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古臺沙地不同林齡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研究
本文關鍵詞: 章古臺沙地 樟子松 林齡 土壤含水量 出處:《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首次以章古臺地區(qū)林齡為10a、20a、35a、50a和60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為研究對象,以荒草地為對照,利用便攜式土壤剖面水分速測儀分別對0-200cm土層的水分含量進行了測定并采用SPSS16.0分析。結(jié)果表明:在整個生長季節(jié),林分密度分別為883、850、400、267、400株/hm2的10a、20a、35a、50a、60a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表現(xiàn)為10a生林分的最低,50a生林分的最高;在垂直變化上,淺層土壤水分高,10a、20a和35a的樟子松林地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含水量明顯下降,50a和60a的樟子松林地土壤水分變化幅度小;不同林齡之間的表層土壤含水量除35a與60a生有顯著差異外,其余林齡間差異均不顯著;根系層土壤含水量,10a與60a生差異性顯著,其它差異不顯著;土壤底層含水量,除20a和60a樟子松林土壤底層含水量差異不顯著,其余林齡的樟子松林底層含水量均兩兩差異極顯著,通過合理的密度調(diào)節(jié)可以使林地土壤水分保持穩(wěn)定。
[Abstract]:The plantation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which has a forest age of 10 a, 20 a, 35 a, 50 a and 60 years, wa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Zhanggutai area.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0-200cm soil layer was measured by a portable soil profile moisture speedometer and analyzed by SPSS16.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The average soil water content of Pinus sylvestris mongolica plantation with stand density of 883,850,400,267,400 plants / hm ~ 2 of 10a / hm ~ (2) 10a / hm ~ (2) ~ (35) a ~ (35) a ~ (50) a ~ (-1) a ~ (60) a respectively shows tha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 is the highest of that of 10 years old st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orest with 10 and 35 years of shallow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Pinus sylvestris mongolica forest land with 50 and 60 years decreased slightly, and the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of different forest ag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35 years old and 60 years ol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other forest ag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moisture content between 10 and 60 years old in root layer,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water content in bottom layer, except for 20 years and 60 years in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ores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ter content in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othe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forest,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uld be kept stable by reasonable density adjustment.
【作者單位】: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基金】: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41006)資助
【分類號】:S71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焦樹仁;遼寧省章古臺樟子松固沙林提早衰弱的原因與防治措施[J];林業(yè)科學;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楗翊;屈升銀;孫占鋒;;樟子松澆水覆膜技術及其保水效果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2期
2 朱教君;康宏樟;李智輝;;不同水分脅迫方式對沙地樟子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響[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3 劉強,容祥振,吳興軍;樟子松人工林對降雨的再分配規(guī)律[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雷澤勇;孟鵬;周鳳艷;;樟子松嫩枝扦插技術[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5 孫海紅,劉廣,韓輝,袁春良,王丹,王艷杰;章古臺地區(qū)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4年01期
6 張柏習,孟鵬;遼寧省沙地樟子松人工純林地力衰退與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5年03期
7 韓輝;白雪峰;周鳳艷;;章古臺針葉固沙林土壤干化狀況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6年06期
8 焦樹仁;;遼寧省章古臺引種樟子松造林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9年06期
9 董云峰;顏景紅;李紅丹;遲琳琳;曹宇;;章古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病蟲害的防治[J];防護林科技;2011年06期
10 雷澤勇;劉心玲;劉聰;;科爾沁沙地典型植被群落土壤水分異質(zhì)性[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S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君;可降解型低分子量有機酸緩釋人工根系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郭鈺;四種經(jīng)濟林枝葉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內(nèi)吸收率比較[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1年
3 李雪;施用城市污泥對樟子松幼苗生長和風沙土改良的影響[D];遼寧大學;2011年
4 鄭水林;基于GIS的章古臺樟子松固沙林水資源承載力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1年
