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多種地質指標分析二連盆地中部鈾礦田沉積期和關鍵成礦期的鈾成礦控制因素,從同沉積期構造和成礦期構造入手,分析斷拗轉換期特征及其構造控制砂體發(fā)育機制,分析成礦期構造反轉和剝蝕作用對鈾成礦的約束并分析其規(guī)律?偨Y鈾礦帶內多個礦床的成因及聯(lián)系,建立構造控制下的鈾成礦模式。為揭示一種新的鈾成礦模式和豐富砂巖型鈾礦地質理論奠定基礎,對擴大尋找同類型鈾礦有重要意義。1.研究認為,二連盆地中部經歷了早-中侏羅世裂陷期、晚侏羅世-阿爾善組Ⅰ幕斷陷期、騰格爾組-賽漢塔拉組Ⅱ幕斷陷期、晚白堊裂后熱沉降期和古近系-新近系裂后期四大演化階段。賽漢塔拉組處于騰格爾-賽漢期裂陷Ⅱ幕的末期——斷拗轉換期,此階段是重要構造轉型階段,具有微弱斷陷、對稱性沉積、低可容空間、快速充填轉變?yōu)槌渤练e以及物源體系由側向轉變?yōu)榭v向的特征,控制了大規(guī)模賽漢塔拉組沖積-河流、大型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鈾成礦砂體的發(fā)育。二連盆地中部主要發(fā)育單斷式形成的斷超型和斷翹型構造樣式,串聯(lián)式A類型的構造地貌是具備發(fā)育砂體的優(yōu)勢地貌條件。2.通過巖石地層學特征、區(qū)域巖石地層結構特征、生物地層學時代判別、古地磁學綜合和層序地層學綜合分析判別巴彥烏拉鈾礦田產鈾層位為賽漢塔拉組,巴彥烏拉鈾礦田主要層位為賽漢塔拉組上段,認為賽漢塔拉組下段和賽漢塔拉組上段均為一個三級層序。識別出3個一級標志層與5個二級標志層。3.通過系列砂分散體系圖的編制,揭示了二連盆地中部賽漢塔拉組的“帶狀”砂體是多個物源體系的組合;賽漢塔拉組“帶狀”砂體是遭受剝蝕殘留下來的砂體;多個“側向”物源實際上是“帶狀”砂體主要的物源方向,并非“側向補給”物源;賽漢塔拉組多物源和剝蝕殘留特點實際上反映了整個二連盆地賽漢塔拉組的特點;“側向”物源與軸向砂體重疊的區(qū)域是成礦的重要部位。在賽漢塔拉組內部,通過巖心、測井、地震剖面等沉積成因標志的分析,賽漢塔拉組上段主要發(fā)育有辮狀河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4.二連斷陷盆地在下白堊統(tǒng)賽漢塔拉組沉積之后,既有整體抬升剝蝕,又發(fā)生主干斷裂的正反轉,是剝蝕殘留盆地。在巴彥烏拉地區(qū)賽漢塔拉組遭受了強烈剝蝕,在殘留賽漢塔拉組中發(fā)育潛水-層間氧化帶并發(fā)育鈾礦化。巴彥烏拉地區(qū)反轉斷裂對鈾礦化的主要貢獻在于其使斷裂一側形成構造斜坡,且大規(guī)模的賽漢塔拉組上段砂體暴露地表遭受剝蝕,形成完整的鈾成礦系統(tǒng)和鈾礦化。5.巴彥烏拉地區(qū)具有工業(yè)價值的鈾礦體產出于賽漢塔拉組上段低位體系域,少量發(fā)育于賽漢塔拉組下段層序。巴彥烏拉地區(qū)賽漢塔拉組上段發(fā)育三個小層序。鈾礦化主要集中在小層序Ps1和Ps2內。根據(jù)砂分散體系圖和礫巖厚度圖反映的規(guī)律,最佳鈾成礦部位為砂體變細變薄,含砂率值變化,巖性由粗變細的變異部位。巴彥烏拉礦床及外圍主要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沉積,在其內部能識別出主要辮狀分流河道、次要辮狀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礦床內工業(yè)鈾礦孔主要分布在主要辮狀河道與次要辮狀分流河道交匯部位。6.巴彥烏拉礦床與后期抬升和構造反轉形成的構造斜坡和剝蝕作用導致的潛水-層間氧化帶有關。晚白堊-始新世時期目的層賽漢塔拉組遭受剝蝕時間長,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強度大,造成大面積的剝蝕帶和潛水-層間氧化帶的形成。賽漢塔拉組內部,鈾的沉淀與有機質、黃鐵礦等還原介質有關,砂巖型鈾礦的主要載體為砂體粒度孔隙以及有機質的吸附。工業(yè)礦孔的分布區(qū)域與賽漢塔拉組下段的煤層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巴彥烏拉礦床主要干酪根類型為Ⅲ型和Ⅳ型,應為陸地生植物成因,具有較低的S含量,沒有油氣上溢帶來有機質參與成礦的特征,因此巴彥烏拉礦床主要的還原介質應來自地層本身。砂體的非均質性以及由沉積環(huán)境相變導致的還原介質變化是形成鈾礦化的最根本因素。7.巴彥烏拉地區(qū)在成礦期(K_2-E_1),賽漢塔拉組地層整體接受剝蝕,由于F_1斷裂反轉造成賽漢塔拉組上段大面積的砂體出露地表,發(fā)育潛水-層間氧化帶并成礦。在經歷了沉積間斷之后,古近系始新統(tǒng)伊爾丁曼哈組(E_2y)泥巖沉積覆蓋上去,起到保礦作用。
