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鑄造論文 >

高強度高塑性低碳低合金鋼的組織調(diào)控與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1-22 15:47
【摘要】:低合金鋼因其優(yōu)異的力學性能以及良好的焊接性,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設施、輸油管線、橋梁、艦船制造等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節(jié)能減排意識的不斷提高,對工程結構及裝備輕量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迫切地需要發(fā)展高性能的結構鋼。但在鋼鐵材料中,強度的提高往往伴隨著塑性的降低,只有在保證塑性良好的前提下,提高強度才有意義。利用殘余奧氏體的相變誘導塑性能同時提高強度和塑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因此,如何在低碳低合金體系下獲得足量的穩(wěn)定的殘余奧氏體是發(fā)展高強度高塑性鋼的關鍵。本文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通過多步亞臨界熱處理的新工藝在低碳低合金體系下獲得穩(wěn)定殘余奧氏體的方法,并通過彩色金相、SEM、TEM、高分辨相等手段系統(tǒng)地研究了低合金鋼在多步亞臨界處理過程中的組織演變規(guī)律以及力學性能變化,并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多相組織以及殘余奧氏體的調(diào)控路線,獲得第三代高強度高塑性低合金原型鋼。實驗用低合金鋼在第一步臨界退火處理后,其組織由鐵素體與貝氏體/馬氏體構成。鐵素體呈板條狀與貝氏體/馬氏體板條相間排列。貝氏體/馬氏體由逆轉(zhuǎn)奧氏體在冷卻過程中轉(zhuǎn)變而來,繼承了臨界等溫過程中奧氏體中富集的高合金含量。同時,由于合金元素在奧氏體中的富集,實驗鋼的Acl溫度降低了20℃。經(jīng)第二步臨界回火后,獲得由臨界鐵素體、殘余奧氏體以及回火貝氏體或馬氏體構成的多相組織。鐵素體仍然呈細的板條狀,殘余奧氏體以粒狀或板條狀分布在鐵素體/貝氏體或馬氏體相界或板條之間,尺寸細小,分布彌散。第三步回火后,組織類型變化不大。殘余奧氏體主要在第二步臨界退火過程中形成,主要通過臨界退火過程中和臨界回火過程中,C、Mn、Ni和Cu等合金元素在逆轉(zhuǎn)奧氏體中的富集來提高奧氏體穩(wěn)定性,其中第一步臨界退火后,C、Mn和Ni在逆轉(zhuǎn)奧氏體中富集,但不足以將其穩(wěn)定至室溫,第二步臨界回火過程中,Mn、Ni和Cu繼續(xù)在逆轉(zhuǎn)奧氏體中富集,獲得穩(wěn)定的殘余奧氏體。第三步回火過程中,殘余奧氏體保持穩(wěn)定。C含量的增加保證了殘余奧氏體在第二步較高的臨界回火溫度下仍能保持穩(wěn)定,Cu和Ni含量的減少使得最終殘余奧氏體的含量大大降低,而Nb含量的降低對最終殘余奧氏體的含量無影響。在多步臨界熱處理過程中,Nb的析出相主要在軋后、臨界退火和臨界回火階段以NbC和(Nb,Mo)C的形式析出,析出物尺寸的大小隨著熱處理溫度的降低而減小。Nb的析出相呈橢球狀或不規(guī)則形狀,尺寸主要分布在2-10nm之間,彌散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之中。Cu析出主要在第二步臨界回火以及第三步回火過程中在鐵素體及殘余奧氏體中析出,呈球狀,尺寸在10-30 nm之間。Cu析出相在鐵素體基體中的分布并不均勻,以納米級的具有B2結構的Fe-Cu有序疇的形式存在,而在殘余奧氏體中則是以Cu原子團為核心多種元素共存的復合相存在。這是由于多次的逆轉(zhuǎn)變使得部分鐵素體含Cu量高,在回火過程中析出密度大。鐵素體中這種Cu析出相的存在增加了析出相的密度,而且尺寸細小,對析出強化作用的貢獻較大。Cu在殘余奧氏體中的析出,提高了奧氏體的強度,增加了殘余奧氏體的穩(wěn)定性。第一步臨界退火溫度對殘余奧氏體的影響不大,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殘余奧氏體的含量始終保持在20%以上;殘余奧氏體的含量主要由第二步的臨界回火溫度決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殘余奧氏體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稍高于AcI’溫度附近達到峰值。臨界退火后,先回火促進析出相的形成,再進行臨界回火,可以獲得更高的強度,這是因為多步臨界熱處理工藝下,前一步的基體強度決定了后一步的強度。通過多步臨界熱處理工藝將多相組織、殘余奧氏體的相變誘導塑性與納米析出相的強化作用結合在一起,獲得具有高強度高塑性的第三代低合金鋼原型鋼。原型鋼屈服強度高于700 MPa,均勻伸長率高于20%,斷后伸長率不低于30%。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G14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耀中;左傳付;;軸承鋼零件淬回火后的殘余奧氏體[J];軸承;2008年06期

