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震源垂向組合的淺層低速帶多次反射折射波壓制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7-21 11:52
低速帶發(fā)育地區(qū)地震記錄中的多次反射折射波嚴(yán)重影響波場中相近的反射波,導(dǎo)致反射波形態(tài)畸變,影響了對地震資料的正確解釋。在闡明淺層低速帶多次反射折射波產(chǎn)生機(jī)理和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提出垂向組合雙震源的壓制方法。根據(jù)勘探前期小折射、微測井等方法獲取淺層參數(shù)信息,結(jié)合多次反射折射波與有效波之間相對位置關(guān)系,給出需要對多次反射折射波進(jìn)行壓制的前提條件,然后根據(jù)震源組合公式計算得到垂向組合參數(shù)可選范圍,用于調(diào)整低速帶中垂向設(shè)置的兩個震源的相對位置,在不影響目的層反射波的基礎(chǔ)上壓制多次反射折射波。在正演模擬和黃土塬勘探區(qū)試驗(yàn)中,對比了常規(guī)單炮記錄與震源垂向組合記錄。結(jié)果表明:震源垂向組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較好地壓制淺層低速帶多次反射折射波,有效提高地震數(shù)據(jù)信噪比和解釋精度。
【文章來源】: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 2020,4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圖3垂向雙震源示意??Fig.3?Schematic?diagram?of?vertical?double?shots??
第3期??傅彥寧等:基于震源垂向組合的淺層低速帶多次反射折射波壓制方法????201????(a)未組合激發(fā)??偏移距/m??(b)垂向組合激發(fā)??圖5模型二正演模擬記錄對比??Fig.5?Comparison?of?forward?modeling?records?of?model?2??次反射振幅小能量變?nèi),這說明在數(shù)值模擬中對邊界??條件的設(shè)置還有待改進(jìn)。紅線之間700?ms附近出現(xiàn)??高速層底界面反射波,以上反射波出現(xiàn)位置均與地??層參數(shù)對應(yīng)正確?梢钥闯觯涸诔R(guī)單炮地震記錄??(圖7?a)中,高速層底界面的反射波被平行于一次折??-2?000??射波的多次反射折射波覆蓋;垂向組合激發(fā)對淺層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壓制效果明顯,高速層底界面的反射??波(圖7?b)可識別。因此,可以證明本文提出的震源??垂向組合壓制淺層低速帶中產(chǎn)生的多次反射折射波??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實(shí)用的。??偏移距/m??1?000??2?000??(a)未組合激發(fā)??偏移距/m??0.2??0.4??看:??0.6??0.8??〇〇〇?-1?000?0?1?000?2?000??(b)垂向組合激發(fā)??圖4模型一正演模擬記錄對比??Fig.4?Comparison?of?forward?modeling?records?of?model?1??偏移距/m??-1?000??1?000??2?000??s/雲(yún)??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基于稀疏反演的高效混采數(shù)據(jù)分離方法[J]. 宋家文,李培明,王文闖,王成祥,李合群,王寶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2)
[2]川中深層—超深層多次波識別和壓制技術(shù)——以高石梯—磨溪連片三維區(qū)為例[J]. 戴曉峰,徐右平,甘利燈,陳驍,張旋,楊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1)
[3]地震勘探中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影響分析及應(yīng)對措施——以滕縣煤田某煤礦地震勘探為例[J]. 曾愛平,孫立新,杜賢軍. 山東國土資源. 2017(01)
[4]基于稀疏反演三維表面多次波壓制方法[J]. 王維紅,井洪亮. 地球物理學(xué)報. 2015(07)
[5]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傳播路徑研究[J]. 楊愷,郭朝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03)
[6]巨厚黃土地區(qū)煤田地震資料采集關(guān)鍵技術(shù)[J]. 陳強(qiáng),常鎖亮,樊國強(qiáng),曾維望,田偉,韓雪松. 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 2010(04)
[7]用優(yōu)化聚束濾波方法消除低信噪比地震資料中的多次波[J]. 洪菲,胡天躍,張文坡,劉東奇. 地球物理學(xué)報. 2004(06)
[8]厚黃土覆蓋丘陵地區(qū)煤田地震勘探方法研究[J]. 常鎖亮,李蓮英,張胤彬,楊雙安. 物探與化探. 2002(06)
[9]DQ地區(qū)地震噪聲的判別分析[J]. 秦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0(01)
[10]論地震次生干擾——兼論困難地區(qū)地震記錄的改進(jìn)方向[J]. 李慶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3(03)
博士論文
[1]復(fù)雜表層多次反射折射波傳播特性研究[D]. 郭朝斌.中國石油大學(xué) 2011
本文編號:3294974
【文章來源】: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 2020,4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圖3垂向雙震源示意??Fig.3?Schematic?diagram?of?vertical?double?shots??
