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490BW激光-MAG電弧復合焊接頭疲勞斷口定量評價
本文關鍵詞:SMA490BW激光-MAG電弧復合焊接頭疲勞斷口定量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激光-MAG復合焊 疲勞斷口 分維 定量表征 GUI設計
【摘要】: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是一種新興的焊接方法,可實現(xiàn)高效、優(yōu)質焊接。轉向架是高速列車的重要構件,其接頭性能優(yōu)劣對列車安全運營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動載性能。SMA490BW是一種常見的轉向架材料,目前多使用半自動MAG或自動MAG焊進行施焊,效率不高,激光-MAG復合焊接是可能的替代技術之一。而國內外研究文獻中對SMA490BW激光-MAG復合焊接頭動載性能研究還比較少。因此,對復合焊接頭的疲勞性能進行研究有一定意義。本論文針對SMA490BW的激光-MAG復合焊接頭的疲勞壽命規(guī)律及斷口形貌定量特征進行研究,獲得部分基礎數(shù)據(jù),同時為更好理解疲勞擴展機制奠定基礎。本論文采用優(yōu)化的SMA490BW復合焊接工藝獲得復合焊接頭,對接頭的基本力學性能、組織、硬度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在應力比R等于0時,獲得接頭的疲勞壽命應力曲線,對曲線中的規(guī)律進行了探討,并詳細研究了疲勞斷口的形貌特征。利用分形維數(shù)方法定量刻畫斷口形貌,深入分析了斷口疲勞源近鄰區(qū)和裂紋擴展區(qū)斷口分維的分布規(guī)律,及裂紋擴展過程與分維變化規(guī)律的聯(lián)系。最后采用Matlab設計了一個分維計算GUI界面;玖W性能結果均符合標準要求。對疲勞壽命進行分析得到應力比R=0時的接頭疲勞極限為385MPa,試樣內部或邊界缺陷是裂紋萌生的主要原因。裂紋擴展過程中,斷口中的準解理特征會逐漸消失,擴展區(qū)邊界呈類圓形或類橢圓上的部分弧段。斷口分維表征結果表明:裂紋擴展區(qū)分維大小和離差系數(shù)均比較小,形貌較均勻,疲勞源近鄰區(qū)不規(guī)則性大,微觀結構的均勻性較低?紤]應力集中影響的疲勞源近鄰區(qū)分維隨應力水平增加呈增大趨勢;裂紋擴展區(qū)內分維隨應力水平增加呈減少趨勢。距源區(qū)500μm~2000μm范圍內,在裂紋擴展過程中,斷口微觀形貌變化包括準解理特征的消失,二次裂紋萌生,撕裂嶺增多到隨后逐步減少,分維大小呈現(xiàn)典型的正‘V’和倒‘V’聯(lián)合規(guī)律,與形貌特征變化一致。推斷得到斷口準解理特征消失時,空間維約為2.50,信息維大小約為1.741。通過GUI實現(xiàn)圖形對象分維計算,可視化圖形存儲等功能。
【關鍵詞】:激光-MAG復合焊 疲勞斷口 分維 定量表征 GUI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G407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緒論12-20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12
- 1.2 激光-電弧復合焊研究現(xiàn)狀12-15
- 1.2.1 激光-電弧復合焊接原理及特點13-14
- 1.2.2 激光-電弧復合焊研究現(xiàn)狀14-15
- 1.3 疲勞性能研究現(xiàn)狀15-18
- 1.3.1 傳統(tǒng)疲勞的研究方法15-16
- 1.3.2 分形維數(shù)概述16
- 1.3.3 分形維數(shù)計算方法16-17
- 1.3.4 材料疲勞分維方法研究現(xiàn)狀17-18
- 1.4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和創(chuàng)新性18-20
- 1.4.1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18
- 1.4.2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18-19
- 1.4.3 論文創(chuàng)新性19-20
- 第2章 試驗材料及方法20-26
- 2.1 試驗材料20
- 2.2 試驗設備與測試方法20-26
- 2.2.1 焊接工藝試驗21-22
- 2.2.2 無損探傷試驗及組織觀察22-23
- 2.2.3 基本力學性能試驗23-24
- 2.2.4 疲勞試驗及斷口觀察24-26
- 第3章 SMA490BW激光-MAG復合焊接頭力學性能26-44
- 3.1 SMA490BW復合焊接頭宏觀形貌及探傷結果26-27
- 3.2 接頭組織及硬度規(guī)律27-30
- 3.2.1 金相組織分析27-29
- 3.2.2 硬度規(guī)律分析29-30
- 3.3 基本力學性能30-32
- 3.3.1 拉伸性能30
- 3.3.2 彎曲性能30-31
- 3.3.3 沖擊性能31-32
- 3.4 疲勞性能32-41
- 3.4.1 接頭疲勞壽命分析32-34
- 3.4.2 疲勞斷口分析34-41
- 3.5 結果分析與討論41-43
- 3.6 本章小結43-44
- 第4章 疲勞斷口分維表征44-57
- 4.1 分維計算原理44-46
- 4.2 疲勞源近鄰區(qū)的定量表征46-51
- 4.2.1 疲勞源近鄰區(qū)分維取值分布46-48
- 4.2.2 相同應力水平下分維與應力集中系數(shù)關系48-50
- 4.2.3 不同應力水平下分維變化規(guī)律50-51
- 4.3 疲勞裂紋擴展區(qū)定量表征51-56
- 4.3.1 疲勞裂紋擴展區(qū)斷口分維分布51-53
- 4.3.2 不同應力水平下擴展區(qū)分維變化規(guī)律53
- 4.3.3 疲勞裂紋擴展過程中分維變化規(guī)律53-56
- 4.4 本章小結56-57
- 第5章 斷口分維定量計算GUI設計57-64
- 5.1 GUI設計主要思路及步驟57
- 5.2 GUI對象選取及界面布局57-61
- 5.3 GUI回調函數(shù)編寫61
- 5.4 GUI斷口分維分析實現(xiàn)61-62
- 5.5 本章小結62-64
- 結論與展望64-66
- 致謝66-67
- 參考文獻67-73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73-74
