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南緣城口—巫溪地區(qū)龍馬溪組底部重晶石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8-05-20 01:18
本文選題:大巴山南緣 + 龍馬溪組 ; 參考:《成都理工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研究區(qū)(城口-巫溪地區(qū))下志留統龍馬溪組底部廣泛發(fā)育重晶石結核和條帶,究其形成機制未有學者深入研究。對此,本文選取城口明中和巫溪徐家壩五峰-龍馬溪組剖面出露的重晶石,通過細致地薄片鑒定、掃描電鏡觀察和X衍射等分析手段對重晶石結核及條帶進行巖石學、礦物學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重晶石的鍶同位素特征及研究區(qū)(明中剖面和巫溪1井)五峰組頂部-龍馬溪組底部黑色泥巖、硅質泥巖和硅質巖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對重晶石形成環(huán)境及機制進行分析。這些研究將為認識四川盆地北部地區(qū)早志留世(魯丹階)古海洋環(huán)境及成巖條件提供重要的信息。研究區(qū)五峰組-龍馬溪底部發(fā)育含放射蟲硅質巖、硅質泥巖并夾火山碎屑巖(斑脫巖和凝灰?guī)r),重晶石結核和條帶發(fā)育在龍馬溪組底部。城口明中剖面、巫溪徐家壩剖面一共發(fā)育4種類型的重晶石(鋇礦物)產出形式:重晶石結核、含重晶石硅質巖條帶、鋇-白云石條帶和重晶石-石膏紋層。6種重晶石晶體形態(tài):亞微米級橢球形重晶石晶體、氈狀(板狀)重晶石晶體、片狀重晶石晶體、菱形重晶石晶體、樹枝狀重晶石晶體結構、溶蝕狀重晶石晶體。重晶石結核的87Sr/86Sr比值(0.7087-0.7093)明顯高于同時期的海水87Sr/86Sr比值(0.7078),低于圍巖的87Sr/86Sr比值,表明重晶石不是熱液直接與海水作用形成的,黑色頁巖中的重晶石結核的87Sr/86Sr比值并不能充分反演區(qū)域深部流體的來源,并且鍶(鋇)的來源與海水有密切關系。研究區(qū)硅質巖的主量元素研究表明五峰-龍馬溪早期為大陸邊緣的構造背景,硅質巖具有生物沉積的特征;對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研究區(qū)該時期為滯留的缺氧海水環(huán)境,硅質巖是正常海水沉積形成的,熱液影響不大。同樣,稀土元素也反映出研究區(qū)五峰-龍馬溪早期熱水活動并不強烈。硅質巖(圍巖)的微量元素研究中,硅質巖的生物鋇含量極高,表明生物對鋇有富集作用。此外,對剖面上凝灰?guī)r的能譜分析表明,凝灰?guī)r條帶有相當高的鋇含量。因此,火山物質也為重晶石(鋇礦物)的形成提供了鋇源。經過細致的巖石學、礦物學研究認為:條帶中含大量重晶石脈,片狀重晶石晶體、菱形重晶石晶體、樹枝狀重晶石晶體結構為脈體中觀察到的重晶石,這些重晶石顯然是晚于龍馬溪組的沉積時期,重晶石脈也應該為后期伸展構造運動作用下深部熱液向上滲透形成的。除此之外,重晶石結核和條帶形成于沉積物-水界面之間淺埋藏、未壓實的孔隙水環(huán)境。組成結核和條帶的礦物有重晶石,碳酸鹽礦物(白云石、鋇白云石)、石膏、鋇沸石和黃鐵礦。這些礦物組成是甲烷滲流事件的物質響應。隨著沉積物的不斷埋深,伴隨著微生物細菌作用消耗大量的SO42-,當埋藏到一定的深度孔隙水中的SO42-發(fā)生虧損(硫酸鹽耗竭區(qū)),有機質的分解和生物鋇的溶解,形成大量的CH4氣體和Ba2+向上擴散。當向上擴散的Ba2+超過了向下重晶石的埋藏,也就是說當Ba2+擴散出了硫酸鹽耗竭區(qū),就會在SO42-虧損附近形成重晶石前緣帶。向上擴散CH4的和殘留海水中的SO42 導致甲烷氣體的厭氧氧化(AOM),這有利于形成黃鐵礦和一些自生碳酸鹽礦物,伴隨著有機質的不斷分解,甲烷氣體可能輸入到海水中,在氧化-還原界面之上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如果這個輸入量足夠大(在無鋇礦物的沉積區(qū)也有可能伴隨有機質分解成的甲烷氣體),便會造成溫室效應加快了冰川的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因此,本文認為龍馬溪組底部發(fā)育的重晶石,有助于認識龍馬溪組早期古海洋生物-化學乃至四川盆地北邊構造環(huán)境。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formation of barite nodules and strips at the bottom of Longmaxi Formation at the bottom of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ichuan Basin . ,鐭寵啅,閽℃哺鐭沖拰榛勯搧鐭,
本文編號:19125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9125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