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鄂爾多斯盆地雙龍地區(qū)砂巖型鈾礦遷移、富集及成礦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0-07-20 20:39
【摘要】:鈾是一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防建設重要的礦產(chǎn)資源,根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道,全世界已探明的鈾資源產(chǎn)量中,砂巖型鈾礦礦產(chǎn)資源量僅次于不整合帶型鈾礦,居于世界第二位。近年來在鄂爾多斯盆地發(fā)現(xiàn)一系列的砂巖型鈾礦,極大地解決了我國鈾資源短缺的問題。然而關于砂巖型鈾礦成礦機理研究尚不成熟,主要爭議集中在成礦物質來源、鈾遷移和富集成礦機制等諸多方面。本文選取鄂爾多斯盆地研究程度相對較低的雙龍地區(qū)砂巖型鈾礦為研究對象,從構造背景、礦物蝕變特征、地球化學等方面入手,探討物質來源、熱液來源及遷移機制、沉淀機制、礦物組合成因和元素遷移、分異過程,并統(tǒng)計全球砂巖型鈾礦的時空分布和成礦規(guī)律,結合全球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揭示砂巖型鈾礦的成因。主要取得以下幾點認識:1.鑒于前人對砂巖型鈾礦成礦物質來源問題研究較為薄弱,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追蹤沉積碎屑和成礦物質來源的分析方法,并可通過模擬計算分析物源區(qū)供源能力,本方法有推廣性和通用性。研究表明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雙龍地區(qū)砂巖型鈾礦成礦物質來源可能并非前人的推測來自于盆地南部秦嶺巖體,而是來自于盆地西北部阿拉善地塊,該地區(qū)有較強的供鈾能力。2.通過對不同類型黃鐵礦的S同位素以及Co、Ni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熱液成因黃鐵礦與鈾的富集有密切關系,該礦床為熱液成因礦床;通過對全巖微量元素研究,鈾的遷移很可能為碳酸鹽熱液,這與過渡帶流體包裹體的主要成分為CO_3~(2-)、HCO_3~-等的特征相吻合,表明該期流體為礦化熱液;通過收集前人的研究數(shù)據(jù),流體包裹體H、O同位素表明熱液的來源為大氣降水與巖漿后期熱液的混合,顯微測溫結果表明熱液為80-200℃的低溫熱液,熱液pH范圍約束鈾的遷移形式為[(UO_2(CO_3)_3]~(4-)。因此熱液來源及鈾的遷移機制為:高氧逸度的大氣降水混入了巖漿后期熱液,形成了高氧逸度碳酸鹽質低溫熱液,低溫熱液將UO_2~(2+)以及賦存在礦物中的U氧化為[(UO_2(CO_3)_3]~(4-),并攜帶這些U遷移。3.過渡帶中方解石C、O同位素特征(-12.4-8.3‰和13.0-15.1‰)和含CH_4油氣包裹體證據(jù)表明,碳酸鹽富鈾低溫熱液受到有機質的還原作用,研究表明有機質對鈾的沉淀起到了關鍵性作用:(1)有機質自身反應和烯烴等物質氧化還原反應過程產(chǎn)生大量的CO_2,有利于鈾的活化;(2)有機質本身以及反應產(chǎn)物CH_4、NH_3、H_2、H_2S等氣體都能將六價鈾還原為UO_2沉淀;(3)有機質對鈾有較強的吸附作用,提供了鈾的預富集,為鈾的緩慢反應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供給;(4)熱液流體停止之后,有機質仍源源不斷的散逸,即使在地表強氧化的條件下也能為鈾的礦化提供還原環(huán)境,形成鈾礦化的天然屏障。4.在鈾礦形成的過程中,由于大氣降水、熱液流體、有機質、地下水等多重流體的作用導致了氧化帶、過渡帶和還原帶中元素遷移和分異,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這些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對鈾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5.通過全球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砂巖型鈾礦成礦時間的規(guī)律與地球大氧化事件和生物大滅絕等重大地質事件有密切的相關性:在2.3 Ga大氧化事件之前,由于低的氧氣濃度,鈾無法被氧化遷移,因此無法形成可觀的礦床。2.3 Ga之后,大氣中O_2含量達到可以活化鈾的條件,這時控制砂巖型鈾礦的主要因素轉變?yōu)檫原條件,在500 Ma之前,由于地球上生命活動較為微弱,地球上很難導致區(qū)域性還原環(huán)境,因此這個階段砂巖型鈾礦也很少。進入500 Ma之后,地球上有機質含量大幅度升高,特別是幾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導致地球生物遺體的大規(guī)模沉降,同時生物滅亡造成水體中氧含量降低,這就為鈾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導致鈾在這個時期大規(guī)模成礦。中生代開始,鄂爾多斯盆地發(fā)育封閉的湖盆體系,自盆地西北部鈾背景值較高阿拉善巖體,提供了鈾的來源;此時地球處于第二次大氧化事件之后,大氣中含有較高含量的O_2,且這個時期整個華北處于干旱-半干旱的環(huán)境中,剝蝕區(qū)處于強烈的物理風化條件下,這些因素都利于鈾的活化;中生代晚期燕山運動造成的深部的碳酸鹽熱液沿斷裂侵入到地層中去,與大氣降水混合形成高氧逸度低溫熱液,攜帶六價鈾遷移;在三疊系晚期大滅絕事件中,地層沉積了大量的生物遺體,形成廣泛沉積的有機質層,白堊系這些有機質沿構造裂隙自下而上的運移導致了鈾的富集;地表水等的流體動力導致含鈾熱液與有機質不斷混合反應,將六價鈾還原成四價鈾,并在直羅組地層沉淀富集成礦。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619.14
【圖文】:

