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電化學在隱伏銅鎳礦勘查中的應用及異常形成機理探討
本文選題:地電化學 切入點:金川銅鎳硫化物礦 出處:《地質與勘探》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從元素遷移角度探討地電化學異常形成機理。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前人成果,通過在金川二礦區(qū)采集的地電化學數據結果,以及該地區(qū)的相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分析,有如下推測:(1)該類地區(qū)地電采集的成礦元素的遷移受多個營力多階段作用,主要由電化學遷移、地氣遷移與水動力遷移所主導;(2)電化學遷移的模式會對最終地電數據曲線的形態(tài)有所影響,影響的根本因素主要在于礦體形成的電場回路的形態(tài);(3)地電提取的物質是礦體析出并遷移至地表周圍所賦存的元素,這些元素在地表呈活動態(tài)離子、絡合物或超微細顆粒被粘土礦物所吸附。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electrochemical anomaly is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 of element migration. On the basis of field work an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e geoelectrochemical data collected in Jinchuan No. 2 Mining area are obtained. As well as the related data in this area,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igra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collected by geoelectricity in this area is affected by many forces and stages, mainly by 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 The mode of 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geo-gas migration and hydrodynamic migration, will have an effect on the shape of the final geoelectric data curve.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influence lies in the form of the electric field loop formed by the orebody. (3) the matter extracted by geoelectricity is the element that exists around the surface of the orebody which is precipitated and migrated to the surface, and these elements are active io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Complex or ultrafine particles are adsorbed by clay minerals.
【作者單位】: 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重點項目(編號:2016YFC0600603-3)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編號:12120113101500) 廣西隱伏金屬礦產勘查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編號:11-031-20)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邦廷;孫彬彬;賀靈;劉占元;葉榮;劉銀飛;王騰云;;朝不楞多金屬礦外圍1∶5萬地電化學勘查應用[J];地質與勘探;2016年05期
2 劉攀峰;文美蘭;張佳莉;;地電化學集成技術在云南西邑鉛鋅礦區(qū)的找礦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6年04期
3 王曉佳;魯美;王振凱;葉榮;;申家窯金礦床地氣測量異常特征[J];地質與勘探;2016年04期
4 張照偉;李侃;張江偉;錢兵;王亞磊;尤敏鑫;;中國巖漿銅鎳礦床的形成特點與找礦方向[J];中國地質調查;2016年03期
5 嚴洪澤;孫彬彬;徐進力;周國華;賀靈;劉銀飛;王騰云;;灰化法與微波消解法處理地電化學泡塑樣品的分析效果對比研究[J];巖礦測試;2016年03期
6 孫彬彬;張學君;劉占元;周國華;張必敏;陳亞東;;地電化學異常形成機理初探[J];物探與化探;2015年06期
7 張有軍;羅先熔;段煥春;韓彩云;苑鴻慶;宋艷偉;李智芳;高楊;;地球電化學方法在秦嶺柳梢溝金礦找礦預測中的應用[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5年03期
8 滿榮浩;羅先熔;易超;;地電化學法在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qū)尋找隱伏鈾礦中的應用[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5年05期
9 孫彬彬;劉占元;周國華;;地電化學方法技術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物探與化探;2015年01期
10 張必敏;王學求;葉榮;姚文生;;納米金屬微粒的采集觀測及其對地球化學勘查的意義[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林松;鄒安德;;四川丹巴石鍋棚子與楊柳坪Cu-Ni-PGE礦區(qū)基性——超基性巖PGE地球化學特征對比及其意義[J];山東國土資源;2017年08期