2 呂克茂;;使用θ-θ/Ψ測角儀測定鋼中殘余奧氏體的原理與方法[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12年01期

3 周順兵;王志奮;姚中海;;采用衍射峰分組法測量鋼中殘余奧氏體含量[J];電工材料;2013年03期

4 J.Y.Riedel;胡均;;殘余奧氏體和尺寸穩(wěn)定性[J];工具技術;1966年06期

5 徐祖耀;鄧永瑞;;軸承鋼中殘余奧氏體的穩(wěn)定化處理[J];材料熱處理學報;1980年02期

6 康沫狂 ,戚正風;カム鋼與彳カ15鋼分級淬火的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1958年02期

7 張一;張驥華;徐祖耀;;鋼中殘余奧氏體的作用及其分析方法[J];上海金屬(鋼鐵分冊);1983年04期

8 鮑永夫;殘余奧氏體韌化機理的探討[J];熱加工工藝;1985年01期

9 吳浩泉;;鋼中殘余奧氏體含量的精確測定和計算[J];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學報;1985年03期

10 王成國;王世清;喬毅南;;殘余奧氏體的誘發(fā)相變對接觸疲勞的作用[J];山東工業(yè)大學學報;198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祝根;;合金結構鋼滲碳淬火后殘余奧氏體的控制與測量[A];第十五屆華東地區(qū)熱處理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熱處理年會三十周年紀念活動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齊靖遠;;低碳馬氏體板條間的薄膜狀殘余奧氏體[A];第三次中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二)[C];1983年

3 王銳;周敬;李文竹;黃磊;;Rietveld精修定量分析鋼中殘余奧氏體[A];第七屆(2009)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4 姚三九;王兆昌;;殘余奧氏體對中錳白口鑄鐵抗磨性的影響[A];21世紀全國耐磨材料大會——第九屆全國耐磨材料磨損失效分析與抗磨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專輯[C];2000年

5 陳嘉硯;蘇杰;高銀露;李榮;;G50鋼殘余奧氏體的研究[A];2001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下卷)[C];2001年

6 趙松山;唐荻;趙才;江海濤;李輝;;Q&P鋼殘余奧氏體定量分析及其與性能關系研究[A];2007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趙才;江海濤;唐荻;趙松山;李輝;;低碳硅-錳Q&P鋼工藝優(yōu)化及殘余奧氏體的定量研究[A];2007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彭云成;劉金海;李國祿;晉會錦;張會友;邊泊乾;王紹勤;;CADI磨球落球疲勞試驗中殘余奧氏體相變分析[A];第十二屆全國鑄造年會暨2011中國鑄造活動周論文集[C];2011年

9 徐效謙;;殘余奧氏體和逆轉(zhuǎn)奧氏體[A];全國金屬制品信息網(wǎng)第23屆年會暨2013金屬制品行業(yè)技術信息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10 張玉祥;;一種含銅焊縫熱處理脆化機理分析[A];2012船舶材料與工程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高宏適;超細晶復相鋼板中殘余奧氏體的作用[N];世界金屬導報;2014年

2 王曉東 鐘寧 戎詠華 徐祖耀 王利;新型超高強度納米板條馬氏體 淬火-分配-回火鋼[N];世界金屬導報;2010年

3 鐘;含鋁多相TRIP鋼中殘余奧氏體的穩(wěn)定性[N];世界金屬導報;2005年

,

本文編號:25645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645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a9f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