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鏡陣列銑削加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7 00:06
本文關鍵詞:微透鏡陣列銑削加工研究
【摘要】:隨著制造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產(chǎn)品的小型化和高品質(zhì)已經(jīng)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與此對應的精密微細切削加工技術也成為當前機械制造技術領域的熱點。微細銑削加工技術是利用微型銑刀來切削工件,進行零件加工的一種先進制造技術,是傳統(tǒng)技術在微細切削加工領域的延伸。本文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首先,通過查閱大量的國內(nèi)外學術研究成果,對微細切削加工尺寸效應、最小切削厚度和影響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等微細切削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其次,在現(xiàn)有的試驗條件下,使用德馬吉加工中心機床對6061鋁合金材料進行微細銑削加工單因素試驗,根據(jù)試驗結果分析,找出影響微透鏡陣列球形腔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與影響規(guī)律,并得出了在現(xiàn)有的試驗條件下,采用微細銑削加工技術加工微透鏡陣列的最佳切削用量。再次,嚴格按照正交試驗設計方案,進行微透鏡陣列銑削加工正交試驗,通過極差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個試驗因素對試驗指標影響的主次順序、各個試驗因素的最優(yōu)水平和最優(yōu)加工參數(shù)組合,并且評判各個試驗因素對試驗指標影響的顯著性。最后,根據(jù)正交試驗數(shù)據(jù),基于多元回歸分析法提出并建立表面粗糙度數(shù)學預測模型進行預測。本文通過試驗研究了微透鏡陣列的微細銑削加工工藝,分析了加工微透鏡陣列時表面粗糙度的影響因素,得出了加工過程中表面粗糙度隨銑削參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并建立了表面粗糙度預測模型,提出微細銑削加工參數(shù)的優(yōu)化方案。這些結論為完善微透鏡陣列模具微細銑削加工工藝積累了經(jīng)驗。
【關鍵詞】:微細銑削 正交試驗 表面粗糙度 預測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G5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21
- 1.1 課題來源10
- 1.2 研究背景10-17
- 1.2.1 微結構介紹10-12
- 1.2.2 微結構功能表面的應用12-13
- 1.2.3 微結構功能表面的制作13-17
- 1.3 微細銑削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17-19
- 1.4 微細銑削技術的發(fā)展趨勢19
- 1.5 主要研究內(nèi)容19-21
- 第2章 微細切削加工基本理論21-32
- 2.1 尺寸效應21-23
- 2.2 最小切削厚度23-27
- 2.2.1 切屑形成機理23-25
- 2.2.2 彈性恢復以及后刀面與工件摩擦的影響25-26
- 2.2.3 最小切削厚度的確定26-27
- 2.3 微細切削的表面粗糙度27-31
- 2.3.1 表面粗糙度概述27-28
- 2.3.2 影響工件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28-31
- 2.4 本章小結31-32
- 第3章 微透鏡陣列銑削加工單因素試驗研究32-42
- 3.1 試驗設備及條件32-35
- 3.1.1 機床32-33
- 3.1.2 刀具材料33-34
- 3.1.3 被加工材料34
- 3.1.4 檢測設備34-35
- 3.2 試驗過程分析35-37
- 3.3 單因素試驗37-41
- 3.3.1 主軸轉(zhuǎn)速對微透鏡陣列球形腔表面粗糙度的影響38-39
- 3.3.2 銑削深度對微透鏡陣列球形腔表面粗糙度的影響39-40
- 3.3.3 進給量對微透鏡陣列球形腔表面粗糙度的影響40-41
- 3.4 本章小結41-42
- 第4章 微透鏡陣列銑削加工正交試驗研究42-57
- 4.1 正交試驗基本概念42-43
- 4.2 正交試驗方案設計43-45
- 4.3 試驗過程45-46
- 4.4 正交試驗極差分析46-49
- 4.5 正交試驗方差分析49-52
- 4.5.1 離差平方和的計算49-51
- 4.5.2 自由度的計算51
- 4.5.3 均方差的計算51
- 4.5.4 F值計算和顯著性檢驗51-52
- 4.6 多元回歸分析數(shù)學模型52-56
- 4.6.1 多元回歸分析定義53
- 4.6.2 多元回歸分析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53-55
- 4.6.3 參數(shù)的最小二乘估計55-56
- 4.7 本章小結56-57
- 結論57-58
- 參考文獻58-62
- 致謝6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剛;張甲英;孫椰望;楊軍偉;;Fe基熱噴涂涂層切削加工表面質(zhì)量研究[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4年10期
2 謝英星;;高速銑削模具鋼3Cr2NiMo表面粗糙度試驗研究[J];機床與液壓;2014年15期
3 陳明君;陳妮;何寧;倪海波;劉戰(zhàn)強;李亮;;微銑削加工機理研究新進展[J];機械工程學報;2014年05期
4 李榮彬;孔令豹;張志輝;杜雪;陳新;劉強;;微結構自由曲面的超精密單點金剛石切削技術概述[J];機械工程學報;2013年19期
5 孔憲玉;;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與發(fā)展——現(xiàn)代超精密加工機床的發(fā)展研究及戰(zhàn)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6 劉建林;張斌珍;崔敏;張劍;季長紅;;基于SU-8的微透鏡陣列的設計和制作[J];微納電子技術;2012年03期
7 高成秀;賈振元;盧曉紅;;微銑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12年01期
8 王云鴿;彭志君;;精密與超精密加工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年23期
9 程引正;;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研究與對策[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1年03期
10 石文天;劉玉德;李慎龍;;微小型零件的微細切削加工工藝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11年05期
,本文編號:5511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shugongy/5511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