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下侏羅統(tǒng)八道灣組層序地層及沉積相研究
本文關鍵詞: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下侏羅統(tǒng)八道灣組層序地層及沉積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 八道灣組 層序地層 沉積相
【摘要】: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侏羅系具有良好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富集條件。由于前人對西北緣侏羅系層序格架的搭建、沉積體系的判識均存在較大爭議,制約了后續(xù)研究工作的開展;诖,本研究以沉積地質(zhì)學和層序地層學為理論指導,以盆地周緣露頭剖面和盆內(nèi)鉆井巖心、測井、錄井等資料為基礎,針對八道灣組開展了系統(tǒng)的巖石學、沉積構造、測井相和層序地層的研究,在層序格架內(nèi),辨識各沉積體系的展布規(guī)律,系統(tǒng)揭示了侏羅系八道灣組各時期的沉積演化,并建了其沉積相模式。八道灣組在研究區(qū)發(fā)育較好,由東向西具有地層減薄特征,北西-南東向具有地層起伏特征;八道灣組底界大的區(qū)域不整合對地層分布的影響,具有由克百地區(qū)向北東、南西以及北西方向減薄尖滅的特點?傮w具有由北西向南東方向埋深逐漸增大的特點,同時,受斷裂和內(nèi)部褶皺變形影響,地層埋深在北東-南西向具有一定的起伏特征。八道灣組層序地層與巖石地層對應明顯,地層從老到新可劃分為上中下三個段,由下至上依次對應JSQ1、JSQ2、JSQ3三個三級層序。侏羅系八道灣組的沉積類型主要識別出河流相、辮狀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種,其中河流相主要為辮狀河流相,主要亞相有河漫和河床亞相,繼而又可以分別劃分為河漫灘和心灘微相,主要發(fā)育在八道灣組下段地層;辮狀河三角洲相的主要亞相有辮狀河三角洲平原、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和前辮狀河三角洲亞相,其中,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可以進一步分為辮狀河道、分流河道間和沼澤等微相,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則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間和河口壩等微相,前辮狀河三角洲亞相在研究區(qū)只可見前辮狀河三角洲泥微相,主要在八道灣中段和上段出現(xiàn);湖泊相可進一步識別出濱淺湖和半深湖-深湖亞相,又可以進一步劃分出淺湖砂壩、淺湖泥、半深湖-深湖泥等沉積微相,一般在八道灣組中段比較發(fā)育。八道灣組總體發(fā)育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湖泊沉積模式。
【關鍵詞】:準噶爾盆地西北緣 八道灣組 層序地層 沉積相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9.14;P539.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緒論8-12
-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8
- 1.2 研究區(qū)研究現(xiàn)狀8-10
- 1.3 研究內(nèi)容及思路10-11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11-12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zhì)概況12-19
- 2.1 區(qū)域構造與演化12-17
- 2.1.1 區(qū)域構造特征12-13
- 2.1.2 斷裂體系13-16
- 2.1.3 構造演化16-17
- 2.2 區(qū)域地層特征17-19
- 第3章 八道灣組沉積相分析19-42
- 3.1 相標志19-27
- 3.1.1 巖石顏色標志19
- 3.1.2 巖礦標志19-20
- 3.1.3 沉積構造標志20-21
- 3.1.4 古生物標志21-22
- 3.1.5 測井相標志22-27
- 3.2 沉積相類型及基本特征27-42
- 3.2.1 辮狀河流相27-32
- 3.2.2 辮狀河三角洲相32-38
- 3.2.3 湖泊相38-42
- 第4章 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42-56
- 4.1 層序界面類型、特征及成因42-51
- 4.1.1 層序界面類型42-43
- 4.1.2 層序界面的識別標志43-44
- 4.1.3 層序界面特征44-46
- 4.1.4 八道灣組層序界面的識別46-51
- 4.2 層序地層劃分及對比51-56
- 4.2.1 地層對比結果研究51-54
- 4.2.2 地層分布特征54-56
- 第5章 層序格架內(nèi)的沉積相空間展布及沉積模式56-70
- 5.1 層序格架內(nèi)的沉積相展布56-68
- 5.1.1 單井沉積相特征56-62
- 5.1.2 沉積相剖面特征62-66
- 5.1.3 沉積相平面展布特征66-68
- 5.1.4 八道灣組沉積相空間展布規(guī)律68
- 5.2 沉積模式68-70
- 結論70-71
- 致謝71-72
- 參考文獻72-76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7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允霞;施尚明;尚小峰;;北小湖油田八道灣組儲層四性關系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年30期
2 王華;趙忠新;陸永潮;蔣恕;陳少平;;博湖坳陷八道灣組層序格架下的沉積構成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4期
3 王昌勇;鄭榮才;王建國;曹少芳;肖明國;;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八區(qū)下侏羅統(tǒng)八道灣組沉積特征及演化[J];巖性油氣藏;2008年02期
4 李茂榕;周洪瑞;王訓練;劉智榮;;準噶爾盆地南緣郝家溝剖面下侏羅統(tǒng)八道灣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07年03期
5 王牧;李小剛;;四十里城八道灣組層序格架和沉積相研究[J];天然氣技術與經(jīng)濟;2011年01期
6 胡永;潘建旭;高莎莎;薛培;;新疆準南煤田八道灣組沉積特征分析[J];煤;2011年05期
7 談繼強;趙洪巖;關泉生;耿梅;楊志冬;;紅淺1井區(qū)八道灣組油藏水平井開發(fā)優(yōu)化研究[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8年05期
8 周楠;李廣業(yè);;夏子街油田夏9井區(qū)八道灣組層序界面特征及劃分[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9 陳金華,張義杰;準噶爾盆地早侏羅世八道灣組陸相沉積中發(fā)現(xiàn)海相瓣鰓類[J];新疆地質(zhì);2000年01期
10 時曉章;金振奎;楊有星;郭秀娟;張宏峰;孫曉芳;;百口泉油田檢188井區(qū)侏羅系八道灣組沉積相特征[J];科技導報;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哲;金振奎;孫小芳;付晶;;準噶爾盆地滴水泉地區(qū)侏羅系八道灣組沉積特征[A];“地球·資源”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徐道一;沙金庚;姚小剛;泮燕紅;王亞瓊;張曉林;;新疆烏魯木齊市郝家溝剖面八道灣組的天文地層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銳;劉傳鋼;黃志俊;;新疆巴里坤縣庫蘭巴斯陶北煤炭區(qū)煤變質(zhì)成因探討[A];四川省核工業(yè)地質(zhì)局283大隊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明泰 楊琴;寶浪深層系勘探獲突破[N];中國石化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俊紅;吐哈油田巴喀地區(qū)八道灣組儲層沉積特征及致密砂巖氣藏成藏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宏;準噶爾盆地百口泉油田八道灣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D];新疆大學;2015年
2 魏婷;吐哈盆地臺北凹陷柯柯亞地區(qū)八道灣組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3 劉桓;春暉油田八道灣組一段沉積相與儲層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4 溫易娜;克拉瑪依油田J區(qū)八道灣組三維地質(zhì)建模及應用[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5 張芮;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下侏羅統(tǒng)八道灣組層序地層及沉積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6 尹曉敏;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侏羅系八道灣組沉積特征[D];新疆大學;2013年
7 王雪梅;巴喀油田八道灣組儲層特征與含氣性檢測[D];西南石油大學;2012年
8 武金龍;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道灣組沉積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君;紅淺一井區(qū)侏羅系八道灣組稠油油藏精細描述[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10 王允霞;北小湖油田下侏羅統(tǒng)八道灣組儲層特征與儲層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6502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65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