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及揭煤工藝優(yōu)化設計與實踐
本文關鍵詞: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及揭煤工藝優(yōu)化設計與實踐
【摘要】:渝黔鐵路天坪隧道坐落于貴州省桐梓縣境內,隧道最多穿越22層煤,大多屬于薄煤層或煤線,其中3層煤對隧道施工建設有較大威脅,煤層主要屬于龍?zhí)督M煤系地層,煤層瓦斯壓力較高,同時地層中含有大量裂隙水,地質情況復雜,對其進行常規(guī)的瓦斯抽放措施不僅影響施工工期,并且不易達到安全揭煤要求。因此,進行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技術及揭煤工藝優(yōu)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和安全意義。本文通過制定天坪隧道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施工技術方案,分別對天坪隧道橫洞工區(qū)揭煤區(qū)域C6、C5、C3煤層進行了煤層和瓦斯等相關參數的測定,分別確定了煤層的破碎程度,堅固性系數,瓦斯吸附常數,煤層瓦斯壓力,瓦斯含量等相關參數,并最終判定天坪隧道橫洞工區(qū)揭煤區(qū)域為突出危險區(qū)。對天坪隧道瓦斯抽放進行數值模擬,確定了適用于天坪隧道揭煤區(qū)域的瓦斯抽放半徑為2m,鉆孔間距4m。通過FLUENT軟件分析了鉆孔瓦斯抽放負壓對瓦斯抽放量和抽放速率的影響,得出天瓦斯抽放負壓越大,瓦斯抽放量也越大抽放速率越高,但負壓大小對瓦斯抽放半徑影響不明顯。通過對瓦斯抽放鉆孔封孔結構的優(yōu)化和設計,提高了隧道瓦斯抽放鉆孔上向孔和近水平孔的封孔質量和封孔效率;采用打密集鉆孔、三層煤聯合進行瓦斯抽放、從隧道平導向正洞打抽放鉆孔抽放正洞瓦斯等方法,依次解決目前常用的隧道瓦斯抽放技術存在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了瓦斯抽放效率,降低了隧道建設成本。結合天坪隧道實際施工建設情況,借鑒技術方法更加成熟的煤礦井下揭煤工藝,并對其進行了優(yōu)化,從保證隧道揭煤安全性出發(fā),提出了天坪隧道橫洞工區(qū)平導優(yōu)先超前揭煤的工藝思路,并對平導和正洞揭煤整體性綜合考慮,設計了天坪隧道揭煤工藝優(yōu)化方案,從而提高了瓦斯抽放效率,使天坪隧道瓦斯抽放及揭煤總體工程比預計工期提前50天完成,實現了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及安全揭煤的目的,為其他類似工程項目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天坪隧道 瓦斯 防突 揭煤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科技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D712.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緒論10-16
- 1.1 問題提出和研究意義10-11
- 1.2 瓦斯抽放技術及揭煤工藝研究現狀11-14
- 1.2.1 封孔技術在瓦斯抽放鉆孔方面的研究與應用現狀11-12
- 1.2.2 隧道瓦斯抽放工藝研究現狀12-13
- 1.2.3 隧道揭煤工藝研究現狀13-14
- 1.3 研究內容和目標14-16
- 1.3.1 研究內容14
- 1.3.2 研究目標與技術路線14-16
- 2 煤層瓦斯突出危險性預測16-29
- 2.1 天坪隧道工程概況16-20
- 2.1.1 橫洞工區(qū)揭煤段概況16-18
- 2.1.2 天坪隧道工程地質、水文情況18
- 2.1.3 瓦斯賦存情況18-20
- 2.2 天坪隧道揭煤區(qū)域突出危險性預測20-28
- 2.2.1 瓦斯區(qū)域前探鉆孔布置方案設計21-23
- 2.2.2 煤的堅固性系數測定23-25
- 2.2.3 鉆孔瓦斯流量衰減系數25-26
- 2.2.4 放散初速度 ΔP測定26
- 2.2.5 天坪隧道橫洞工區(qū)突出危險性評估預測26-28
- 2.3 本章小結28-29
- 3 瓦斯快速抽放技術研究29-45
- 3.1 天坪隧道瓦斯抽放數值模擬29-34
- 3.1.1 瓦斯抽放數值模擬FLUENT6.3 軟件簡介30
- 3.1.2 天坪隧道瓦斯抽放數值模擬30-34
- 3.2 瓦斯抽放鉆孔封孔結構設計34-37
- 3.3 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方案優(yōu)化與設計37-44
- 3.3.1 瓦斯抽放工藝優(yōu)化37-39
- 3.3.2 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方案設計39-44
- 3.4 本章小結44-45
- 4 揭煤工藝優(yōu)化研究與設計45-52
- 4.1 隧道揭煤工藝優(yōu)化45-46
- 4.1.1 傳統揭煤工藝存在的問題45-46
- 4.1.2 隧道揭煤工藝優(yōu)化46
- 4.2 天坪隧道揭煤工藝方案設計46-51
- 4.2.1 天坪隧道揭煤區(qū)域綜合防突措施47-48
- 4.2.2 局部防突措施48-51
- 4.3 本章小結51-52
- 5 瓦斯快速抽放及揭煤工藝優(yōu)化實踐效果52-62
- 5.1 天坪隧道瓦斯抽放效果52-59
- 5.1.1 平導瓦斯抽放效果52-57
- 5.1.2 正洞瓦斯抽放效果57-59
- 5.2 天坪隧道揭煤效果59-61
- 5.3 本章小結61-62
- 6 結論與展望62-64
- 6.1 結論62
- 6.2 展望62-64
- 參考文獻64-66
- 致謝66-67
- 作者在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關占明;蔡成功;;輔助巷在揭煤施工中的應用[J];煤礦安全;2010年01期
