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薄層干燥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7 03:04
本文關鍵詞:褐煤薄層干燥特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褐煤煤粉 等溫薄層干燥 干燥模型 恒速干燥階段 臨界含水量
【摘要】:以高水分含量的呼倫貝爾褐煤煤粉為實驗物料,利用熱重法研究了等溫條件下褐煤的干燥特性,對比分析了溫度、顆粒粒度對干燥過程的影響,劃分了呼倫貝爾褐煤的典型干燥區(qū)間,并獲得了干燥過程中的最大干燥速率、臨界含水量和平衡含水量等特性參數(shù),分析了其與干燥溫度、顆粒粒度間的關系。呼倫貝爾褐煤干燥過程具有明顯的恒速干燥階段,其特征與干燥溫度和自由水含量密切相關。隨著顆粒粒度的減小,褐煤煤粉干燥速率略有增大,但當粒度較小時,粒度因素對干燥過程的影響不明顯。臨界含水量與平衡含水量均隨溫度的升高和顆粒粒度的增大而減小。當干燥溫度為80~100℃、顆粒粒度為100~300μm之間時,褐煤具有較高的干燥速率和干燥效率,實驗結(jié)果可以為褐煤制粉干燥工藝條件的選擇和優(yōu)化提供依據(jù)。利用紅外水分儀分析了呼倫貝爾褐煤的等溫薄層干燥行為,采用12種薄層干燥模型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擬合,評價了模型應用結(jié)果,并獲得了最適合本研究的褐煤干燥模型。進一步采用Page模型對比分析了干燥溫度、褐煤顆粒粒度對干燥動力學的影響,并計算了干燥速率常數(shù)k和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Deff,分析了其與溫度、粒度的關系。此外,提出了干燥速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式,實驗值與計算值吻合良好,為褐煤制粉干燥工藝條件的選擇和優(yōu)化提供理論基礎。利用恒溫恒濕箱測試了呼倫貝爾褐煤的水分重吸收過程,考察了相對濕度、褐煤顆粒粒度及干燥處理溫度對褐煤吸水特性的影響,并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直觀地分析了干燥過程對褐煤孔隙結(jié)構(gòu)的影響,進而分析了由孔隙結(jié)構(gòu)變化導致的吸水特性的改變。相對濕度是水分重吸收的主要推動力,粒徑越小的褐煤顆粒,吸水速率越快,達到平衡時的結(jié)合水含量也越高。干燥處理過程的溫度越高,褐煤顆粒中的孔隙結(jié)構(gòu)破壞程度越大。
【關鍵詞】:褐煤煤粉 等溫薄層干燥 干燥模型 恒速干燥階段 臨界含水量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D84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號說明11-12
- 第1章 緒論12-1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內(nèi)容13-14
- 第2章 文獻綜述14-30
- 2.1 煤中水分賦存形態(tài)14-15
- 2.2.1 傳統(tǒng)分類方式14
- 2.2.2 其他分類方式14-15
- 2.2 褐煤的干燥機理15-16
- 2.3 褐煤干燥過程的研究方法16-20
- 2.3.1 非熱重方法16-18
- 2.3.2 熱重法18-20
- 2.4 褐煤干燥理論模型20-24
- 2.4.1 擴散理論模型20
- 2.4.2 毛細理論模型20-21
- 2.4.3 蒸發(fā)-冷凝理論模型21-22
- 2.4.4 Luikov理論模型(不可逆熱力學模型)22
- 2.4.5 熱質(zhì)耦合傳遞模型(Philip與DeVries理論)22-23
- 2.4.6 Krischer與Berger以及Pei理論模型23
- 2.4.7 體積平均理論模型23
- 2.4.8 孔道網(wǎng)絡模型23-24
- 2.5 褐煤孔隙結(jié)構(gòu)及形態(tài)24-26
- 2.6 工業(yè)應用中的褐煤干燥技術26-30
- 2.6.1 普通煙氣干燥26
- 2.6.2 熱油干燥26
- 2.6.3 水熱干燥26-27
- 2.6.4 回轉(zhuǎn)管式干燥27
