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炭與氮肥配施對旱地紅壤團聚體組成及微生物碳氮與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08 20:48
本文選題:生物質炭 切入點:旱地紅壤 出處:《南京農業(yè)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前,生物質炭對土壤改良效果及作物增產效應的研究以短期、室內培養(yǎng)實驗居多,生物質炭施入農田土壤后較長時期內改良效果的研究亟待開展,較長時期內生物質炭對土壤和作物的綜合效應有待于進一步評估。因此,本研究以江西典型旱地紅壤為研究對象,設置生物質炭和氮肥兩個因素(生物質炭七個水平分別為C0:0t/hm2,C1:2.5t/hm2,C2:5 t/hm2,C3:10t/hm2,C4:20t/hm2,C5:30t/hm2,C6:40t/hm2;氮肥施用的四個水平分別為 N0:0kg/hm2,N1:60kg/hm2,N2:90kg/hm2,N3:120 kg/hm2),研究生物質炭施入大田后三年內各處理對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土壤團聚體組成、穩(wěn)定性及團聚體中有機碳及氮素分配狀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及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1)生物質炭顯著改善了旱地紅壤的理化性質,且在試驗開始后的連續(xù)三年內具有持續(xù)性,而施用氮肥對土壤理化指標無顯著影響。生物質炭施入土壤后連續(xù)三年,土壤pH、土壤有機碳含量、陽離子交換量和土壤總孔隙度及飽和導水率均隨生物質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則隨之下降。施用生物質炭后第一季油菜收獲期,生物質炭施用量≥10t/hnm2的各處理土壤pH均有顯著增加,其中C6N2處理土壤pH較C0N2處理提升了 0.60個單位,提升幅度達12.68%。隨種植年限的延長,施用生物質炭各處理的土壤pH呈現下降的趨勢,至第三季紅薯收獲期C6N2處理的土壤pH僅較對照增加了 0.35個單位,增幅為7.25%。施用生物質炭后連續(xù)六季作物收獲期,生物質炭施用量≥20 t/hm2的各處理土壤有機碳含量及陽離子交換量均顯著高于對應年份的C0N2處理,其中土壤有機碳增加幅度連年保持在35%以上,陽離子交換量增幅則維持在30%以上。施用生物質炭后土壤容重和土壤總孔隙度的變化幅度較飽和導水率小。至第三季紅薯收獲期,C6N2處理的土壤總孔隙度、飽和導水率分別較對照顯著增加了 11.71%和126.57%,土壤容重則較對照降低了 0.17g/cm3,降低幅度為13.59%。(2)生物質炭對旱地紅壤團聚體組成及穩(wěn)定性均有顯著影響。施用生物質炭后第二季油菜收獲期,0-15 cm 土層中2 mm干篩團聚體含量、15-30 cm 土層中1 mm干篩團聚體含量及0-15 cm及15-30 cm 土層中0.5 mm粒級的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均隨生物質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0.25 mm的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則隨之降低。隨生物質炭施用量的增加,團聚體平均質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顯著增加,團聚體破壞率(PADo.25)和土壤分形},
本文編號:17232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7232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