3.1.2 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
3.2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全磷(TP)分布的影響
3.3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速效磷(AP)的影響
3.4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3.4.1 有機磷總量(OP)
3.4.2 活性有機磷(LOP)
3.4.3 中活性有機磷(MLOP)
3.4.4 中穩(wěn)性有機磷(MROP)
3.4.5 高穩(wěn)性有機磷(HROP)
3.4.6 土壤團聚體有機磷及其組分與速效磷的相關分析
3.5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田黑土團聚體無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3.5.1 無機磷總量(IP)
3.5.2 磷酸鋁鹽(Al-P)
3.5.3 磷酸鐵鹽(Fe-P)
3.5.4 閉蓄態(tài)磷(O-P)
3.5.5 磷酸鈣鹽(Ca-P)
3.5.6 土壤團聚體無機磷及各組分與速效磷的相關分析
4 討論
4.1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4.2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全磷、速效磷的影響
4.3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4.4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無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5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耕作方式對旱地紅壤物理特性的影響[J]. 張麗娜,Asenso Evans,張陸勇,田凱,楊丹彤,李就好.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2]玉米免耕種植技術[J]. 趙春永,張瑞. 吉林農業(yè). 2018(07)
[3]珠江河口不同類型濕地土壤有機磷礦化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高照琴,白軍紅,溫曉君,盧瓊瓊,葉曉飛.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4]黃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 郁鑫,王旭東.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8(05)
[5]植被恢復對退化紅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碳的影響[J]. 朱麗琴,黃榮珍,賈龍,黃國敏,王赫,劉勇. 森林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01)
[6]渭北旱塬農田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性狀、玉米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劉丹,張霞,李軍,王旭東.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8(02)
[7]長期免耕對不同土層土壤結構與有機碳分布的影響[J]. 楊永輝,武繼承,丁晉利,張潔梅,潘曉瑩,何方.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17(09)
[8]粉壟耕作對烤煙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賴洪敏,林北森,羅剛,周文亮,韋忠,高華軍,韋本輝.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7(05)
[9]不同膠結物質對黃綿土團聚體形成的影響[J]. 尚應妮,胡斐南,趙世偉,霍娜,常聞謙.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2)
[10]幾種保護措施對紫色丘陵區(qū)坡耕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的影響[J]. 郭天雷,史東梅,盧陽,張怡,辛新涪,秦維.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2)
博士論文
[1]機械耕作與季節(jié)性凍融對黑土結構的影響[D]. 王恩姮.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長期施肥對塿土團聚體分布及其有機碳物理保護的影響[D]. 彭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2]有機無機肥長期施用對潮土有機質結構組成的影響[D]. 郭素春.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3]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團聚體及膠結物質組成的研究[D]. 黃丹丹.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2
[4]利用31P-NMR技術研究環(huán)境樣品中磷形態(tài)特征及其在土壤中形態(tài)轉換[D]. 馬瑞.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2
[5]長期施肥對潮土團聚體中磷及其組分的影響[D]. 梁濤.西南大學 2010
[6]土壤磷素分級及植物有效性研究[D]. 杜佳佳.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8
[7]長期不同施肥對石灰性土壤磷形態(tài)轉化及剖面分布的影響[D]. 謝林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1
本文編號:2930218
【文章來源】: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
1.3.1 東北耕作的現(xiàn)狀
1.3.2 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的研究
1.3.3 耕作方式對土壤磷的研究
1.4 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4.1 研究目標
1.4.2 主要內容
1.5 技術路線
1.6 課題來源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2.2 試驗設計
2.3 土壤樣品的采集
2.4 測定項目及方法
2.5 計算方法與公式
2.5.1 不同粒徑團聚體質量百分比
2.5.2 土壤大團聚體數(shù)量
2.5.3 平均重量直徑(MWD)
2.5.4 幾何平均重量(GMD)
2.5.5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分析
3.1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特征的影響
3.1.1 土壤團聚體數(shù)量分布
3.1.2 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
3.2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全磷(TP)分布的影響
3.3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速效磷(AP)的影響
3.4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3.4.1 有機磷總量(OP)
3.4.2 活性有機磷(LOP)
3.4.3 中活性有機磷(MLOP)
3.4.4 中穩(wěn)性有機磷(MROP)
3.4.5 高穩(wěn)性有機磷(HROP)
3.4.6 土壤團聚體有機磷及其組分與速效磷的相關分析
3.5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田黑土團聚體無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3.5.1 無機磷總量(IP)
3.5.2 磷酸鋁鹽(Al-P)
3.5.3 磷酸鐵鹽(Fe-P)
3.5.4 閉蓄態(tài)磷(O-P)
3.5.5 磷酸鈣鹽(Ca-P)
3.5.6 土壤團聚體無機磷及各組分與速效磷的相關分析
4 討論
4.1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4.2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全磷、速效磷的影響
4.3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4.4 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無機磷及其組分的影響
5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耕作方式對旱地紅壤物理特性的影響[J]. 張麗娜,Asenso Evans,張陸勇,田凱,楊丹彤,李就好.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3)
[2]玉米免耕種植技術[J]. 趙春永,張瑞. 吉林農業(yè). 2018(07)
[3]珠江河口不同類型濕地土壤有機磷礦化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高照琴,白軍紅,溫曉君,盧瓊瓊,葉曉飛.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4]黃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 郁鑫,王旭東.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8(05)
[5]植被恢復對退化紅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有機碳的影響[J]. 朱麗琴,黃榮珍,賈龍,黃國敏,王赫,劉勇. 森林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01)
[6]渭北旱塬農田不同耕作模式對土壤性狀、玉米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劉丹,張霞,李軍,王旭東.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8(02)
[7]長期免耕對不同土層土壤結構與有機碳分布的影響[J]. 楊永輝,武繼承,丁晉利,張潔梅,潘曉瑩,何方.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17(09)
[8]粉壟耕作對烤煙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賴洪敏,林北森,羅剛,周文亮,韋忠,高華軍,韋本輝.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7(05)
[9]不同膠結物質對黃綿土團聚體形成的影響[J]. 尚應妮,胡斐南,趙世偉,霍娜,常聞謙.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2)
[10]幾種保護措施對紫色丘陵區(qū)坡耕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的影響[J]. 郭天雷,史東梅,盧陽,張怡,辛新涪,秦維.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2)
博士論文
[1]機械耕作與季節(jié)性凍融對黑土結構的影響[D]. 王恩姮.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長期施肥對塿土團聚體分布及其有機碳物理保護的影響[D]. 彭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2]有機無機肥長期施用對潮土有機質結構組成的影響[D]. 郭素春.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3]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團聚體及膠結物質組成的研究[D]. 黃丹丹.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2
[4]利用31P-NMR技術研究環(huán)境樣品中磷形態(tài)特征及其在土壤中形態(tài)轉換[D]. 馬瑞.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2
[5]長期施肥對潮土團聚體中磷及其組分的影響[D]. 梁濤.西南大學 2010
[6]土壤磷素分級及植物有效性研究[D]. 杜佳佳.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8
[7]長期不同施肥對石灰性土壤磷形態(tài)轉化及剖面分布的影響[D]. 謝林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1
本文編號:29302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9302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