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通量測序的鄱陽湖典型濕地土壤細菌群落特征分析
本文選題:鄱陽湖濕地 + 高通量測序; 參考:《生態(tài)學報》2017年05期
【摘要】: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了鄱陽湖典型濕地土壤細菌群落特征。測序結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細菌群落豐度與多樣性的排序相同:苔草帶苔草-咺草帶蘆葦帶泥灘帶藜蒿帶。沿湖面至坡地,空間位置相近的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苔草-咺草帶、苔草帶和蘆葦帶的細菌群落結構相近,泥灘帶和藜蒿帶的細菌群落結構差異較大。變形菌門(30.0%)是濕地土壤平均相對豐度最高的門,其次為酸桿菌門(16.7%)和綠彎菌門(16.5%);多數門分類細菌相對豐度沿湖面至坡地存在一定變化趨勢。硝化螺菌屬是第一大屬分類水平細菌群落。在土壤化學指標中,與鄱陽湖濕地細菌群落相關性較大的是總磷、銨態(tài)氮和有機質含量。以上研究結果表明,鄱陽湖濕地不同植被土壤細菌群落具有結構性差異,但沿湖面至坡地存在規(guī)律性變化。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ypical wetland of Poyang Lake were analyzed by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ique. The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quence of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soils was the same: Carex sphaeracea, Reed, Reed, and Artemisia artemisia. From the lake to the slope, the structure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with similar spatial position was more similar.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y was similar in Carex sinensis zone, Carex chinensis zone and Reed zone, but there wa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mudflat zone and Artemisia artemisia zone. The averag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wetland soil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acidobacterium 16.7) and the phylum verticillata 16.50.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ost phylum taxonomic bacteria varied from the lake to the sloping land. Nitrifying Helicobacter is the largest taxonomic bacteria community. Among the soil chemical indexes,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osphorus, ammonium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Poyang Lake wet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in Poyang Lake wetland hav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ut there are regular changes from the lake surface to the slope land.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
【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0151BAB213035) 鄱陽湖濕地與流域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師范大學)主任開放基金(ZK2013009) 江西省教育廳科技計劃項目(GJJ14267) 江西省重大生態(tài)安全問題監(jiān)控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助項目(JXS-EW-00)
【分類號】:S15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安誼;李姜維;楊曉永;王弘杰;于昌平;;寧波三江口水域原核生物群落結構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7期
2 白曉旭;史榮久;尤業(yè)明;盛華芳;韓斯琴;張穎;;河南寶天曼不同林齡與林型森林土壤的細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年08期
3 寇文伯;黃正云;張杰;劉倩純;劉芳鵬;劉以珍;吳蘭;;鄱陽湖湖泊細菌群落組成及結構——以松門山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15年23期
4 劉馳;李家寶;芮俊鵬;安家興;李香真;;16S rRNA基因在微生物生態(tài)學中的應用[J];生態(tài)學報;2015年09期
5 唐婧;徐小蓉;商傳禹;牛曉娟;張習敏;乙引;;南明河城區(qū)河段細菌多樣性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微生物學報;2015年08期
6 李靖宇;杜瑞芳;趙吉;;烏梁素海富營養(yǎng)化湖泊湖濱濕地過渡帶細菌群落結構的高通量分析[J];微生物學報;2015年05期
7 張杰;胡維;劉以珍;葛剛;吳蘭;;鄱陽湖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J];生態(tài)學報;2015年04期
8 李晨華;張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戰(zhàn);賈仲君;李彥;;長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變化及其與土壤性質的關系[J];微生物學報;2014年03期
9 王曉龍;徐立剛;姚鑫;白麗;張奇;;鄱陽湖典型濕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0年18期
10 胡振鵬;葛剛;劉成林;陳伏生;李述;;鄱陽湖濕地植物生態(tài)系統結構及湖水位對其影響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麗燕;戴華鑫;陳江華;劉迎昌;呂浩秋;李洪亮;王迅;陳釗;張艷玲;;豫中煙區(qū)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煙草科技;2017年05期
2 陳兆進;陳海燕;李玉英;黃進;魯開杰;趙海軍;李冰;朱靜亞;胡蘭群;;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河南段)浮游細菌群落組成及影響因素[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7年04期
3 齊凌艷;黃佳聰;高俊峰;郭玉銀;;鄱陽湖枯水水位及流速時空分布模擬[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7年04期
4 傅華英;葛丹鳳;李曉燕;吳小斌;陳如凱;高三基;;甘蔗赤條病菌巢式PCR檢測[J];植物保護學報;2017年02期
5 趙亞光;段魏魏;晁群芳;梁建芳;徐苗;肖璐梅;;克拉瑪依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類群及其代謝活性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7年04期
6 杜春梅;頓圓圓;王妍;韓月新;張海軍;董錫文;;旱田改水田對黑土pH及微生物類群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年06期
7 徐琳;王銘心;田忠賽;馮亮;程丹丹;;坡耕地不同作物及有無樹籬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多樣性的影響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17年02期