第3期??傅彥寧等:基于震源垂向組合的淺層低速帶多次反射折射波壓制方法????201????(a)未組合激發(fā)??偏移距/m??(b)垂向組合激發(fā)??圖5模型二正演模擬記錄對比??Fig.5?Comparison?of?forward?modeling?records?of?model?2??次反射振幅小能量變?nèi),這說明在數(shù)值模擬中對邊界??條件的設(shè)置還有待改進(jìn)。紅線之間700?ms附近出現(xiàn)??高速層底界面反射波,以上反射波出現(xiàn)位置均與地??層參數(shù)對應(yīng)正確?梢钥闯觯涸诔R(guī)單炮地震記錄??(圖7?a)中,高速層底界面的反射波被平行于一次折??-2?000??射波的多次反射折射波覆蓋;垂向組合激發(fā)對淺層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壓制效果明顯,高速層底界面的反射??波(圖7?b)可識別。因此,可以證明本文提出的震源??垂向組合壓制淺層低速帶中產(chǎn)生的多次反射折射波??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實(shí)用的。??偏移距/m??1?000??2?000??(a)未組合激發(fā)??偏移距/m??0.2??0.4??看:??0.6??0.8??〇〇〇?-1?000?0?1?000?2?000??(b)垂向組合激發(fā)??圖4模型一正演模擬記錄對比??Fig.4?Comparison?of?forward?modeling?records?of?model?1??偏移距/m??-1?000??1?000??2?000??s/雲(yún)??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基于稀疏反演的高效混采數(shù)據(jù)分離方法[J]. 宋家文,李培明,王文闖,王成祥,李合群,王寶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2)
[2]川中深層—超深層多次波識別和壓制技術(shù)——以高石梯—磨溪連片三維區(qū)為例[J]. 戴曉峰,徐右平,甘利燈,陳驍,張旋,楊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1)
[3]地震勘探中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影響分析及應(yīng)對措施——以滕縣煤田某煤礦地震勘探為例[J]. 曾愛平,孫立新,杜賢軍. 山東國土資源. 2017(01)
[4]基于稀疏反演三維表面多次波壓制方法[J]. 王維紅,井洪亮. 地球物理學(xué)報. 2015(07)
[5]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傳播路徑研究[J]. 楊愷,郭朝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03)
[6]巨厚黃土地區(qū)煤田地震資料采集關(guān)鍵技術(shù)[J]. 陳強(qiáng),常鎖亮,樊國強(qiáng),曾維望,田偉,韓雪松. 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 2010(04)
[7]用優(yōu)化聚束濾波方法消除低信噪比地震資料中的多次波[J]. 洪菲,胡天躍,張文坡,劉東奇. 地球物理學(xué)報. 2004(06)
[8]厚黃土覆蓋丘陵地區(qū)煤田地震勘探方法研究[J]. 常鎖亮,李蓮英,張胤彬,楊雙安. 物探與化探. 2002(06)
[9]DQ地區(qū)地震噪聲的判別分析[J]. 秦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0(01)
[10]論地震次生干擾——兼論困難地區(qū)地震記錄的改進(jìn)方向[J]. 李慶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3(03)
博士論文
[1]復(fù)雜表層多次反射折射波傳播特性研究[D]. 郭朝斌.中國石油大學(xué) 2011
本文編號:32949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32949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