2 李志強;;小循環(huán)揭煤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J];煤礦安全;2010年05期
3 景耀光;揭煤地點煤層突出危險性的預測[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0年02期
4 劉富生,甘岳萍;小斗揭煤垮斗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煤礦安全;2001年09期
5 景耀光;論揭煤點突出危險性預測新方法的可靠性[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2年S1期
6 裴印昌;;楔形揭煤法在大興煤礦的應用[J];煤炭技術;2006年12期
7 郭忠凱;;井巷掘進快速揭煤技術之五步揭煤法[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8年04期
8 雷成祥;;深立井揭煤消突方法與安全爆破技術[J];煤炭科學技術;2009年07期
9 李永強;涂經輝;;導硐揭煤技術初探及實踐[J];煤炭工程;2011年10期
10 崔永杰;劉軍;李宏;;成莊礦4號回風立井揭煤技術的應用研究[J];中國煤炭;2012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保法;周勇;;低透氣松軟突出煤層快速揭煤技術[A];創(chuàng)新發(fā)展——河南省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9年
2 何吉春;;深井高突煤層快速揭煤技術及實踐[A];煤炭科學與技術研究論文集[C];2010年
3 武光輝;石軍宏;;高瓦斯全深凍結立井快速揭煤技術[A];全國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及瓦斯治理技術理論與實踐[C];2011年
4 王之貴;;煤體固化技術在突出礦井“三軟”煤層揭煤工作面應用的技術研究[A];第五屆全國煤炭工業(yè)生產一線青年技術創(chuàng)新文集[C];2010年
5 唐紹峰;;優(yōu)化施工組織設計,減少揭煤次數,縮短建井工期[A];礦山建設工程新進展——2006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文集(上冊)[C];2006年
6 馬春明;邵長增;付國慶;;千米深立井特厚突出煤層揭煤工藝研究和施工實踐[A];全國煤礦千米深井開采技術[C];2013年
7 武光輝;石軍宏;何濤;;高瓦斯礦井立井井筒快速揭煤實踐研究[A];安全高效礦井安全保障技術——陜西省煤炭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C];2011年
8 武光輝;石軍宏;何濤;;高瓦斯全深凍結立井快速揭煤技術研究[A];煤礦瓦斯地質與抽采利用研究——陜西省煤炭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C];2012年
9 王祥;;劉莊煤礦快速揭煤技術研究與實踐[A];煤炭開采新理論與新技術——中國煤炭學會開采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周圖文;周地全;;五溝煤礦西翼采區(qū)復雜地質條件下揭煤技術[A];瓦斯地質基礎與應用研究[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楊軍;蘆嶺礦保證揭煤安全[N];安徽經濟報;2008年
2 熊常春;松藻煤電:漸進式揭煤技術獲得成功[N];經理日報;2008年
3 劉長兵;磨心坡煤礦膠帶斜井成功揭煤[N];經理日報;2008年
4 重慶能源巨能集團川九建設公司 楊鋼 海云 興元;導硐揭煤技術在超厚煤層中的應用[N];中華建筑報;2011年
5 銀長民;天府礦業(yè)鹽井一礦快速安全揭煤技術研究獲獎[N];經理日報;2008年
6 楊海云 譚興元;馴服地層深處的“老虎”[N];中華建筑報;2010年
7 記者 丁繼民;安徽給大小煤礦開處方[N];中國安全生產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宏偉;華安公司千米深井井筒揭煤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2 寧保平;強度折減法在立井揭煤突出危險性分析中的應用[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3 馬懷田;井筒揭煤深孔預裂爆破增透及注漿圍堰防突技術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4 郭晨;天坪隧道瓦斯快速抽放及揭煤工藝優(yōu)化設計與實踐[D];重慶科技學院;2016年
5 楊曉峰;漸進式揭煤技術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6 王利強;突出煤層水力徑向壓裂石門快速揭煤技術研究及應用[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蔡翼駿;強突松軟近距離煤層群井筒揭煤技術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2年
8 華敬濤;預留變形量水力壓裂石門快速揭煤技術[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9 李重情;高瓦斯突出煤層快速揭煤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06年
10 陳凌云;公路穿煤隧道揭煤施工過程中巖柱穩(wěn)定性分析[D];重慶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315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03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