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區(qū)前中生代構造變形特征研究
本文選題:狼山 + 霍各其地區(qū); 參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內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區(qū)位于華北地臺北緣西段,是我國重要的金屬礦床遠景區(qū)之一,賦存有多個大型層控型銅、鉛、鋅多金屬礦床,如東升廟、炭窯口、甲生盤、霍各其對門山等噴流-沉積型銅多金屬及鉛鋅礦床,是重要的賦礦層位。目前,大量針對區(qū)域變質巖系的時空歸屬之研究,確立寶音圖巖群,渣爾泰山群。遺憾的是,狼山地區(qū)古老變質巖中廣泛發(fā)育的褶皺和斷裂構造,其屬性及相互關系究竟如何,尚未有相對精細之論述,對該區(qū)變質巖系展開前中生代構造解析研究不論在基礎地質還是礦產地質方面均十分迫切。作者在參與進行內蒙古1:5萬查干呼舒廟等6幅區(qū)調工作時,在不同構造層中觀察到這些能夠揭露褶皺與斷裂變形樣式與相互關系的一些露頭地質現象,擬以此為切入點,運用巖石地層學、同位素年代學等對寶音圖巖群、渣爾泰山群及古生代地層物質組成、變質變形特征、時代進行了研究,明確了第一期構造變形為研究區(qū)最早期的構造變形,是在分層順層剪切流變作用下形成的中深層次的構造變形,主要形成在伸展構造體制中,變質地層的原始層理(S0)多數情況下表現在能干性較單一的石英巖中,在局部露頭的石英巖組中可見原始層理(S0)與片理(S1)產狀近于一致(S1∥S0),宏觀上構成了“層片”構造,S1主要變現為大理巖中順層掩臥褶皺、無根鉤狀褶皺的大量發(fā)育。第二期構造變形在寶音圖巖群中表現為云母片巖中強烈構造置換,形成新生片理S2,片理(S1)發(fā)生褶皺,褶皺類型復雜多樣,以緊閉褶皺為主。在渣爾泰山群中以原始層理面(S0)為變形面發(fā)生的褶皺,形態(tài)以壓扁強烈、褶皺層變形明顯的小型層間褶皺、褶疊層等為特征。第三期構造變形在寶音圖巖群中表現為片理(S2)面上大量發(fā)育的皺紋線理及研究區(qū)內發(fā)生的以片理(S2)為變形面的褶皺現象,以中!獙捑忨薨櫈橹鳌T谠鼱柼┥饺阂云(S1)為變形面的褶皺,在片理褶皺過程中,轉折端部位出現強烈的構造置換現象,S2置換S1,發(fā)育透入性置換面理S2。在古生代地層中構造變形以原始層理為變形面發(fā)生以緊閉、倒轉為主要特征的褶皺作用。其次,通過新獲得的大量同位素數據,明確了中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地層沉積時代,并初步探討了三期變質變形作用的時代。在此基礎上初步探討狼山地區(qū)前中生代構造變形樣式及其演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deformation patterns of metamorphic rocks , such as Dongsheng Temple , Qiertai Mountain Group and Paleozoic strata . In this paper , the formation of deformation in the Paleozoic strata takes place with the original bedding as the deformation surface to close and reverse to the main features . Secondly , the age of formation sedimentation in the middle Proterozoic , the Middle New Proterozoic and the Paleozoic in the middle Proterozoic , the Middle New Proterozoic and the Paleozoic era is defined through the newly acquired large number of isotope data , and the age of the three - stage metamorphic deformation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 Based on this ,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its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Langshan area a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542;P618.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濟安;唐克東;何國琦;;內蒙古早二疊世構造古地理的再造[J];巖石學報;2014年07期
2 孫立新;任邦方;趙鳳清;谷永昌;李艷峰;劉卉;;內蒙古錫林浩特地塊中元古代花崗片麻巖的鋯石U-Pb年齡和Hf同位素特征[J];地質通報;2013年Z1期
3 孫立新;趙鳳清;王惠初;任邦方;彭樹華;滕飛;;內蒙古狼山地區(qū)寶音圖地塊變質基底的鋯石U-Pb年齡及構造意義[J];地質學報;2013年02期
4 沈存利;張梅;楊帥師;;華北陸塊北緣西段狼山-渣爾泰山裂陷槽西延的地質依據及其意義[J];地質與勘探;2009年06期
5 羅紅玲;吳泰然;趙磊;;華北板塊北緣烏梁斯太A型花崗巖體鋯石SHRIMP U-Pb定年及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009年03期
6 彭潤民;翟裕生;韓雪峰;王志剛;王建平;沈存利;陳喜峰;;內蒙古狼山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響應[J];巖石學報;2007年03期
7 耿元生;王新社;沈其韓;吳春明;;內蒙古阿拉善地區(qū)前寒武紀變質基底阿拉善群的再厘定[J];中國地質;2006年01期
8 王惠初,陸松年,趙風清,鐘長汀;華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質記錄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5年03期
9 劉玉堂,金巖,徐九華;內蒙古狼山后山地區(qū)海相火山巖特征及找礦前景[J];地質與勘探;2005年03期
10 耿元生,楊崇輝,宋彪,萬渝生;呂梁地區(qū)18億年的后造山花崗巖:同位素年代和地球化學制約[J];高校地質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建軍;華北地塊北緣西段巴彥諾爾公—狼山地區(qū)二疊紀牙馬圖巖體巖漿混合成因及其意義探討[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本文編號:17514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75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