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濕地土壤Cu和Zn形態(tài)特征
[Abstract]:The wetland with different returning years (3 a, 5 a, 7 a, 9 a, 11 a, 21 a) from Caizi Lake, Anqing City, was used to study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heavy metals (Cu and Zn) in wetland soil, which were still cultivated in rapeseed field and original wetland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Zn and Tot-Cu in wetland soi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turning years, and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soil Cu and Zn was different, but the content of residual form was the main one. Residual Cu,Zn accounted for 62.40% and 40.75% of the total content, respectively, and the order of the contents of soil Cu and Zn was as follows: residual state (RES-Cu:10.11~19.86 mg kg-1), organic bound state (OM-Cu:4.40~12.07 mg kg-1), ferromanganese oxide state (RED-Cu:2.24~6.94 mg kg-1), carbonate bound state (CARB-Cu:0.65~1.99 mg kg-1), exchangeable state, respectively. (EXC-Cu:0.03~0.41 mg kg-1) and (RES-Zn:12.79~27.71 mg kg-1) Fe-Mn oxide (RED-Zn:5.37~23.27 mg kg-1) organic bound state (OM-Zn:2.49~8.31 mg kg-1) exchangeable state (EXC-Zn:0.02~4.95 mg kg-1) carbonate bound state (CARB-Zn:0.00~2.87 mg kg-1), with the increase of returning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 of Cu and Zn in wetland soil were differ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of flooded condi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ondition of wetland after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n affected the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 total amount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u and Zn in wetland soil.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41001369,41301249)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1308085MD22)資助
【分類號】:S153.6;X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應兵,陳芬,熊明彪,宋光煜;若爾蓋高原濕地土壤硒的數量、形態(tài)與分布[J];水土保持學報;2004年03期
2 孔凡亭;李悅;郗敏;孔范龍;陳菀;;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碳研究進展[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3 田應兵,宋光煜,艾天成;濕地土壤及其生態(tài)功能[J];生態(tài)學雜志;2002年06期
4 姜明;呂憲國;楊青;;濕地土壤及其環(huán)境功能評價體系[J];濕地科學;2006年03期
5 王紅麗;李艷麗;張文Oz;王磊;;濕地土壤在濕地環(huán)境功能中的角色與作用[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8年09期
6 薛芳;崔鵬;孫秀麗;;濕地土壤碳循環(huán)與溫室氣體影響因素[J];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劉雙;李敏;張晶;曹琪;魏祥甲;;北京野鴨湖濕地土壤生物可利用磷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1期
8 張志成;姚成;丁成;金建祥;;對氯苯胺在濕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9 楊艷芳;孔令柱;鄭真;劉爽;劉文靜;張平究;;退耕還湖后濕地土壤對磷的吸附解吸特性[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4年04期
10 侯龍魚;劉艷;馬風云;宋玉民;崔曉東;陳懷梁;;典型相關分析在濕地土壤特征研究中的應用——以黃河三角洲沖積平原濕地土壤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孫鵬;朱衛(wèi)紅;王琪;;濕地土壤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鄭順安;鄭向群;張鐵亮;劉書田;;土壤重金屬形態(tài)研究動態(tài)及展望[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3 張哲;黨志;易筱筠;;氧化亞鐵硫桿菌氧化對尾礦中重金屬賦存狀態(tài)的影響[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孫福生;馬丹;王宗芳;;應用微波能量快速監(jiān)測土壤中重金屬形態(tài)的研究[A];有毒化學污染物監(jiān)測與風險管理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王亞平;許春雪;王蘇明;黃毅;嵇鵬;安子怡;龔禮勝;李艷艷;;生態(tài)地球化學中土壤及沉積物重金屬形態(tài)分析順序提取標準物質的研制[A];全國環(huán)境生態(tài)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尹華;王婷;葉錦韶;彭輝;何寶燕;秦華明;張娜;;BDE209對蠟狀細菌改變土壤重金屬形態(tài)的影響[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08暨第三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沈振國;王春春;羅春玲;;安徽銅陵鳳凰山礦區(qū)土壤重金屬形態(tài)特征[A];第七次“土壤與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1年
8 丁竹紅;姚藩照;胡忻;尹大強;;[S,S]-EDDS對黑麥草吸收重金屬及土壤重金屬的團聚體分布的效應[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9 周炎武;陳桂珠;;汕頭海岸紅樹林沉積物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及生物累積研究[A];第四屆中國紅樹林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晶;北京野鴨湖濕地土壤中磷的形態(tài)分布和轉化行為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倩;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濕地土壤DOC分布特征和吸附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徐明露;不同退耕年限下濕地土壤重金屬含量、生物有效性及風險評價[D];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
3 楊航;濕地土壤的磷吸附行為及其表面絡合模型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4 趙永強;退耕還湖下安慶沿江濕地土壤生態(tài)化學變化[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5 雷婷;鄱陽湖南磯山濕地土壤對氮的吸附與釋放特性初步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6 張可心;黃河三角洲濕地土壤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質污染特征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程芳芳;濕地土壤中PCP的吸附—解吸動力學行為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柏建坤;雅魯藏布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形態(tài)分析及風險評價[D];西南大學;2015年
9 李俊霞;基因表達式編程在重金屬形態(tài)預測建模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5年
10 封帥;河道污染底泥淋洗處理中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轉化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2431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24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