5 紅玉;科爾沁沙地樟子松造林技術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6 常忠連;遼西地區(qū)樟子松固沙林衰退枯死原因及改造方式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4年
7 張詠新;章古臺沙地土壤水分狀況及其與樟子松生長關系的研究[D];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02年
8 陳江;河西荒漠區(qū)樟子松引種栽培技術研究[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9 賈艷梅;榆林風沙區(qū)樟子松枯死的原因及防治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6年
10 趙塔娜;內(nèi)蒙古山地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結(jié)構(gòu)及生長規(guī)律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焦樹仁;董志遠;;章古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長狀況與生長趨勢的初步探討[J];遼寧林業(yè)科技;1983年01期
2 焦樹仁;;章古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熱狀況的初步研究[J];林業(yè)科學;1983年02期
3 邢兆凱,焦樹仁;章古臺固沙造林技術與效益評價[J];中國沙漠;1999年02期
4 馮宗煒,陳楚瑩,張家武,趙吉錄,王開平,曾士余;不同自然地帶杉木林的生物生產(chǎn)力[J];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84年02期
5 焦樹仁;遼寧章古臺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與營養(yǎng)元素分布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85年04期
6 焦樹仁;;遼寧章古臺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動態(tài)的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學報;198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銳;李鳳日;劉兆剛;;樟子松人工林分枝結(jié)構(gòu)的分析[J];植物研究;2006年04期
2 趙瓊;曾德慧;于占源;鄧斌;范志平;;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轉(zhuǎn)化的根際效應[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年08期
3 黃剛;趙學勇;蘇延桂;岳廣陽;;科爾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對微環(huán)境改良效果的評價[J];干旱區(qū)研究;2008年02期
4 劉朝武;;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與管理[J];民營科技;2014年02期
5 朱教君;康宏樟;許美玲;吳祥云;王巍;;外生菌根真菌對科爾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年12期
6 方杰;魏雅芬;劉帥;趙學勇;李勝功;;科爾沁沙地丘間低地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利用來源的穩(wěn)定同位素解析[J];生態(tài)學雜志;2011年09期
7 焦樹仁;樟子松人工林蒸騰耗水量的初步研究[J];生態(tài)學雜志;1984年06期
8 焦樹仁;遼寧章古臺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與營養(yǎng)元素分布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叢刊;1985年04期
9 焦樹仁;;遼寧章古臺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動態(tài)的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學報;1987年04期
10 張繼義,趙哈林,崔建垣,張銅會,趙學勇;科爾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動態(tài)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董鷹;;影響落葉松樟子松人工林生長因素的調(diào)查分析[A];2004中國科協(xié)學術年會第十一分會場論文集[C];2004年
2 T3祥云;;遼寧省樟子松人工林生長動態(tài)的研究[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3 宋曉東;王恩利;徐貴軍;陳江燕;孫海紅;;鋅肥對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長與健康狀況的影響[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論文集[C];2009年
4 張金鑫;朱教君;康宏樟;閆巧玲;;科爾沁沙地東南緣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異質(zhì)性及有效性[A];第五屆中國青年生態(tài)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常金寶;;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及密度調(diào)控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建設綠色家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兆剛;樟子松人工林樹冠動態(tài)三維圖形模擬技術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年
2 賈煒瑋;樟子松人工林枝條生長及節(jié)子大小預測模型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杰;與光環(huán)境交互影響的樟子松人工林三維可視化模擬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2 孫守強;樟子松人工林節(jié)子大小的預測與整枝技術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3 楚聰穎;塞罕壩地區(qū)樟子松人工林生長規(guī)律及其土壤養(yǎng)分變化[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4 景向欣;樟子松人工林單木動態(tài)生長三維可視化模型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年
5 趙塔娜;內(nèi)蒙古山地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結(jié)構(gòu)及生長規(guī)律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6 羅玲;榆林沙區(qū)不同立地條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生長規(guī)律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7 班宏娜;樟子松人工林樹冠層光分布規(guī)律及對生長影響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8 肖銳;樟子松人工林樹木構(gòu)筑型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9 李海英;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措施和木材品質(zhì)的關系[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1年
10 劉艷艷;樟子松人工林樹冠結(jié)構(gòu)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139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51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