- 2.6.5 蒸汽流化床干燥27-28
- 2.6.6 熱脫水干燥28
- 2.6.7 機械脫水干燥28
- 2.6.8 褐煤MTE技術28-29
- 2.6.9 褐煤過熱蒸汽干燥技術(SFCU)29-30
- 第3章 褐煤等溫薄層干燥特性實驗研究30-44
- 3.1 實驗研究方法30-32
- 3.1.1 實驗物料30-31
- 3.1.2 實驗儀器與方法31-32
- 3.1.3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32
- 3.2 褐煤干燥速率的影響因素32-43
- 3.2.1 褐煤等溫薄層干燥特性分析32-35
- 3.2.2 干燥溫度的影響35-40
- 3.2.3 顆粒尺寸的影響40-43
- 3.3 小結(jié)43-44
- 第4章 褐煤等溫薄層干燥動力學分析44-56
- 4.1 實驗物料與方法44-45
- 4.2 干燥動力學理論45-46
- 4.2.1 等溫薄層干燥模型45
- 4.2.2 有效水分擴散系數(shù)與干燥活化能45-46
- 4.3 褐煤等溫薄層干燥模型分析46-54
- 4.3.1 數(shù)據(jù)處理過程示例46-48
- 4.3.2 不同等溫薄層干燥模型對比48-49
- 4.3.3 不同條件下褐煤等溫薄層干燥Page模型擬合49-52
- 4.3.4 干燥速率的擬合及干燥活化能的計算52-54
- 4.4 小結(jié)54-56
- 第5章 褐煤水分重吸收及其影響因素分析56-67
- 5.1 實驗物料與方法56-57
- 5.1.1 實驗物料56
- 5.1.2 實驗儀器與方法56-57
- 5.2 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57-63
- 5.2.1 典型褐煤吸水曲線的特征區(qū)域劃分57-60
- 5.2.2 相對濕度對褐煤水分重吸收的影響60-61
- 5.2.3 顆粒粒度對褐煤水分重吸收的影響61-62
- 5.2.4 干燥溫度對褐煤水分重吸收的影響62-63
- 5.3 褐煤顆?紫督Y(jié)構(gòu)研究63-66
- 5.3.1 褐煤顆?紫督Y(jié)構(gòu)的SEM分析63-64
- 5.3.2 褐煤顆?紫督Y(jié)構(gòu)的BET分析64-66
- 5.4 小結(jié)66-67
- 第6章 結(jié)論67-68
- 參考文獻68-73
- 致謝73-74
- 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7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云龍;劉曉;景曉霞;李志強;常麗萍;;干燥時間對褐煤孔結(jié)構(gòu)變化及其復吸行為的影響[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2 沈望俊;劉建忠;虞育杰;朱潔豐;周俊虎;岑可法;;錫盟褐煤干燥和重吸收特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3年17期
3 熊程程;向飛;呂清剛;;溫度和相對濕度對褐煤干燥動力學特性的影響[J];化工學報;2011年10期
4 熊程程;向飛;呂清剛;;褐煤干燥特性的實驗研究[J];化學工程;2011年08期
5 蔣斌;高俊榮;賈世陽;董桂霖;楊志剛;張蕾;;褐煤干燥脫水技術的研究進展[J];干燥技術與設備;2011年02期
6 王秀軍;張守玉;彭定茂;王健;郝正虎;呂俊復;;多孔介質(zhì)干燥機理在褐煤熱力脫水中的應用[J];煤炭轉(zhuǎn)化;2011年01期
7 趙衛(wèi)東;劉建忠;周俊虎;岑可法;;褐煤等溫脫水熱重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9年14期
8 王天威;;褐煤改質(zhì)的基礎研究[J];應用能源技術;2007年09期
9 戴萍;姜任秋;沈勝強;;多孔介質(zhì)干燥孔道網(wǎng)絡模型的研究進展[J];干燥技術與設備;2007年03期
10 張占存;;煤的吸附特征及煤中孔隙的分布規(guī)律[J];煤礦安全;2006年09期
,本文編號:5516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5516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