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淤地壩泥沙沉積特征
本文選題:土壤 + 泥沙 ; 參考:《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03期
【摘要】:了解淤地壩泥沙沉積特征是壩地泥沙輸移過程及規(guī)律研究的基礎和前提。該文通過對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淤地壩不同位置泥沙沉積剖面中各沉積旋回層厚度及粒徑組成變化的分析,研究了淤地壩次洪水沉積過程中泥沙的再分布特征。結果表明:壩地內次洪水泥沙沉積過程為非均勻分布,各沉積旋回層厚度在縱剖面和橫剖面都存在一定差異,早期沉積層厚度的起伏變化要大于后期的起伏變化。壩地泥沙粒徑組成以粉粒為主,黏粒、粉粒和沙粒的平均含量分別為4.66%、58.78%和36.56%。壩地泥沙沉積過程中,各旋回層中黏粒、粉粒和沙粒的平均含量變化較小,但在壩地不同位置,土壤粒徑組成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分選。從壩尾到壩前,土壤質地粗化度顯著下降,土壤粒徑組成呈逐步細化的趨勢。
[Abstract]: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dam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of the study of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and law.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 cycle thickness and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in silt dam profiles of small watershed in loess hilly reg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redistribution during secondary flood deposition of silt dam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ondary flood sediment deposition process in the dam is non-uniform, and the thickness of each sedimentary cycle is different i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and the transverse sec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ly sediment thicknes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ater period.The average content of clay, silt and sand is 4.66% and 36.56% respectively.In the proces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lay, silt and sand in each cyclic layer changed little, but the soil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was sort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dam.From the end of the dam to the front of the dam, the coarsening degree of soil textu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oil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showed a trend of gradual refinement.
【作者單位】: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利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71284)
【分類號】:S157.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苗光忠,陳謙,楊康寧;機制一活天地寬——陜北淤地壩建設、管護模式調查[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3年12期
2 張恭;寧夏淤地壩建設靈活多樣[J];中國水土保持;2004年01期
3 李進;寶塔區(qū)淤地壩建設之我見[J];陜西水利;2004年05期
4 宋世信;很抓淤地壩建設 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J];甘肅農業(yè);2004年12期
5 李西民;;加快淤地壩建設 促進區(qū)域和諧發(fā)展[J];中國水土保持;2007年10期
6 許艷;石紅標;任令君;郭建勝;;淤地壩建設開創(chuàng)了水土保持事業(yè)新局面[J];現代農業(yè);2007年11期
7 馬寧;朱首軍;王盼;;陜北大、中型淤地壩現狀調查與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1年03期
8 周光亮;;安塞縣淤地壩建設管理的現狀分析[J];陜西水利;2012年04期
9 董效忠;;寧夏隆德縣淤地壩安全度汛主要做法和經驗[J];北京農業(yè);2013年24期
10 張漢雄;;快速修筑淤地壩[J];農業(yè)工程;198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黨維勤;;3S技術在淤地壩建設工作中的應用[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2 李敏;張麗;;加快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的必要性[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3 劉正杰;;淤地壩建設是黃土高原地區(qū)實現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4 冉大川;胡建軍;馬勇;龐小明;;基于糧食需求的黃土高原地區(qū)淤地壩建設規(guī)模與論證[A];科技、工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中國科協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馬為民;;河北省水土保持大示范區(qū)建設技術[A];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新農村建設論文集[C];2008年
6 李勉;楊吉山;楊二;申震洲;;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淤地壩建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勉;楊劍鋒;侯建才;沈中原;;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淤地壩泥沙沉積過程研究[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水文泥沙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高建民 王洪斌;山西:5年建7803座淤地壩[N];中國水利報;2006年
2 記者 孫太e,
本文編號:17439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74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