8 謝冬明;周國宏;陳亞云;周楊明;賈俊松;熊曉龍;余明泉;;鄱陽湖濕地泗洲頭洲灘淺層土壤氮素的時空特征[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9 謝冬明;周國宏;周楊明;陳亞云;賈俊松;彭小英;盧銳;殷照華;熊曉龍;余明泉;;蚌湖表層土壤有機碳的分布特征[J];濕地科學;2017年01期
10 頓圓圓;杜春梅;董錫文;王妍;;旱田改水田對黑土pH、電導率及幾種微生物的影響[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7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利霞;孫然好;陳利頂;;海河流域河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J];環(huán)境科學;2014年10期
2 候麗媛;胡安誼;于昌平;;九龍江-河口表層水體營養(yǎng)鹽含量的時空變化及潛在富營養(yǎng)化評價[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4年03期
3 董逸;趙苑;張文燕;李艷;周鋒;劉誠剛;吳瑩;劉素美;張武昌;肖天;;Bacter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 China Sea by 454 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4年03期
4 侯麗媛;胡安誼;馬英;于昌平;;九龍江流域潛在病原菌污染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14年05期
5 龐興紅;呂麗媛;牛遠;沈宏;袁希功;陳文捷;陳雋;謝平;;太湖夏季浮游細菌群落多樣性的空間格局[J];水生生物學報;2014年02期
6 張杰;陳熙;劉倩純;吳蘭;;鄱陽湖主要入湖口重金屬的分布及潛在風險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4年01期
7 趙鈺;單保慶;張文強;王超;;子牙河水系河流氮素組成及空間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2014年01期
8 袁志良;陳云;韋博良;張斌強;汪東亞;葉永忠;;暖溫帶-北亞熱帶生態(tài)過渡區(qū)物種生境相關性分析[J];生態(tài)學報;2013年24期
9 葉春;趙曉松;吳桂平;王曉龍;劉元波;;鄱陽湖自然保護區(qū)植被生物量時空變化及水位影響[J];湖泊科學;2013年05期
10 陳曉玲;張媛;張t ;陳莉瓊;陸建忠;;豐水期鄱陽湖水體中氮、磷含量分布特征[J];湖泊科學;201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傳坤,莫明和,張克勤;固相微萃取-氣質法測定土壤揮發(fā)性抑菌物質[J];微生物學通報;2004年05期
2 周曉梅;趙丹紅;;松嫩平原不同生境土壤細菌數量的季節(jié)動態(tài)及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3 劉玲;楊殿林;王生榮;趙建寧;李剛;娜布其;娜日蘇;;轉Bt基因玉米種植對土壤細菌數量及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1年03期
4 馬亞敏;;一種降解農藥和致癌物的土壤細菌[J];生物技術通報;1985年09期
5 王敬國;從兩類不同培養(yǎng)基上分離的土壤細菌的特征比較[J];應用生態(tài)學報;1995年S1期
6 朱南文,閔航,陳美慈;施用甲胺磷的土壤細菌變化效應和耐受菌的分離與鑒定[J];土壤通報;1999年01期
7 龍昊知;孫麗坤;劉光t;伍修錕;臺喜生;王藝霖;劉永俊;馮虎元;;青藏公路對其鄰近土壤細菌豐度影響的研究[J];冰川凍土;2014年01期
8 高云超,朱文珊,陳文新;多點接種方法計數土壤細菌生理類群的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01年04期
9 胡元森;李翠香;孫富林;吳坤;賈新成;;不同培養(yǎng)基組合提高土壤細菌可培養(yǎng)性的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7年05期
10 陳香碧;蘇以榮;何尋陽;魏文學;魏亞偉;代曉燕;;喀斯特原生土壤與退化生態(tài)系統土壤細菌群落結構[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劉萍;方呈祥;彭方;;北極地區(qū)土壤細菌的分離與鑒定[A];2012年鄂粵微生物學學術年會——湖北省暨武漢微生物學會成立六十年慶祝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申聰聰;熊金波;張華勇;馮有智;林先貴;李新宇;梁文舉;褚海燕;;土壤pH驅動長白山細菌群落的空間分布[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林育德;胡學文;邱志郁;;亞熱帶低海拔潮濕天然闊葉林和針葉人工林土壤細菌族群之比較[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曾軍;褚海燕;林先貴;;內蒙古典型草地土壤細菌對大氣氮沉降增加的響應[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5 周志峰;;污水灌溉對土壤細菌及氮循環(huán)相關功能基因的影響[A];第五次全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王小龍;英國首張土壤細菌分布圖繪制完成[N];科技日報;2011年
2 王俊鳴;碳60對土壤細菌有負面影響[N];科技日報;2005年
3 曉艷;高效抗癌因子來自土壤細菌[N];醫(yī)藥經濟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茍燕妮;放牧綿羊對隴東草原土壤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5年
2 陳邦;三種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對麥田土壤細菌的影響及對銅綠假單胞菌基因的調節(jié)[D];西北大學;2009年
3 李文濤;沼液對土壤改良作用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3年
4 閻冰;紅樹林土壤細菌和古菌的16S rDNA多樣性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杰;長期施肥對黑土肥力及細菌和古菌群落的影響[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李文靜;增氮增雨對貝加爾針茅草甸草原土壤細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動態(tài)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潘偉志;典型巖溶流域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土壤細菌多樣性特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4 張洪;橫斷山北部高山區(qū)土壤細菌的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8年
5 田曉X;三峽庫區(qū)兩種森林中土壤細菌與環(huán)境因子的空間分布關系[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袁博;外源木質纖維素誘導下的土壤細菌菌群結構變化[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魏松林;抗生素污染土壤細菌生態(tài)學及其耐藥性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8 朱雪梅;若爾蓋高原亞高山草甸土壤細菌遺傳多樣性分析[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9年
9 劉瑋琦;保護地土壤細菌和古菌群落多樣性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8年
10 孫懷博;青藏高原阿里地區(qū)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及其分布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059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00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