砂巖型鈾礦,空間展布


我國仍是一個鈾短缺國家,那就勢必需要我們地質學的工作者繼續(xù)努力,爭取在勘查鈾礦這一領域這一領有新的突破,而砂巖型鈾礦因其勘查和研究程度并不高,首當其沖是我們的首選目標。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其豐富的油、氣、煤、鈾資源為中國近些年來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鄂爾多斯盆地有數(shù)十個以上的大型砂巖型鈾礦,特別是在盆地東北緣東勝鈾礦,是鄂爾多斯盆地著名的鈾礦,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并針對其構造背景、巖石礦物、地球化學、同位素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總結得出了很多結論,但仍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目前較為廣泛被接受的模型如下(圖 1.1),大氣降水通過剝蝕地表,攜帶盆地周圍高鈾花崗巖提供的鈾,進入地層在合適的位置還原成礦。但其中尚存在很多未解決的問題,如高鈾花崗巖能否提供足夠的鈾源,大氣降水是什么性質的流體,為什么可以攜帶鈾遷移等。

對比圖,鄂爾多斯盆地,成礦作用,事件


圖 2.1 鄂爾多斯盆地演化改造與主要地質事件以及成礦作用時序綜合對比圖(據(jù)劉池洋 等,2006 修改) 2.1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diagram of Ordos Basin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ith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and mineralization time series (maccording to Liu et al.,2006)

雙龍,鄂爾多斯盆地,盆地


第 2 章 雙龍地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及礦床地質特征其中最主要的三和四階段,這一階段是盆地接受沉積最主要的階段,對盆地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從寒武世早期到奧陶世,鄂爾多斯盆地沉積了淺海相碳酸鹽巖和潮坪沉積物,形成了白云巖,鮞粒泥晶灰?guī)r和細粒碎屑沉積巖,厚度約 300-600 米(Yanget al.,2005)。從中奧陶系晚期開始,鄂爾多斯盆地開始發(fā)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由于華北地臺加里東運動,盆地發(fā)生了構造隆升。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榮;王振凱;魯美;;砂巖型鈾礦——鈾礦家族的寵兒[J];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16年04期

2 ;資訊[J];地球;2016年11期

3 張棟泰;;砂巖型鈾礦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分類方案研究[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7年09期

4 王東暄;;地球物理方法在地浸砂巖型鈾礦勘查中的應用研究[J];民營科技;2014年04期

5 張建軍;何中波;何明友;;油氣對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6 魯超;彭云彪;焦養(yǎng)泉;;二連盆地巴彥烏拉地區(qū)砂巖型鈾礦定位預測[J];礦物學報;2013年S2期

7 仲振東;;油氣田測井技術在地浸砂巖型鈾礦的適應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8 要二倉;鄭秀華;張富蘭;楊愛軍;;快速鉆進沖洗液在地浸砂巖型鈾礦的應用試驗[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9年S1期

9 談成龍;;澳大利亞鈾礦業(yè)新進展[J];世界核地質科學;2008年02期

10 劉曉陽,段隆臣,姜德英;地浸砂巖型鈾礦鉆探鉆桿的使用及改進[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3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康歡;陳岳龍;李大鵬;趙俊香;徐云亮;崔富榮;;隱伏砂巖型鈾礦地球化學異常源判別與示蹤——以二連盆地哈達圖鈾礦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9年

2 劉正邦;;高礦化度砂巖型鈾礦地浸條件對比分析[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五卷)——中國核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2冊(鈾礦地質分卷(下)、鈾礦冶分卷)[C];2017年

