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SNN聚類算法的用沙壩礦微震事件活動特征研究
本文選題:STSNN算法 切入點:聚類分析 出處:《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時空共享近鄰聚類算法(STSNN)對用沙壩礦微震事件進行聚類分析,通過對噪聲率進行有效性評價,最終確定k=6和ΔT=6為該算法的最佳輸入參數,識別得到98個微震事件聚集區(qū)域,最大類簇有544個微震事件,并且該類簇主要集中在用沙壩礦的斷層區(qū)域。對該類簇微震事件活動特征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微震事件的24 h分布、微震事件活動率、視體積、施密特數及勁度系數,根據活動規(guī)律的變化特征,提出微震活動率急劇下降并且累積視體積曲線忽然上升、施密特數和勁度系數先升后降的點作為巖體失穩(wěn)發(fā)生破壞性事件的預警點。通過對微震事件活動規(guī)律的研究可為大事件的產生提供有效的預判信息,為保證礦山安全生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 clustering analysi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in Shaba min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space-time shared nearest neighbor clustering algorithm (STSNN).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oise rate, the best input parameters of the algorithm are determined as kan6 and 螖 Tn6, and 98 microseismic event gathering areas are identified. There are 544 microseismic events in the largest cluster, and this kind of cluster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ault area of the Shaba 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24 h distribution of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the activity rate of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the apparent volume of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w of activity, Schmitt number and stiffness coefficien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ate of microseismic activity decreases sharply and the cumulative apparent volume curve rises suddenly. The points where the Schmitter number and stiffness coefficient rise first and then fall down are used as early warning points for the occurrence of destructive events in rock mass instabil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ctivity law of microseismic events, effective prediction information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eve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ine produ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
【基金】:中南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6zzts447)
【分類號】:TD3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竇林名;多功能一體化微震系統(tǒng)[J];煤礦設計;1999年06期
2 劉先鋒;張瑞明;;微震波形識別技術在監(jiān)測邊坡巖體中的應用[J];山西冶金;2013年06期
3 魏利娜;薛世鵬;周春艷;丁慧哲;李靜;;微震信號現場監(jiān)測試驗及特征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2期
4 許曉陽;王恩元;許福樂;李忠輝;;煤巖單軸壓縮條件下微震頻譜特征研究[J];應用聲學;2010年02期
5 張杰;;凡口礦深部微震信號辨識方法研究[J];采礦技術;2009年04期
6 丁學龍;王恩元;賈迎梅;凌利;楊道偉;;煤巖脹裂破壞過程微震特性試驗[J];煤炭科學技術;2009年08期
7 李許偉;竇林名;蔡武;韓榮軍;胡銀如;;褶皺附近微震活動規(guī)律分析[J];煤礦安全;2011年11期
8 趙興柱;;紅透山銅鋅礦微震傳感器布置方案分析[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12年05期
9 劉虎;李振中;;微震事件與工作面推進關系研究[J];煤礦開采;2010年06期
10 李成武;劉紀坤;王翠霞;張浩;王亭亭;;煤巖破裂微震信號層理間傳播頻譜特征研究[J];礦業(yè)工程研究;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國營;劉虎;;唐口礦井受采動影響下微震活動規(guī)律研究[A];綜采放頂煤技術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綜放開采30周年科技論文集[C];2012年
2 王永仁;歐陽振華;孔令海;趙善坤;李曉璐;;不同地質條件下微震信號衰減規(guī)律研究[A];第3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3 高峰;呂進國;;基于HHT方法的微震信號時頻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4 王鵬;常旭;王一博;王璐琛;;水力壓裂誘發(fā)微震事件的頻譜特征統(tǒng)計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5 張傳玖;毛學健;;強沖擊煤層綜采工作面微震活動分析研究[A];煤炭開采新理論與新技術——中國煤炭學會開采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周勝健;劉超;;采動下新莊孜礦62113工作面地質預警微震實踐[A];2010年度淮南礦業(yè)集團煤炭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一)·地質專業(yè)[C];2010年
7 李學政;唐云凱;;微震工程檢測與應用技術[A];國家安全地球物理叢書(七)——地球物理與核探測[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張靜;三峽微震[N];21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黃志平;深埋隧洞開挖卸荷巖爆孕育過程及微震預警分析[D];東北大學;2015年
2 于洋;深埋隧洞即時型巖爆孕育過程的微震信息特征分析及分形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3 楊威;煤巖變形破裂電磁和微震信號關聯響應機理及特征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4 劉建坡;深井礦山地壓活動與微震時空演化關系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5 胡永泉;地面微震資料去噪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6 劉超;采動煤巖瓦斯動力災害致災機理及微震預警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葉慶東;大別蘇魯地區(qū)背景噪聲成像與汶川地震科學鉆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莉;基于礦山巖石破裂的微震信號的檢測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商鵬;爆破掘進煤巖破裂微震信號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4年
3 趙中流;基于Fermat原理和加速度估計的微震定位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李保林;煤礦微震與爆破信號特征提取及識別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5 王強;巖層破裂微震動同步數據采集網絡系統(tǒng)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6年
6 樊手;地下洞室圍巖與支護損傷演化的微震釋放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7 朱超;微震實時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D];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8 景林波;煤礦微震信號特征及傳播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9 劉佳;地下礦山實時信號的微震震源分析[D];武漢科技大學;2013年
10 閆憲磊;東灘煤礦深井綜放工作面微震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81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58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