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東北緣三疊紀構造體制轉換與多種能源礦產成藏(礦)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06 18:11
四川盆地從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經歷多期構造運動,對盆地進行不同程度的構造改造,為多種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條件。三疊紀是四川盆地構造體制發(fā)生轉換的重要時期,構造環(huán)境從被動大陸邊緣轉換為前陸盆地,海相沉積環(huán)境轉變?yōu)殛懴喑练e。構造體制轉換過程引起的沉積相變、構造改造和物源變化為油氣、頁巖氣、鉀鹽、鋰礦等多種能源礦產資源賦存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時間和空間條件,孕育了元壩氣田、普光氣田、農樂鉀鹽礦、廣旺煤田、華鎣山煤田等大型礦(氣)田。川東北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和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富集油氣、鉀鹽、鋰礦,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富集煤、油氣、頁巖氣。嘉陵江組、雷口坡組時期,四川盆地東北緣處于從向北傾斜的陸架-斜坡轉向北側隆起的海相前陸的障壁島沉積環(huán)境,主要沉積相為潮坪-瀉湖-鹽湖相等,鹽類、鋰礦主要富集在潮上帶鹽溶角礫巖以及白云巖中,油氣主要富集在礁灘和粒屑灘的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和鮞;?guī)r等有利儲層中。須家河組時期,研究區(qū)處于前陸盆地陸相沉積環(huán)境,沉積相主要為沖積扇-三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三角洲沼澤相煤層中,油氣儲集在河流-三角洲相的砂巖中。三疊系天然氣主要賦存于三種類型的含油氣系統(tǒng)中:下生上儲型含油氣系統(tǒng)的...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中央造山帶構造簡圖和研究區(qū)位置圖(a-據(jù)姜春發(fā)等,2000;b-據(jù)王宗起等,2009)
第 2 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2.2 區(qū)域地層特征四川盆地中各層系地層具有發(fā)育齊全、相對厚度大、多層系、多旋回的特點,僅在區(qū)域上缺失泥盆紀地層。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盆地在前震旦系基底上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沉積了巨厚的海-陸相地層,總體上以三疊紀為界限,三疊紀之前為海相沉積,之后為陸相沉積(圖 2-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瑞替階(Tong et al.,2019)。上述地層,侏羅系為一套以湖泊泊沉積為主的典型陸源碎屑巖,下部與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平行不整不整合,上侏羅統(tǒng)蓬萊鎮(zhèn)組與上覆地層白堊系劍門關組之間以不整家河組為一套典型的陸源碎屑巖,而中下三疊統(tǒng)的雷口坡組、嘉陵型的海相碳酸鹽地層,在雷口坡組內局部存在海相陸源碎屑巖地層特征如圖 2-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桂東北恭城盆地的物源變遷:華南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的產物?[J]. 喻文亮,龐崇進,Bryan Krapez,范可,溫淑女,何斌,馮佐海,梁航.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9(06)
[2]秦嶺造山帶是印支碰撞造山帶嗎?[J]. 任紀舜,朱俊賓,李崇,劉仁燕. 地球科學. 2019(05)
[3]川東北黃金口背斜ZK001鉆孔流體地球化學及含鋰特征[J]. 高娟琴,于揚,仲佳愛,劉鑄,張塞,龐博.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019(02)
[4]川東北宣漢地區(qū)雷口坡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 秦騏瑞,徐爭啟,柏勇,楊凱,陳歡. 河南科技. 2019(02)
[5]Triassic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J]. Jinnan TONG,Daoliang CHU,Lei LIANG,Wenchao SHU,Haijun SONG,Ting SONG,Huyue SONG,Yuyang W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9(01)
[6]川東北普光地區(qū)發(fā)現(xiàn)新型雜鹵石鉀鹽礦[J]. 鄭綿平,張永生,商雯君,邢恩袁,仲佳愛,桂寶玲,彭淵. 中國地質. 2018(05)
[7]重慶市巫溪縣某研究區(qū)煤炭資源勘查[J]. 康勇. 山西建筑. 2018(27)
[8]華北克拉通西北緣中—晚奧陶世構造體制轉換事件的新發(fā)現(xiàn)及對找鉀的啟示[J]. 王振濤,鄭綿平. 地球學報. 2017(S1)
[9]川東北元壩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白云巖成因機理[J]. 徐守成,李國蓉,張小青,吳亞軍,景小燕,劉遠洋.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7(04)
[10]南大巴山前陸沖斷褶皺帶斷裂流體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保存研究[J]. 周業(yè)鑫,丁俊,余謙,王劍,熊國慶,門玉澎,熊小輝,鄧奇. 地質學報. 2017(06)
博士論文
[1]大巴山弧形構造特征及成因機制研究[D]. 李金璽.成都理工大學 2014
[2]華南古—中生代之交火山作用的古氣候影響和生物多樣性響應[D]. 孫亞東.中國地質大學 2013
[3]川東北長興期—須家河期構造—沉積演化[D]. 鐘怡江.成都理工大學 2012
[4]南秦嶺增生雜巖帶構造巖石組合及其形成過程[D]. 王濤.中國地質科學院 2008
