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重金屬風險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孢蘑菇菌渣還田量估算
本文選題:菌渣 + 還田量; 參考:《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7年03期
【摘要】:為確定既能避免較高的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又滿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較大經(jīng)濟效益的雙孢蘑菇菌渣還田量,設置不施肥對照(CK),常規(guī)化肥(CF),雙孢蘑菇菌渣分別提供25%、50%、75%、100%和125%的N(M1~M5)共7個施肥處理,研究兩年稻麥輪作周期土壤重金屬Cu、Pb、Zn、Cd含量及污染指數(shù)和作物投入產(chǎn)出比。結果表明,隨著菌渣年施用量的增加,Cu、Pb和Zn年凈增加值呈上升趨勢,而Cd年凈增加值表現(xiàn)出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土壤重金屬潛在生態(tài)風險系數(shù)、綜合污染系數(shù)和投入產(chǎn)出比均與菌渣年施用量存在明顯的二次函數(shù)關系(P0.05)。基于土壤重金屬生態(tài)風險和經(jīng)濟效益考慮,雙孢蘑菇菌渣適宜還田量應為11 763~12 850 kg·hm~(-2)。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turn amount of Agaricus bisporus residue, which can avoid the risk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and satisfy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total of 7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cluding CK, CFC, Agaricus bisporus and Agaricus bisporu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 Cu, PbN, Zn, CD, pollution index and input-output ratio of crops in the soil during two years' rotation of rice and whe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net increment of Cu Pb and Zn showed an upward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nnual application rate of bacteria residue, while the annual net increase value of CD showed a tendency of decreasing first and then increasing.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coefficient,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coefficient and input-output ratio of soil heavy metals have obvious quadratic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nual application amount of bacteria residue. Considering the ecological risk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the suitable return amount of mushroom dregs should be 11 763 ~ 12 850 kg / hm ~ (-2) 路m ~ (-2) 路h ~ (-1) ~ (-1) ~ (-1).
【作者單位】: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學院;
【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NZ0044,2013NZ0027)~~
【分類號】:X53;S1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蕾;周迎久;;青霉素菌渣無害化、資源化成套技術成功研發(fā)[J];化工管理;2013年19期
2 王冰;劉惠玲;王璞;;青霉素菌渣理化特性及其資源化利用研究現(xiàn)狀[J];環(huán)境工程;2014年02期
3 周亞紅;郝剛立;陳康;;食用菌菌渣基礎特性分析[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4年09期
4 ;紅霉素菌渣用做飼料的研究[J];重慶環(huán)境保護;1984年04期
5 成建華 ,張文莉;抗生素菌渣處理工藝設計[J];醫(yī)藥工程設計;2003年02期
6 溫沁雪;陳希;張詩華;陳志強;;城市污泥混合青霉素菌渣堆肥實驗[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4期
7 蔡翔;郝玉有;劉新星;陳雙喜;;可利霉素菌渣作為氮源的再利用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1年06期
8 貢麗鵬;郭斌;任愛玲;劉仁平;宋漢寧;;抗生素菌渣理化特性[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9 梁棟 ,王民;菌渣生產(chǎn)有機肥技術通過鑒定[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技術市場;2004年10期
10 郭夏麗;席曉黎;張紅娟;王巖;;抗生素菌渣堆肥進程中微生物群落的變化[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宮志遠;;食用菌菌渣綜合研究與利用現(xiàn)狀[A];第九屆全國食用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建國;尹微琴;奚云龍;儲亞云;;秸稈循環(huán)利用技術與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A];江蘇土壤肥料科學與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C];2004年
3 宮志遠;;食用菌菌渣綜合研究與利用現(xiàn)狀[A];第九屆全國食用菌學術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4 陳海波;李艷菊;王悅;王宇洲;梁山琴;馮絲雨;萬淑珍;饒嘉健;;金霉素菌渣生物降解特性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卷)[C];2013年
5 宋婷婷;蔡為明;范麗軍;金群力;馮偉林;沈穎越;;以金針菇菌渣和稻草為基礎兩種雙孢蘑菇堆肥理化性質(zhì)與微生物群落動態(tài)比較分析[A];第十屆全國食用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訊員 孟蕾 記者 郭東;全省三成多抗生素菌渣將被轉化[N];河北日報;2012年
2 楊代軍 本報記者 陳泳;菌渣集中放 廢物變肥料[N];成都日報;2006年
3 云家春邋何駿天 本報記者 汪光輝;菌渣做木炭垃圾換成錢[N];成都日報;2008年
4 通訊員 孟蕾 記者 周迎久;讓菌渣不再是危廢[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5 本報通訊員 孟蕾 本報見習記者 孟然 本報記者 周潔;抗生素菌渣消“毒”變“寶”[N];河北日報;2013年
6 王道全;一紙建議 廢渣變寶[N];四川政協(xié)報;2005年
7 吳桐 蘭波 鐘麗娟 李雪林;金堂走出了一條食用菌菌渣循環(huán)經(jīng)濟之路[N];成都日報;2010年
8 曹建軍邋馬友晟 趙遂;金壇市“吃干榨盡”農(nóng)業(yè)廢棄物[N];農(nóng)民日報;2007年
9 楊靜;貴陽市把菇農(nóng)廢棄菌渣變成“寶”[N];貴州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曹小佳;什邡擬建廢渣利用激勵機制[N];中國環(huán)境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西寧;抗生素菌渣的改性及其對重金屬吸附性能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梅;杏鮑菇菌渣纖維素降解菌的篩選、復合菌劑構建及應用[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米靜靜;菌渣對廢水中Pb(Ⅱ)和Cd(Ⅱ)吸附性能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高妍;基于厭氧消化的青霉素菌渣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5年
4 馮振凱;長期菌渣還田對土壤磷素形態(tài)及有效性的影響[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5年
5 鐘潤昕;膨潤土—菌渣復合材料在砂土中養(yǎng)分釋放規(guī)律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6 胡誠志;食用菌菌渣用于煙草育苗基質(zhì)的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7 高凌飛;墊料、菌渣聯(lián)合堆肥過程中碳氮轉化與溫室氣體排放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5年
8 陳立文;卡那霉素生物降解及生產(chǎn)菌渣再利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9 鮑王波;青霉素菌渣的兩種處置方法對環(huán)境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10 谷文碩;慶大霉素廢水綜合處理及其菌渣重新利用的研究[D];福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79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87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