3 王國榮;魯克改;劉剛;馮世榮;;塔里木盆地砂巖型鈾礦找礦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探討[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鄧小衛(wèi);王國慶;賀建國;陳秋;;地浸砂巖型鈾礦勘查物化探方法技術研究應用[A];陜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國西部地球物理研究與實踐陜西省地球物理學會成立20周年專集[C];2007年

5 趙希剛;;物探資料整理在水成砂巖型鈾礦預測中的應用[A];1997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6 孫玉壯;劉池陽;代世峰;秦鵬;孟志強;;鄂爾多斯盆地東勝砂巖型鈾礦的地球化學性質[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談順佳;于常青;聶逢君;錢鵬;周宇;殷棟法;;地震勘探方法在砂巖型鈾礦預測中的應用研究[A];2016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四)——專題30:深部資源探測技術與礦集區(qū)立體探測、專題31:大型沉積盆地礦產(chǎn)資源綜合勘查[C];2016年

8 徐善法;姚文生;張必敏;劉漢彬;;盆地砂巖型鈾礦探測技術研究——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5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3)[C];2015年

9 姚文生;徐善法;張必敏;王學求;;北方半干旱盆地砂巖型鈾礦地球化學勘查方法研究-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62: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科學鉆探與地球化學基準論文集[C];2014年

10 尹金雙;劉漢彬;張建鋒;郭虹;薛麗麗;;地球氣與砂巖型鈾礦的元素分量化探勘查[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于德福;理論技術創(chuàng)新引領砂巖型鈾礦重大找礦突破[N];中國自然資源報;2018年

2 校培喜;西北砂巖型鈾礦調查取得新進展[N];中國礦業(yè)報;2018年

3 本報記者 于德福;科技創(chuàng)新助推找礦突破[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6年

4 記者 于德福;數(shù)萬噸復雜砂巖型鈾礦“復活”[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5 記者 吳崗 通訊員 劉潔;全國砂巖型鈾礦遠景調查部署研討會召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6 董少華;發(fā)現(xiàn)我國首個萬噸級地浸砂巖型鈾礦田[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7 毛詠;新疆 發(fā)現(xiàn)第一個萬噸級地浸砂巖型鈾礦田[N];西部時報;2008年

8 方云靜;我區(qū)探明一特大地浸砂巖型鈾礦田[N];新疆日報(漢);2008年

9 陳印;松遼盆地砂巖型鈾礦深地項目穩(wěn)步推進[N];中國礦業(yè)報;2019年

10 記者 韓曉玲 通訊員 寧薇;地大學者打開砂巖型鈾礦寶庫大門[N];湖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柏林;中國西北地區(qū)中新生代盆地砂巖型鈾礦地質與成礦作用[D];西北大學;2005年

2 劉曉陽;地浸砂巖型鈾礦松散巖層取心鉆進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3 孫澤軒;滇西新生代盆地與砂巖型鈾礦成礦[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4 宋繼葉;準噶爾盆地基底特征與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D];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2014年

5 張振強;松遼盆地南部上白堊統(tǒng)地浸砂巖型鈾礦成礦條件研究[D];東北大學;2006年

6 曹夢雪;地質空間數(shù)字頻譜模型研究及應用[D];吉林大學;2017年

7 Shamim Akhtar;鄂爾多斯盆地砂巖型鈾礦建造[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8 于文斌;松遼盆地南部白堊系砂巖型鈾礦成礦條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張建軍;滇西地區(qū)戶撒盆地上新世沉積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10 李懷淵;勘查隱伏砂巖型鈾礦物化探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陽;鄂爾多斯盆地雙龍地區(qū)砂巖型鈾礦遷移、富集及成礦機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9年

2 龐康;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砂巖型鈾礦原位微區(qū)穩(wěn)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D];西北大學;2018年

3 王文波;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中雞地區(qū)砂巖型鈾礦成礦條件分析及找礦預測[D];東華理工大學;2017年

4 王帆;松遼盆地西北地區(qū)砂巖型鈾礦成礦條件分析[D];東華理工大學;2018年

5 張江旭;鄂爾多斯盆地北東緣砂巖型鈾礦勘查中的綜合物探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6 王妍力;砂巖型鈾礦中痕量錸的賦存形態(tài)、測定及浸出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7年

7 黃建國;砂巖型鈾礦鈾鐳及鐳氡平衡系數(shù)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7年

8 劉洪軍;砂巖型鈾礦勘查地電化學提取技術研究[D];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2017年

9 宋子升;鄂爾多斯盆地杭錦旗砂巖型鈾礦成礦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D];西北大學;2013年

10 劉濤;活性微量元素測量方法建立及其在砂巖型鈾礦勘查中的應用研究[D];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2017年



本文編號:276392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276392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4c6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