[5]中—新生代大巴山前陸盆地—沖斷帶的形成演化[D]. 李智武.成都理工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頁巖氣資源遠景評價[D]. 牟必鑫.成都理工大學 2014
[2]川東北地區(qū)須家河組沉積與層序特征精細研究[D]. 郝景宇.長江大學 2012
[3]川東北須家河組物源分析與沉積體系研究[D]. 淡永.成都理工大學 2011
[4]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侏羅系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學研究[D]. 王峻.成都理工大學 2007
[5]南大巴構造特征及演化[D]. 石文斌.中國地質大學 2007
[6]川東北前陸盆地須家河組沉積相及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特征[D]. 高紅燦.成都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61026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中央造山帶構造簡圖和研究區(qū)位置圖(a-據(jù)姜春發(fā)等,2000;b-據(jù)王宗起等,2009)
第 2 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2.2 區(qū)域地層特征四川盆地中各層系地層具有發(fā)育齊全、相對厚度大、多層系、多旋回的特點,僅在區(qū)域上缺失泥盆紀地層。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盆地在前震旦系基底上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沉積了巨厚的海-陸相地層,總體上以三疊紀為界限,三疊紀之前為海相沉積,之后為陸相沉積(圖 2-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瑞替階(Tong et al.,2019)。上述地層,侏羅系為一套以湖泊泊沉積為主的典型陸源碎屑巖,下部與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平行不整不整合,上侏羅統(tǒng)蓬萊鎮(zhèn)組與上覆地層白堊系劍門關組之間以不整家河組為一套典型的陸源碎屑巖,而中下三疊統(tǒng)的雷口坡組、嘉陵型的海相碳酸鹽地層,在雷口坡組內局部存在海相陸源碎屑巖地層特征如圖 2-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桂東北恭城盆地的物源變遷:華南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的產物?[J]. 喻文亮,龐崇進,Bryan Krapez,范可,溫淑女,何斌,馮佐海,梁航.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9(06)
[2]秦嶺造山帶是印支碰撞造山帶嗎?[J]. 任紀舜,朱俊賓,李崇,劉仁燕. 地球科學. 2019(05)
[3]川東北黃金口背斜ZK001鉆孔流體地球化學及含鋰特征[J]. 高娟琴,于揚,仲佳愛,劉鑄,張塞,龐博.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019(02)
[4]川東北宣漢地區(qū)雷口坡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 秦騏瑞,徐爭啟,柏勇,楊凱,陳歡. 河南科技. 2019(02)
[5]Triassic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J]. Jinnan TONG,Daoliang CHU,Lei LIANG,Wenchao SHU,Haijun SONG,Ting SONG,Huyue SONG,Yuyang W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9(01)
[6]川東北普光地區(qū)發(fā)現(xiàn)新型雜鹵石鉀鹽礦[J]. 鄭綿平,張永生,商雯君,邢恩袁,仲佳愛,桂寶玲,彭淵. 中國地質. 2018(05)
[7]重慶市巫溪縣某研究區(qū)煤炭資源勘查[J]. 康勇. 山西建筑. 2018(27)
[8]華北克拉通西北緣中—晚奧陶世構造體制轉換事件的新發(fā)現(xiàn)及對找鉀的啟示[J]. 王振濤,鄭綿平. 地球學報. 2017(S1)
[9]川東北元壩地區(qū)長興組生物礁白云巖成因機理[J]. 徐守成,李國蓉,張小青,吳亞軍,景小燕,劉遠洋.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7(04)
[10]南大巴山前陸沖斷褶皺帶斷裂流體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保存研究[J]. 周業(yè)鑫,丁俊,余謙,王劍,熊國慶,門玉澎,熊小輝,鄧奇. 地質學報. 2017(06)
博士論文
[1]大巴山弧形構造特征及成因機制研究[D]. 李金璽.成都理工大學 2014
[2]華南古—中生代之交火山作用的古氣候影響和生物多樣性響應[D]. 孫亞東.中國地質大學 2013
[3]川東北長興期—須家河期構造—沉積演化[D]. 鐘怡江.成都理工大學 2012
[4]南秦嶺增生雜巖帶構造巖石組合及其形成過程[D]. 王濤.中國地質科學院 2008
[5]中—新生代大巴山前陸盆地—沖斷帶的形成演化[D]. 李智武.成都理工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頁巖氣資源遠景評價[D]. 牟必鑫.成都理工大學 2014
[2]川東北地區(qū)須家河組沉積與層序特征精細研究[D]. 郝景宇.長江大學 2012
[3]川東北須家河組物源分析與沉積體系研究[D]. 淡永.成都理工大學 2011
[4]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侏羅系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學研究[D]. 王峻.成都理工大學 2007
[5]南大巴構造特征及演化[D]. 石文斌.中國地質大學 2007
[6]川東北前陸盆地須家河組沉積相及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特征[D]. 高紅燦.成都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9610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29610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