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o-studio的尾礦壩滲流及地震動力響應研究
本文選題:Geo-studio 切入點:尾礦壩 出處:《礦冶工程》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Geo-studio軟件,對尾礦壩的穩(wěn)態(tài)滲流和地震動力響應進行了計算。結(jié)果表明,2個計算斷面在正常水位和洪水位運行時的浸潤線埋深均較淺,壩體自由面較高,水力坡降值在初期壩下游靠近壩基部位最大,超過規(guī)范值,水從初期壩壩面溢出,可能發(fā)生流土或管涌;動力加速度在2個斷面均未呈現(xiàn)明顯放大,動應力只在局部區(qū)域出現(xiàn)較大值,壩體整體動力穩(wěn)定性較高;地震響應下,最終壩高不發(fā)生液化,二級子壩庫區(qū)局部發(fā)生液化,壩體整體不會出現(xiàn)液化造成的動力破壞。鑒于初期壩下游壩基水力坡降較大,建議采取壩體深部排水措施(如水平排水管、輻射井等),降低壩體的自由面,提高壩體穩(wěn)定性,有效杜絕滲透破壞乃至潰壩事件。
[Abstract]:The steady seepage flow and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 of tailings dam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Geo-studio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infiltration line is shallow and the free surface of the dam is higher when the normal water level and flood water level are running. The hydraulic gradient value is the largest near the dam found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initial dam, exceeding the standard value, the water overflows from the dam surface in the initial stage,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flow of soil or piping, and the dynamic acceleration is not obviously enlarged in the two sections. The dynamic stress is only larger in the local area, and the overall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dam body is relatively high. Under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the dam height does not liquefy at last, and the local liquefaction occurs in the secondary sub-dam reservoir area. Dynamic damage caused by liquefaction will not occur in the whole dam body. In view of the large hydraulic slope of the dam foundation downstream of the dam in the initial stag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ep drainage measures (such as horizontal drainage pipes, radiation wells, etc.) be taken to reduce the free surface of the dam body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dam body. Effectively prevent seepage damage and even dam break event.
【作者單位】: 重慶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院外生成礦與礦山環(huán)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工業(yè)裝備結(jié)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02252) 重慶市國土資源與房屋管理局科技計劃項目(CQGT-KJ-2015048,CQGT-KJ-2014046)
【分類號】:TD926.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寧民霞;王振偉;殷新宇;;水對尾礦壩的穩(wěn)定性影響研究[J];礦業(yè)快報;2006年05期
2 ;尾礦壩管理的經(jīng)驗[J];金屬礦山;1974年04期
3 阮懋昭;炭窯口硫鐵礦尾礦壩技術討論會[J];化工礦山技術;1982年06期
4 盧昆華;介紹一個管理較好的尾礦壩[J];有色金屬(選礦部分);1982年03期
5 Earle J.Klohn;劉漢初;;近代尾礦壩設計與施工方法[J];有色礦山;1983年03期
6 ;《尾礦壩的規(guī)劃、設計和分析》(書)[J];國外金屬礦選礦;1984年09期
7 周運清;;尾礦壩事故分析及預防[J];工業(yè)安全與防塵;1987年05期
8 蘇文賢;;改善尾礦壩安全的途徑[J];有色礦山;1987年05期
9 陳錦華;陳焱;;尾礦壩廢水中鈾和鐳的處理[J];國外采礦技術快報;1988年17期
10 周柳霞;國外部分尾礦壩失事的原因和教訓[J];礦冶工程;199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陳漢山;Steve Rosin;;中國幾個尾礦壩的土工研究及復墾[A];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賴正發(fā);徐則民;秦剛;;上廠鐵礦尾礦壩變形的分析與處理[A];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實例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張志千;胡軍;;尾礦壩自動化安全監(jiān)測系統(tǒng)[A];第四屆全國尾礦庫安全運行技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章臣平;張雷;;上游法尾礦壩垂直水平聯(lián)合排滲系統(tǒng)量化設計初探[A];2005年全國金屬礦山采礦學術研討與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5 侯傳東;徐作清;侯繼磊;;尾礦壩水平排滲井工程施工技術[A];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韓靜;周金鋼;曹長龍;;水力靜壓式頂管施工在尾礦壩輻射井排滲加固工程中的應用[A];第四屆有色金屬地質(zhì)勘查工作交流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趙金萍;一曲團結(jié)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贊歌[N];中國黃金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慧穎;云南會澤駕車磷礦細粒尾礦壩工程地質(zhì)特性及穩(wěn)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
2 鄭欣;尾礦庫潰壩風險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3 李剛;采煤擾動下尾礦壩穩(wěn)定性分析及動力響應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7年
4 眭素剛;考慮滲流、地震作用的典型尾礦壩穩(wěn)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5 譚欽文;中線法高堆尾礦壩優(yōu)化理論及其關鍵力學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6 曾向農(nóng);礦山碾壓尾礦壩穩(wěn)定性分析及預警預報理論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7 魏勇;尾礦壩漫頂潰壩砂流演進數(shù)值模擬與風險評價[D];東北大學;2011年
8 王肖霞;尾礦壩安全監(jiān)測不確定性信息的處理及風險評估技術研究[D];中北大學;2014年
9 蔣衛(wèi)東;尾礦壩非線性系統(tǒng)混沌與安全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10 陳積普;基于數(shù)值模擬和模型試驗的尾礦庫地震動力響應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松;復雜地形條件下尾礦壩的穩(wěn)定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2 謝羽佳;尾礦壩滲透破壞特性試驗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3 黃湘俊;尾礦庫壩體變形穩(wěn)定性監(jiān)測技術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15年
4 李嫣綺;某尾礦壩靜動力穩(wěn)定性數(shù)值模擬分析[D];南華大學;2015年
5 冀曉雨;基于混疊模態(tài)處理的尾礦壩集值映射風險評估技術研究[D];中北大學;2016年
6 郭雪川;地震作用下某尾礦庫動力反應分析[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6年
7 安慶偉;承德金聚尾礦庫取砂工藝及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6年
8 李寶川;應用現(xiàn)場γ能譜評價包頭稀土礦放射性污染[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9 李夢;尾礦壩潰壩砂流演進運動及其規(guī)律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6年
10 周薛淼;基于流固耦合—強度折減法三元洞尾礦壩穩(wěn)定性分析[D];南華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5799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57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