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鑄造論文 >

硬態(tài)車削淬硬鋼切屑形成機理及表面完整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03 17:23

  本文關鍵詞:硬態(tài)車削淬硬鋼切屑形成機理及表面完整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硬態(tài)車削 淬硬鋼 切屑形成 有限元模擬 表面完整性


【摘要】:硬態(tài)車削也稱“以車代磨”,是指把淬硬鋼的車削作為最終精加工工序的工藝方法。一般情況下,淬硬鋼工件的粗加工是在淬火前進行的,淬火后進行磨削精加工。但磨削加工成本高、效率低。隨著高硬刀具材料和相關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采用PCBN刀具、陶瓷刀具或新型硬質合金刀具在車床或車削加工中心對淬硬鋼進行車削,其加工質量也可以達到精磨的水平。本文針對硬態(tài)車削典型淬硬模具鋼H13和Cr12MoV材料,采用仿真-理論和實驗相結合方法,借助有限元軟件Advantedge FEM和微觀形貌檢測手段,系統(tǒng)研究了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成機理及其加工表面完整性,為優(yōu)化切削參數(shù)、提高刀具壽命和模具鋼表面質量提供了理論支撐。本文選用的陶瓷刀具(Si_3N_4)進行硬態(tài)車削過程仿真,分析不同切削參數(shù)對切屑形態(tài),切削力和切削溫度的影響規(guī)律,基于對車削過程中的應變、應變率、最大剪應力以及切削力的分析,深入研究了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成機理,明確了形成鋸齒狀切屑的切削參數(shù)與條件;借助切屑最大厚度及其鋸齒形切屑連續(xù)部分的高度參數(shù),對切屑鋸齒化程度進行了定量表征,闡明了鋸齒狀切屑的形成機理,研究了各切削參數(shù)(切削速度v,進給量f,背吃刀量ap)對切屑鋸齒化程度的影響規(guī)律;通過有限元仿真分析了硬態(tài)車削切屑的形成過程,通過分析切削過程中的應變率云圖,對切屑過程中切屑的變形過程進行了研究。本文中通過硬態(tài)車削實驗,驗證了有限元仿真的可靠性,采用超景深顯微鏡觀察了硬態(tài)車削中切屑的微觀形貌,對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成的微觀機理進行了分析;鋸齒狀切屑的產生是由于材料發(fā)生了塑性失穩(wěn)。對已加工表面進行表面完整性的研究,對硬態(tài)車削表面殘余應力進行了仿真研究,比較了車削H13鋼和Cr12MoV鋼表面殘余應力的分布及應力大小,得到了不同切削速度、進給量和背吃刀量對殘余應力的影響規(guī)律:其中進給量對切屑形態(tài)影響最大,切削速度次之。對殘余應力影響最大的是材料自身的性能,切削參數(shù)中進給量對殘余應力的影響最大,測量了表面粗糙度值和表面硬度,觀察了表面微觀形貌,研究分析了切削速度,進給量,背吃刀量對表面完整性的影響規(guī)律。
【關鍵詞】:硬態(tài)車削 淬硬鋼 切屑形成 有限元模擬 表面完整性
【學位授予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G51
【目錄】: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緒論11-21
  •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11-12
  • 1.2 切屑形成機理12-14
  • 1.2.1 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態(tài)研究現(xiàn)狀12-13
  • 1.2.2 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成機理研究現(xiàn)狀13-14
  • 1.3 硬態(tài)車削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的研究現(xiàn)狀14-17
  • 1.3.1 表面粗糙度14-15
  • 1.3.2 殘余應力15-16
  • 1.3.3 白層與表面硬度16-17
  • 1.4 有限元法在硬態(tài)車削中的應用17-18
  • 1.5 課題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內容18-21
  • 1.5.1 存在的問題及課題的提出18
  • 1.5.2 課題的研究內容18-21
  • 第二章 車削切屑形成過程模擬及機理分析21-39
  • 2.1 硬態(tài)車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1-24
  • 2.1.1 有限元模擬的關鍵技術21-23
  • 2.1.2 幾何模型的建立23-24
  • 2.2 模具鋼車削切屑形成特征及模擬24-26
  • 2.2.1 研究材料的性能特征24-25
  • 2.2.2 切屑形態(tài)分類25
  • 2.2.3 硬態(tài)車削切屑的形成過程模擬25-26
  • 2.3 車削參數(shù)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分析26-30
  • 2.3.1 切削速度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26-28
  • 2.3.2 進給量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28-29
  • 2.3.3 背吃刀量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29-30
  • 2.4 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成機理分析30-36
  • 2.4.1 切屑形態(tài)的幾何表征31-32
  • 2.4.2 鋸齒化程度的定量模型32-34
  • 2.4.3 鋸齒狀切屑的切削力分析34-35
  • 2.4.4 鋸齒狀切屑的應力應變分析35-36
  • 2.5 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方案確定36-37
  • 2.6 本章小結37-39
  • 第三章 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成機理的實驗研究39-51
  • 3.1 車削實驗方案39-41
  • 3.1.1 實驗工件的設計39
  • 3.1.2 半精加工與精加工參數(shù)的確定39-40
  • 3.1.3 實驗刀具的選擇40-41
  • 3.2 切屑形態(tài)實驗分析41-42
  • 3.2.1 切屑試樣的制備41
  • 3.2.2 切屑形態(tài)微觀微觀實驗檢測41-42
  • 3.3 車削用量對切屑形態(tài)特征的影響研究42-49
  • 3.3.1 切削速度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規(guī)律42-46
  • 3.3.2 進給量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規(guī)律46-47
  • 3.3.3 背吃刀量對切屑形態(tài)的影響規(guī)律47-49
  • 3.4 實驗與數(shù)值模擬的對比分析49-50
  • 3.4.1 鋸齒化程度的對比驗證49
  • 3.4.2 切屑上卷半徑的對比驗證49-50
  • 3.5 本章小結50-51
  • 第四章 硬態(tài)車削表面完整性的實驗研究51-67
  • 4.1 表面三維組織形貌檢測51-55
  • 4.1.1 表面粗糙度的研究51-53
  • 4.1.2 已加工表面微觀形貌53-55
  • 4.2 加工表層殘余應力模擬與分析55-59
  • 4.2.1 加工表層殘余應力的產生機理55-56
  • 4.2.2 影響加工表層殘余應力的主要影響因素56-59
  • 4.3 已加工表面加工硬化研究59-64
  • 4.3.1 微觀檢測試樣的制備59-60
  • 4.3.2 切削速度對表面硬度的影響60-62
  • 4.3.3 進給量對表面硬度的影響62
  • 4.3.4 背吃刀量對表面硬度的影響62-64
  • 4.4 硬態(tài)車削切屑形態(tài)表征量與表面完整性的關系64-65
  • 4.4.1 切屑宏觀形態(tài)與表面完整性的關系64-65
  • 4.4.2 切屑微觀形態(tài)與表面完整性的關系65
  • 4.5 本章小結65-67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67-69
  • 5.1 結論67-68
  • 5.2 創(chuàng)新點68
  • 5.3 展望68-69
  • 參考文獻69-75
  • 致謝75-77
  • 附錄7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春江,苑偉政;鈦合金切屑形成過程的動態(tài)研究[J];航空學報;1987年03期

