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性與評估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9-07 23:41
本文關鍵詞: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性與評估分析
【摘要】:我國是工程機械的生產大國,傳統(tǒng)的工程機械生產方式不僅消耗大量資源,而且嚴重污染環(huán)境,所以再制造工程顯得愈加重要。本文在結合國內外關于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性與評估分析領域的研究文獻基礎上,對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再制造特征和性能進行了歸納和總結,采用層次分析法,并通過專家訪談和專家打分等方式對指標進行分析。主要研究內容與成果如下: 第一,分析與歸納了工程機械產品與零部件的特征和類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與已有的研究成果,從產品的作業(yè)特點、制造特點和銷售特點等方面進一步的探討,對關鍵零部件的確定與劃分進行了分析。 第二,建立了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再制造的評估指標體系。根據(jù)再制造特點,從技術、經濟、環(huán)境等方面,研究了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特征與因素。 第三,根據(jù)評估指標體系,利用模糊分析層次分析法,建立了評估模型。利用專家打分與權重的確定,將模糊的定性分析轉化為定量的分析與計算,為企業(yè)決定是否對關鍵零部件進行再制造提供參考依據(jù)和科學標準。 第四,利用Visual Basic、Matlab等軟件編制了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性評估的評估系統(tǒng),通過給出一個工程應用實例,實現(xiàn)了對其技術性、經濟性、環(huán)境性以及綜合的評估。 本文研究與分析的再制造性評估對工程機械再制造企業(yè)開展關鍵零部件再制造評估,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價值,能夠實現(xiàn)對零部件是否進行再制造的快速評估。
【關鍵詞】:工程機械 關鍵零部件 再制造 評估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H1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符號說明10-13
- 第一章 緒論13-20
- 1.1 課題背景與來源13-14
- 1.1.1 課題背景13-14
- 1.1.2 課題來源14
- 1.2 研究意義及目的14-15
- 1.3 國內外研究與發(fā)展概況15-18
- 1.3.1 國外研究與發(fā)展概況15-17
- 1.3.2 國內研究與發(fā)展概況17-18
- 1.4 論文主要研究內容18-20
- 第二章 工程機械產品再制造的實施現(xiàn)狀與特點20-32
- 2.1 工程機械定義和分類20-22
- 2.2 工程機械產品的特征22-27
- 2.2.1 作業(yè)特點和性能要求23-24
- 2.2.2 制造特性與銷售特征24-27
- 2.3 關鍵零部件及其確定27-32
- 2.3.1 關鍵零部件的一般概念27
- 2.3.2 關鍵零部件確定依據(jù)27-29
- 2.3.3 關鍵零部件劃分實例29-32
- 第三章 工程機械零部件再制造性評估指標體系32-51
- 3.1 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再制造性32-33
- 3.2 工程機械零部件再制造流程33-44
- 3.3 工程機械零部件再制造的評估指標體系44-51
- 3.3.1 技術性44-46
- 3.3.2 經濟性46-50
- 3.3.3 環(huán)境性50-51
- 第四章 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性評估模型的建立51-62
- 4.1 評估方法簡介51-52
- 4.2 層次分析法(AHP)52-53
- 4.3 AHP評估模型的建立53-54
- 4.3.1 構造評估系統(tǒng)層次結構模型的原則53-54
- 4.3.2 層次結構模型54
- 4.4 評估指標權重的確定54-58
- 4.4.1 產品的重要等級及優(yōu)先級別54-55
- 4.4.2 構造判斷矩陣55-56
- 4.4.3 判斷矩陣的計算56-57
- 4.4.4 一致性檢驗57
- 4.4.5 層次總排序與一致性檢驗57-58
- 4.4.6 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58
- 4.5 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再制造性與綜合評估58-62
- 第五章 評估程序及工程應用案例分析62-70
- 5.1 評估系統(tǒng)程序62-65
- 5.1.1 系統(tǒng)登錄62-63
- 5.1.2 數(shù)據(jù)錄入模塊63-64
- 5.1.3 評估模塊64-65
- 5.1.4 數(shù)據(jù)庫維護及幫助65
- 5.2 工程應用案例65-70
- 5.2.1 零件信息與判斷矩陣輸入65-66
- 5.2.2 一致性檢驗與總排序66-68
- 5.2.3 再制造性評估68-70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70-72
- 6.1 結論70-71
- 6.2 展望71-72
- 參考文獻72-76
- 致謝7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濱士 ,馬世寧 ,朱紹華 ,梁秀兵;表面工程與再制造工程的進展[J];中國表面工程;2001年01期
2 徐濱士,張偉,劉世參,馬世寧,許一;現(xiàn)代裝備智能自修復技術[J];中國表面工程;2004年01期
3 田國富;陳寶慶;張輝;張金興;鄭尚龍;;我國工程機械實施再制造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4 徐濱士;劉世參;史佩京;;再制造工程的發(fā)展及推進產業(yè)化中的前沿問題[J];中國表面工程;2008年01期
5 徐濱士;;中國再制造工程及其進展[J];中國表面工程;2010年02期
6 劉峗;徐濱士;史佩京;劉渤海;;廢舊產品再制造性評估指標[J];中國表面工程;2011年05期
7 毛鵬;黃安永;;物業(yè)管理評標中應用層次分析法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8 尚曉峰,劉偉軍,王天然,王志堅;激光工程化凈成形技術的研究[J];工具技術;2004年01期
9 夏守長,奚立峰;再制造物流網絡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02年05期
10 劉渤海;史佩京;徐濱士;黃鐵;;機電產品的再制造補貼政策[J];中國表面工程;2012年04期
,本文編號:8106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81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