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以《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課程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4-14 21:47
為適應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課程為例,引入"學校大班授課+校企合作項目式"教學模式,從專業(yè)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yè)能力三個能力層次面淺談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探尋與產業(yè)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
【文章來源】:教育教學論壇. 2019,(04)
【文章頁數(shù)】:2 頁
【部分圖文】:
“三能力”培養(yǎng)方案圖
工程學院,湖南湘潭411104)摘要:為適應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課程為例,引入“學校大班授課+校企合作項目式”教學模式,從專業(yè)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yè)能力三個能力層次面淺談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探尋與產業(yè)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關鍵詞: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學校大班授課+校企合作項目式”;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4-0233-02———以《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課程為例圖1“三能力”培養(yǎng)方案圖-23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時期市場營銷專業(yè)“校企合作”模式探討與創(chuàng)新[J]. 李秀娟.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18(01)
[2]應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J]. 崔艷明. 經營與管理. 2018(01)
[3]校企合作優(yōu)化路徑探討[J]. 李海霞,馬世猛,趙佳娜,石永貴.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24)
[4]校企合作平臺研究綜述[J]. 包小妹.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20)
[5]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加工技術專業(yè)中的應用[J]. 張俊義. 西部素質教育. 2016(03)
[6]基于CDIO認證背景下焊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 秦慶東,伍玉嬌,凌敏. 教育教學論壇. 2015(40)
[7]“政府+企業(yè)+學!惫步ū尘跋鹿こ虣C械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 張孝,熊翔.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8]校企合作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為例[J]. 唐勇奇,黃紹平,劉國繁,劉建強. 教育探索. 2010(12)
本文編號:3138071
【文章來源】:教育教學論壇. 2019,(04)
【文章頁數(shù)】:2 頁
【部分圖文】:
“三能力”培養(yǎng)方案圖
工程學院,湖南湘潭411104)摘要:為適應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課程為例,引入“學校大班授課+校企合作項目式”教學模式,從專業(yè)能力、應用能力和職業(yè)能力三個能力層次面淺談學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探尋與產業(yè)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關鍵詞: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學校大班授課+校企合作項目式”;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4-0233-02———以《流體力學與流體傳動》課程為例圖1“三能力”培養(yǎng)方案圖-23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時期市場營銷專業(yè)“校企合作”模式探討與創(chuàng)新[J]. 李秀娟.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18(01)
[2]應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J]. 崔艷明. 經營與管理. 2018(01)
[3]校企合作優(yōu)化路徑探討[J]. 李海霞,馬世猛,趙佳娜,石永貴.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24)
[4]校企合作平臺研究綜述[J]. 包小妹.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20)
[5]項目教學法在機械加工技術專業(yè)中的應用[J]. 張俊義. 西部素質教育. 2016(03)
[6]基于CDIO認證背景下焊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 秦慶東,伍玉嬌,凌敏. 教育教學論壇. 2015(40)
[7]“政府+企業(yè)+學!惫步ū尘跋鹿こ虣C械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 張孝,熊翔.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8]校企合作培養(yǎng)“卓越工程師”——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為例[J]. 唐勇奇,黃紹平,劉國繁,劉建強. 教育探索. 2010(12)
本文編號:3138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lxlw/313807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