2 曲貴民,徐亦紅,,李振加;短螺卷切屑折斷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電工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3 鄭敏利,李振加,韋銀利,融亦鳴;形成切屑上向彎曲非折斷插入區(qū)的理論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01年08期

4 李振加,鄭敏利,韋銀利,劉二亮,融亦鳴;切屑空間運動軌跡及其約束方程的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01年12期

5 李啟東,郭全英,張宏;微觀動態(tài)切屑形成原理與分析[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6 張中民,李振加,鄭敏利,嚴復鋼,鄭偉,姜彬,劉二亮,融亦鳴;切屑折斷界限的理論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02年08期

7 成群林;柯映林;董輝躍;楊勇;;高速硬加工中切屑成形的有限元模擬[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年03期

8 管小燕;任家隆;李偉;杭華;陳文燕;;基于數(shù)值模擬的鈦合金鋸齒狀切屑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9 李淼林;;車削加工過程切屑形態(tài)分析及仿真[J];機電工程技術;2010年07期

10 張瀚潮;;第四講 切屑是怎樣被切下來的?[J];機械工人技術資料;197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傅惠南;王成勇;;微薄切屑的形成和特點[A];面向21世紀的生產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紀的生產工程”學術會議暨企業(yè)生產工程與產品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劉牧宇;洪學勤;周光莉;梁季夫;;切屑變形的掃描電鏡研究[A];第三次中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二)[C];198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慶振華;高強度鋼42CrMo硬態(tài)切削切屑形成機理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年

2 魯世紅;高速切削鋸齒形切屑的實驗研究與本構建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3 楊奇彪;高速切削鋸齒形切屑的形成機理及表征[D];山東大學;2012年

4 吳春凌;大應變切削制備納米晶/超細晶材料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蘇國勝;高速切削鋸齒形切屑形成過程與形成機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郭建英;基于不同刀—屑摩擦模型的金屬切削過程動力學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7 姜峰;不同冷卻潤滑條件Ti6Al4V高速加工機理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朱江新;切削—擠壓成形過程分析與建模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9 李林文;面向硬切削的切削區(qū)域溫度場解析建模及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10 張克國;高速切削變形過程的類流體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琳;高速切削切屑破壞特性及本構關系的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5年

2 謝浚堯;基于切屑形態(tài)分析的鈦合金螺旋銑孔熱力耦合模型[D];浙江大學;2016年

3 張平;大芯厚鉆頭內刃參數(shù)的實驗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高亞運;金屬切削過程中鋸齒形切屑形成機理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6年

5 胡少華;AZ31鎂合金高速切削行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年

6 齊民;鎳基高溫合金GH3039高速銑削實驗與切屑變形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4年

7 杜倩倩;硬態(tài)車削淬硬鋼切屑形成機理及表面完整性研究[D];濟南大學;2016年

8 李娜;虛擬車削系統(tǒng)及切屑預測可視化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9 田雪竹;切屑折斷過程及其仿真的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6年

10 謝久明;金屬精密切削切屑上卷半徑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6575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96575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814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