- 附錄174-7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瑞杰;尚德廣;沈通;閻楚良;;點焊接頭疲勞壽命預測研究進展[J];力學與實踐;2006年03期
2 劉玉林;;巧修對焊接頭[J];機械工人;1988年05期
3 童樂為,沈祖炎;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縱肋現(xiàn)場對焊接頭的疲勞性能[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1期
4 常保華,史耀武,董仕節(jié);汽車鋼板膠焊接頭的計算模型及其應力場特征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1999年02期
5 周旭輝,韓鵬,秦威;溫度對含鋁鋼熔焊接頭中形成鐵素體帶的決定作用[J];焊接技術;2004年01期
6 趙新玉;剛鐵;袁媛;;薄鋼板點焊接頭超聲信號分析[J];焊接學報;2005年11期
7 尚德廣,王瑞杰;基于動態(tài)響應有限元模擬的點焊接頭疲勞壽命預測[J];機械工程學報;2005年05期
8 李致煥;石震玲;亢世江;劉志強;;壓焊接頭界面形貌與其工藝特征的關系[J];焊接技術;1989年05期
9 凌超,鄭修麟;16Mn鋼對焊接頭疲勞壽命的超載效應[J];機械工程材料;1990年05期
10 常保華,史耀武,董仕節(jié);膠粘劑厚度和彈性模量對膠焊接頭應力分布的影響[J];材料工程;199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保忠;孫冬梅;;管道環(huán)焊接頭的斷裂韌性研究[A];第四屆石油工程焊接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瑞杰;尚德廣;王時越;;考慮硬度分布的點焊接頭低周疲勞壽命預測[A];2010年海峽兩岸材料破壞/斷裂學術會議暨第十屆破壞科學研討會/第八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張國棟;張富巨;郭嘉琳;馬立卿;;35CrMo鋼電火花堆焊接頭的界面行為及其組織變化[A];湖北省暨武漢焊接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學術年會文集[C];2005年
4 張柯柯;衡中皓;邱然鋒;孫敬;張占領;石紅信;吳志偉;于華;張曉嬌;;電場作用下1.6%C-UHCS/40Cr鋼超塑焊接頭組織分析[A];第十六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鑫淼;吳圣川;;高鐵永高強度鋁合金復合焊接頭的疲勞壽命預測[A];第16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會議程序冊[C];2012年
6 姜運建;鄭相鋒;馮硯廳;李中偉;;電火花堆焊接頭的性能分析與研究[A];第七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第二屆表面工程青年學術論壇論文集(二)[C];2008年
7 吳松;侯金保;張勝;魏友輝;;過渡液相擴散焊接頭重熔控制研究[A];第十六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吳松;侯金保;張勝;魏友輝;;過渡液相擴散焊接頭重熔控制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3分會場:航空發(fā)動機設計、制造與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張國棟;張富巨;郭嘉琳;馬立卿;;35CrMo鋼電火花堆焊接頭的界面行為及其組織變化[A];中西南十省區(qū)(市)焊接學會聯(lián)合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承龍;趙凱;雷玉成;朱強;;CLAM鋼TIG焊接頭微觀組織及力學性能[A];第十六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強度焊接頭[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辛;膠焊接頭在碰撞載荷下失效的模擬方法研究及其應用[D];清華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旭;SMA490BW激光-MAG電弧復合焊接頭疲勞斷口定量評價[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2 蘇婷;點焊接頭表面形貌及熔核檢測裝置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3 文敏飛;不銹鋼車體環(huán)焊接頭疲勞性能及壽命預測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4 李力森;基于動態(tài)響應頻率的雙點焊接頭疲勞損傷及壽命預測[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馬政;基于溫度場的雙相鋼點焊接頭微觀組織和應力場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李承山;基于動態(tài)響應特性的點焊接頭變幅疲勞損傷與壽命預測[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8年
7 郝素鋒;熱沖壓高強鋼點焊接頭失效行為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張斌;Nd:YAG激光-MAG復合焊接頭設計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9 邰磊;厚板窄間隙激光-MIG復合焊接頭的研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劉學鋒;拉剪點焊接頭的疲勞累積損傷及壽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6690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66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