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井源距VSP資料的井地聯(lián)合溶洞定位方法研究及應用
本文關鍵詞: 碳酸鹽巖儲層 VSP 井地聯(lián)合 速度場 溶洞定位 直接鉆遇率 出處:《地球物理學進展》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確定碳酸鹽巖地區(qū)目標井鉆頭前方縫洞體的空間位置,提出一種基于零井源距VSP資料的井地聯(lián)合溶洞定位方法,提高縫洞型碳酸鹽巖儲層直接鉆遇率.該方法主要利用鉆井過程中獲得的準確VSP速度修正地震三維速度場,對井區(qū)一定范圍內(nèi)的地震三維資料進行重新疊前深度偏移處理.通過零井源距VSP資料標定老三維地震資料(原定井位的三維地震)和新處理的三維地震資料,對比解釋新、老三維地震資料,確定溶洞的空間位置變化.實時提供鉆井靶心坐標,提高中靶精度.目前該方法已經(jīng)在塔里木盆地塔北碳酸鹽巖地區(qū)得到驗證,并在塔中碳酸鹽巖地區(qū)成功應用4口井,4口井在鉆井期間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放空和漏失,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該方法的成功應用為提高縫洞型碳酸鹽巖儲層直接鉆遇率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pace position of the fracture-cavity body in front of the drill bit in carbonate area, a method of joint hole location based on zero-well source distance (VSP) data is proposed. This method mainly uses the accurate VSP velocity obtained during drilling to correct the seismic 3D velocity field. The 3-D seismic data in a certain range of wells are processed by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he old 3-D seismic data are calibrated by zero-well source-distance VSP data (3-D seismic at the original well location). And newly processed 3D seismic data. The new and old 3D seismic data are compared and interprete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change of karst cave. The real-time coordinate of drilling target center is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middle target. At present, this method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carbonate rock area of Tarim Basin in the north of Tarim Basin.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4 wells and 4 wells in the carbonate rock area in the middle of Tarim Basin has occurr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emptying and leakage during drilling.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provides a new way to improve the direct drilling rate of fractured and cavernous carbonate reservoirs.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新興物探開發(fā)處;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
【基金】: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隨鉆地震波測量技術及高溫隨鉆測量裝備研制”(2016ZX0502000)資助
【分類號】:P631.815;P634.5
【正文快照】: 巖厚度分布極不均勻,導致速度很難精確的求取.受此影響,0引言基于常規(guī)方法的疊前偏移資料很難準確還原縫洞的真實位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儲層主要以裂縫、裂縫孔洞、洞穴置,以此為基礎確定的井位大多出現(xiàn)了偏差(彭更新等,型儲層為主,儲層縱橫向非均質性很強(朱光有等,2011;龔20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國全,祝文亮,鄧榮敬,賈麗;碳酸鹽巖儲層特征測井評價[J];特種油氣藏;2001年04期
2 曾凡輝;劉林;林立世;王興文;;碳酸鹽巖儲層加砂壓裂改造的難點及對策[J];天然氣工業(yè);2009年12期
3 代雙和;于京波;袁云超;毛鳳軍;陳志剛;;利用頻譜積分屬性評價碳酸鹽巖儲層[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4 趙天華;;淺談錄井現(xiàn)場對碳酸鹽巖儲層的識別[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年12期
5 熊曉軍;賀振華;林凱;黃天俊;;基于等效介質理論的碳酸鹽巖儲層地震數(shù)值模擬[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2年04期
6 李勃田;余家仁;;應用模糊數(shù)學評價碳酸鹽巖儲層初探[J];石油學報;1988年01期
7 梁彩芳;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碳酸鹽巖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新疆地質;2003年03期
8 趙奇祥,趙煒,張建;碳酸鹽巖儲層的特性[J];國外油田工程;2004年06期
9 侯海龍;顧漢明;朱定;汪桂敏;;分頻技術在塔河碳酸鹽巖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7年03期
10 徐劍良;程緒彬;潘校華;費懷義;;碳酸鹽巖儲層縫洞的預測方法與應用[J];天然氣工業(yè);2007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友釗;魏喜;;遼河油田碳酸鹽巖儲層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從世界碳酸鹽巖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儲層[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呂修祥;張一偉;楊寧;李建交;;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儲層改造地質作用與勘探選區(qū)設想[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保麗;印興耀;張廣智;;綜合參數(shù)提取對碳酸鹽巖儲層的識別[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熊高君;楊舉勇;肖又軍;彭更新;高宏亮;賀振華;王緒本;黃德濟;;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鹽巖儲層參數(shù)求解[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陳代釗;;埋藏-熱液(巖溶)成巖作用與碳酸鹽巖儲層表征——典型實例介紹及對塔中碳酸鹽巖儲層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靳文芳;;用測井資料定量表征碳酸鹽巖儲層[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黃花香;高如曾;;測井——地震結合的碳酸鹽巖儲層橫向預測方法研究[A];1997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9 張廣智;印興耀;蒲勇;鄭靜靜;潘永;張達;;碳酸鹽巖儲層巖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徐光成;劉杏芳;張小剛;;非均質碳酸鹽巖儲層含氣性檢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專題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通訊員 潘立銀;杭州地研院借外腦攻克地質難題[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江其勤;川東北碳酸鹽巖儲層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N];中國石化報;2008年
3 張衛(wèi)峰 楊衛(wèi)東;碳酸鹽巖儲層評價技術漸入佳境[N];中國石化報;2012年
4 江其勤 馬紅強;塔中奧陶系碳酸鹽巖儲層研究獲新進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鵬;伊朗M油田復雜碳酸鹽巖儲層評價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2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鹽巖儲層地震綜合預測與評價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3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區(qū)下古生界不同類型碳酸鹽巖儲層形成及成因聯(lián)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4 譚秀成;多旋回復雜碳酸鹽巖儲層地質模型[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5 劉文革;海相碳酸鹽巖儲層地震響應特征數(shù)值模擬[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6 石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鹽巖儲層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伏美燕;混積背景下碳酸鹽巖儲層形成機理[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8 楊枝;塔中地區(qū)裂縫性碳酸鹽巖儲層保護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9 成永生;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周邊地區(qū)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儲層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馬文辛;伊拉克MA油田白堊系森諾曼—土侖階碳酸鹽巖儲層特征及形成機理[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建明;陜北志丹南部馬五段上部碳酸鹽巖儲層特征與測井解釋[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王倫;裂縫性碳酸鹽巖儲層飽和度評價方法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3 蔣帥;典型低滲碳酸鹽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與儲層分類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5年
4 雷磊;全國碳酸鹽巖儲層CO_2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5 祁昭林;塔中地區(qū)碳酸鹽巖儲層裂縫描述與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6 耿福蘭;南堡2號潛山碳酸鹽巖儲層裂縫綜合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7 劉云竹;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及其在碳酸鹽巖儲層預測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8 邵江;Missan油田地層特征與儲層綜合評價[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9 鄒明s,
本文編號:1487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48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