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強鋼Q1100的SH-CCT曲線及粗晶熱影響區(qū)組織和性能
【圖文】:
實驗鋼焊接條件下的連續(xù)冷卻轉變曲線,全面地探討其粗晶熱影響區(qū)的相變組織和性能變化規(guī)律.1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本實驗選用的超高強鋼為國內某鋼廠生產的Q1100,屬于采用TMCP+調質處理得到的低合金工程機械用鋼,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為:C0.16-0.18,Si0.20-0.25,Mn1.20-1.25,P≤0.010,S≤0.005,Cr0.40-0.60,Ni+Mo<2.0,Nb+V+Ti<0.08,B0.001-0.002,F(xiàn)e余量.其力學性能為:Rp0.2=1138MPa,Rm=1380MPa,A=11.8%,-40℃Akv=44J,HV=425.實驗鋼的初始組織為回火板條馬氏體,如圖1所示.圖1實驗鋼顯微組織Fig.1Microstructureofexperimentalsteel(a)—OM;(b)—SEM.利用全自動相變儀,采用熱膨脹法測定實驗鋼的相變點.實驗真空度為0.01Pa,分別以0.05和120℃/s的加熱速度從室溫加熱到峰值溫度1050℃,保溫10min,然后再以0.05℃/s的速度冷卻至室溫,根據(jù)熱膨脹曲線拐點所對應的溫度分別確定平衡條件以及焊接條件下的AC1和AC3.在MMS-300熱模擬機上進行焊接熱循環(huán)模擬實驗,試樣尺寸如圖2所示.焊接時的實際加熱速度與焊接線能量、板厚和幾何尺寸等因素有關,對于低碳鋼和低合金鋼電弧焊時,,其加熱速度約為60~200℃/s,結合文獻[5-6]中的熱模擬加熱工藝,本文采用120℃/s的加熱速度升溫到1320℃,在峰值溫度停留1s,然后分別以60,50,40,30,20,15,10,5,2,1,0.5℃/s系列冷卻速率冷卻到室溫.在冷卻過程中實驗鋼發(fā)生相變,體積發(fā)生變化,在熱膨脹曲線上出現(xiàn)拐點,根據(jù)該拐點所對應的溫度確定不同冷卻速率下所對應的相變溫度,進而繪制實驗鋼的SH-CCT曲線.圖2焊接熱模擬試樣的形狀及尺寸Fig.2Dimensionofthesampleforweldingsimulation熱模擬試樣經研磨拋
=1380MPa,A=11.8%,-40℃Akv=44J,HV=425.實驗鋼的初始組織為回火板條馬氏體,如圖1所示.圖1實驗鋼顯微組織Fig.1Microstructureofexperimentalsteel(a)—OM;(b)—SEM.利用全自動相變儀,采用熱膨脹法測定實驗鋼的相變點.實驗真空度為0.01Pa,分別以0.05和120℃/s的加熱速度從室溫加熱到峰值溫度1050℃,保溫10min,然后再以0.05℃/s的速度冷卻至室溫,根據(jù)熱膨脹曲線拐點所對應的溫度分別確定平衡條件以及焊接條件下的AC1和AC3.在MMS-300熱模擬機上進行焊接熱循環(huán)模擬實驗,試樣尺寸如圖2所示.焊接時的實際加熱速度與焊接線能量、板厚和幾何尺寸等因素有關,對于低碳鋼和低合金鋼電弧焊時,其加熱速度約為60~200℃/s,結合文獻[5-6]中的熱模擬加熱工藝,本文采用120℃/s的加熱速度升溫到1320℃,在峰值溫度停留1s,然后分別以60,50,40,30,20,15,10,5,2,1,0.5℃/s系列冷卻速率冷卻到室溫.在冷卻過程中實驗鋼發(fā)生相變,體積發(fā)生變化,在熱膨脹曲線上出現(xiàn)拐點,根據(jù)該拐點所對應的溫度確定不同冷卻速率下所對應的相變溫度,進而繪制實驗鋼的SH-CCT曲線.圖2焊接熱模擬試樣的形狀及尺寸Fig.2Dimensionofthesampleforweldingsimulation熱模擬試樣經研磨拋光后,采用體積分數(shù)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蝕,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同焊接熱循環(huán)條件下的顯微組織,利用透射電鏡對試樣組織的精細結構進行觀察.利用Lepera腐蝕液顯示熱模擬試樣不同冷卻條件下的M-A組元的形貌、尺寸和分布情況.硬度測試在Future-TechFM-700硬度試驗機上進行,在100g試驗載荷下測定熱模擬試樣中心部位的維氏硬度,每個試樣測3點,取平均值.2結果與討論2.1模擬焊接條件下的奧氏體化相變溫
【作者單位】: 東北大學軋制技術與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34002,51474064,51504064)
【分類號】:TG142.1;TG40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忠亮;馮有榮;馬驥龍;;壓力容器常用鋼熱影響區(qū)的范圍及其性能[J];焊接技術;1989年01期
2 蔡連重,劉恩清;核電用508-Ⅲ鋼氣割熱影響區(qū)組織及對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一重技術;1998年03期
3 胡世武;關于熱影響區(qū)重合的探討[J];工業(yè)鍋爐;1994年03期
4 巫秀萍,陳黎明;熱影響區(qū)近母材表面處的寬度[J];焊接技術;1997年03期
5 蔣慶梅;陳禮清;許云波;孫衛(wèi)華;胡淑娥;;低碳高強貝氏體鋼焊接粗晶熱影響區(qū)的組織與性能[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1年08期
6 張涵;葛玉宏;;多絲埋弧焊熱影響區(qū)沖擊韌性分析[J];焊管;2009年11期
7 李艷,張漢謙,張平則;熱影響區(qū)強度對裂紋尖端塑性區(qū)的作用[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8 張熹;陳延清;章軍;郭占山;張楠;雍岐龍;;合金元素對09MnNiDR鋼焊接熱影響區(qū)韌性的影響[J];鋼鐵;2013年12期
9 孟慶國;方洪淵;徐文立;姬書得;;2219鋁合金雙絲焊熱影響區(qū)組織及力學性能[J];焊接學報;2006年03期
10 鄧潮玉;邱遜;;硼對點焊熱影響區(qū)組織和疲勞強度的影響研究[J];江西冶金;201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凱鋒;孟令河;宋建兵;劉春;;基于API2Z的海洋結構用鋼板預生產評定推薦作法[A];第十五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11年
本文編號:25366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253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