【圖文】:
圖 1.1 二連盆地鈾礦田鈾成礦作用與礦床成因模式技術路線圖七、在不同類型的斷裂及構造樣式對鈾成礦過程的約束方面及成礦模式方面綜合各類構造指標、主要控礦構造以及主要構造事件,建立二連盆地中部砂巖砂巖鈾礦大規(guī)模成礦的成礦模式;在此基礎上,,對比不同礦床之間構造及斷裂的差性,探討不同類型的斷裂及構造樣式對鈾成礦過程的約束。進行系統(tǒng)的鈾礦控制因分析,總結主要控礦因素,總結二連盆地砂巖型鈾礦的特殊性,提煉出鈾礦成礦模式1.3.3 完成的工作量本論文在野外和室內均投入了大量工作(表 1.1)。在區(qū)域盆地演化分析、地對比、沉積體系分析、成礦規(guī)律及模式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共完成 422 個鉆的分層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總數(shù)據(jù)量達到 3400 個。收集 22 條地震剖面,并進行了井震對的層位劃分,繪制 23 條主干剖面,31 條小區(qū)域對比剖面。針對課題設計的構造分析層序地層分析、沉積體系分析、鈾成礦規(guī)律、鈾成礦模式和目標區(qū)預測共完成圖150 余幅,完成了大量工作。

在其內部共發(fā)育有多達 53 個凹陷和 22 個次級凸起(圖2.1、圖 2.2)。(一)一級構造分區(qū)北東部凹陷帶:主要包括川井坳陷、馬尼特坳陷和烏蘭察布坳陷,寬 35km~75km,長 850km,面積約 40000km2。三年的鉆探查證工作區(qū)主要位于北部斷陷帶內。中央隆起帶:以蘇尼特隆起為主,寬 30km~80km,長 500km,面積約 30000km2。南西部凹陷帶:包括騰格爾坳陷和烏尼特坳陷,寬 60km~100km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619.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聶逢君;李滿根;嚴兆彬;夏菲;張成勇;楊建新;康世虎;申科峰;;內蒙古二連盆地砂巖型鈾礦目的層賽漢組分段與鈾礦化[J];地質通報;2015年10期
2 漆家福;趙賢正;李先平;楊明慧;肖揚;于福生;董越崎;;二連盆地早白堊世斷陷分布及其與基底構造的關系[J];地學前緣;2015年03期
3 王東東;邵龍義;張強;丁峰;李兆彬;張文龍;;二連盆地群下白堊統(tǒng)含煤地層聚煤特征分析[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4 張鳳旭;姚歡;張興洲;劉喜恒;崔永謙;韓江濤;;二連盆地“三明治”電性結構特征及其對古生界的研究意義[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9期
5 程三友;劉少峰;蘇三;任金禮;;二連盆地賽漢塔拉凹陷構造特征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6期
6 陳祖伊;陳戴生;古抗衡;王亞婧;;中國砂巖型鈾礦容礦層位、礦化類型和礦化年齡的區(qū)域分布規(guī)律[J];鈾礦地質;2010年06期
7 徐高中;李衛(wèi)紅;李保俠;賈恒;龔斌利;;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逆沖斷褶帶式砂巖型鈾礦成礦環(huán)境、礦化特征及成礦模式[J];礦床地質;2010年S1期
8 夏毓亮;鄭紀偉;李子穎;李林強;田時豐;;松遼盆地錢家店鈾礦床成礦特征和成礦模式[J];礦床地質;2010年S1期
9 張亞敏;張放東;;二連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年01期
10 梁宏斌;吳沖龍;李林波;毛小平;白生平;;二連盆地層序地層單元統(tǒng)一劃分及格架層序地層學[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
2642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264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