2 劉映東;張必敏;羅先熔;;地電化學在隱伏銅鎳礦勘查中的應用及異常形成機理探討[J];地質與勘探;2017年04期
3 張照偉;王亞磊;錢兵;李文淵;;東昆侖冰溝南銅鎳礦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構造意義[J];地質學報;2017年04期
4 柯丹;劉洪軍;侯惠群;吳國東;郝偉林;易超;;層間氧化帶砂巖型鈾礦地電化學異常形成機理及其找礦意義[J];地質學報;2016年12期
5 張必敏;王學求;徐善法;姚文生;葉榮;;盆地金屬礦穿透性地球化學勘查模型與案例[J];中國地質;2016年05期
6 李科;;不飽和油脂氧化電解制備第四代生物柴油的探討[J];化學工程師;2016年09期
7 謝邦廷;孫彬彬;賀靈;劉占元;葉榮;劉銀飛;王騰云;;朝不楞多金屬礦外圍1∶5萬地電化學勘查應用[J];地質與勘探;2016年05期
8 劉攀峰;文美蘭;張佳莉;;地電化學集成技術在云南西邑鉛鋅礦區(qū)的找礦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6年04期
9 崔愛明;陸桂福;;運用TRIZ理論改進固體載體型元素提取器[J];物探與化探;2016年04期
10 孫彬彬;張學君;周國華;曾道明;賀靈;;地電化學泡塑載體分析質量監(jiān)控預研究[J];物探與化探;2016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書奎;劉海鵬;馮昂;高帥;;崤山金(銀)礦床容礦構造及成礦規(guī)律[J];礦產與地質;2015年06期
2 張森森;袁穩(wěn);杜貴超;郭甲一;龍康華;張宗可;陳麗娟;李彬;劉永賀;魯巖;李思佩;;嵩縣何家村金礦床隱伏礦體定位技術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5年06期
3 陳亞東;孫彬彬;劉占元;周國華;朱曉婷;;地電化學提取有效性及提取條件試驗——以半干旱草原風成砂淺覆蓋景觀區(qū)為例[J];物探與化探;2015年05期
4 張照偉;李文淵;王亞磊;高永寶;;南祁連化隆地區(qū)下什堂含銅鎳礦基性-超基性巖體成因研究:鋯石年代學、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約束[J];巖石學報;2015年09期
5 張照偉;李文淵;張江偉;王亞磊;尤敏鑫;;新疆北部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地質分布特點與成礦背景探討[J];西北地質;2015年03期
6 張照偉;李文淵;張江偉;王亞磊;;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規(guī)模巖漿作用與成礦耦合關系研究主要進展及成果[J];中國地質調查;2015年06期
7 高艷芳;陳軍威;張玉領;王文君;;對地球化學圖編制過程的深層探究[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5年04期
8 錢兵;張照偉;張志炳;邵繼;;柴達木盆地西北緣牛鼻子梁鎂鐵-超鎂鐵質巖體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地質;2015年03期
9 張照偉;王亞磊;錢兵;李侃;張江偉;高永寶;尤敏鑫;;青海省化隆地區(qū)鎂鐵-超鎂鐵質侵入巖含礦特點與成礦規(guī)律[J];中國地質;2015年03期
10 王亞磊;張照偉;尤敏鑫;李鑫;李侃;王博林;;東天山白鑫灘銅鎳礦鋯石U-Pb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對Ni-Cu找礦的啟示[J];中國地質;201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尚發(fā),丁仲禮,劉東生;南方紅土元素遷移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土壤學報;2001年01期
2 趙斌,趙勁松,陳松喬,,柏天寶;元素分配與某些礦床分帶關系及氯氟在元素遷移中的作用[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1994年01期
3 衛(wèi)迦,楊立錚,孫晉玉,劉齊軍;碳酸鹽巖成土的元素遷移及其對烤煙的影響[J];中國巖溶;1997年01期
4 袁兆憲;成秋明;左仁廣;;輝綠巖風化過程中的元素遷移研究[J];礦物學報;2013年S2期
5 金中國;向賢禮;黃智龍;劉玲;;黔北務川瓦廠坪鋁土礦床元素遷移規(guī)律研究[J];地質與勘探;2011年06期
6 梁志錄;陳國忠;王建龍;李鵬兵;張愿寧;麻紅順;;早子溝金礦成礦過程中的元素遷移規(guī)律及金富集機制探討[J];甘肅地質;2013年03期
7 周永章;楊蔚華;劉友梅;;元素遷移級序路徑和共軛地球化學異常存在機制的數學考慮[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1993年04期
8 童純菡,李巨初,葛良全;一種新的元素遷移形式及其地球化學環(huán)境效應[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9 徐永輝;楊達源;陳可鋒;周彬;任雪梅;;長江三峽庫區(qū)紫色土的元素遷移特征[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孫忠軍,張華,劉華忠,于兆云,李文春,梁金全;高寒湖沼景觀水系沉積物元素遷移機理研究[J];地質與勘探;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瑞;;輝長巖變形過程中元素遷移的有關實驗及結果[A];地殼深部壓力狀態(tài)與地質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兆憲;基于PXRF技術的露頭和手標本尺度元素遷移富集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348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63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