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l爆炸焊接界面邊側與中心區(qū)域差異定量評價(英文)
本文關鍵詞: 爆炸焊接 界面形貌 分維 表征 出處:《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由于邊側稀疏波的作用,爆炸焊接界面邊界與中心區(qū)域形貌結構存在差異。然而學術上對焊接界面形貌差異分析仍處于定性水平,尚未建立定量分析方法。據(jù)此,嘗試對爆炸焊接界面形貌差異開展定量化評價。研究過程中首先建立沖擊波作用下金屬復板彈粘塑性模型以分析波狀界面的形成,并開展2024Al對稱爆炸焊接;隨后運用三維超景深顯微鏡獲得界面形貌圖像,結合沖量理論,定義中心區(qū)域與邊側區(qū)域分界線;最后基于分形理論計算圖像輪廓分維與多重分維譜。由分維與多重分形譜數(shù)據(jù)可定量表征界面的起伏程度與表面最大、最小概率分布,從而實現(xiàn)焊接界面形貌差異定量描述。
[Abstract]:Due to the effect of edge-side sparse wave,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undary of the explosive welding interfa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area. However, the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difference of the welding interface is still at a qualitative level. No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elastic-viscoplastic model of the metal clad plate under shock wave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wave-like interface. The symmetrical explosive welding of 2024Al was carried out. Then the interface image is obtained by using 3D hyper-field microscope and the boundary line between the center region and the lateral area is defined by the impulse theory. Finally, fractal dimension and 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image contour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Fractal and multifractal spectrum data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fa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weld interface morphology difference.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
【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1202093,51465039)
【分類號】:TG456.6
【正文快照】: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people have higher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lvin-Helmholtzrequirements for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scale.Compositeinstability leads the wave to lose symmetry and forms crestsplates produced by explosive welding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遠謀;爆炸焊接纖維增強復合材料[J];鋼鐵研究;2001年05期
2 鄭遠謀;對稱碰撞爆炸焊接實驗及其實際應用[J];上海有色金屬;2003年04期
3 李曉杰,閆鴻浩,王金相,李瑞勇,張越舉;爆炸焊接技術回顧與展望[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 陳曉強,張可玉,詹發(fā)民,段宇;水下爆炸焊接修補實驗與分析[J];爆破;2004年01期
5 李明,張新華,劉永;銅-鋁金屬爆炸焊接上限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6 閆鴻浩,李曉杰;爆炸焊接技術應用擴展[J];爆破;2005年01期
7 王建民;朱錫;劉潤泉;;爆炸焊接的應用與發(fā)展[J];材料導報;2006年01期
8 張新華;李建智;;金屬爆炸焊接效果模糊評價方法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9 張國偉;孫學清;張宇;劉沛清;;鋼軌連接線爆炸焊接技術研究[J];兵工學報;2007年05期
10 王建民;朱錫;劉潤泉;;爆炸焊接三維數(shù)值模擬[J];焊接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閆鴻浩;李曉杰;曲艷東;孫貴磊;;爆炸焊接半球結構體的阻波研究[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周景蓉;李勇;陳壽軍;;爆炸焊接場地地基結構研究與優(yōu)化維護[A];壓力容器先進技術——第七屆全國壓力容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李曉杰;閆鴻浩;王小紅;;爆炸焊接技術回顧與展望[A];第三屆層壓金屬復合材料開發(fā)與應用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2年
4 李曉杰;莫非;王小紅;閆鴻浩;李現(xiàn)遠;;爆炸焊接界面溫度場的數(shù)值研究[A];中國爆破新技術Ⅲ[C];2012年
5 王勇;張越舉;趙恩軍;閻鈞;;一種新型低爆速炸藥爆炸焊接的鋁/鋼性能和表面質量問題分析[A];中國爆破新技術Ⅱ[C];2008年
6 李曉杰;莫非;閆鴻浩;;關于爆炸焊接界面溫度場的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劉偉東;劉凱欣;王景燾;李曉杰;閆鴻浩;;非晶態(tài)金屬玻璃與晶態(tài)金屬的爆炸焊接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張家毓;董運濤;李選明;吳江濤;朱磊;;銅/鉬金屬爆炸焊接研究[A];第二屆層壓金屬復合材料生產技術開發(fā)與應用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0年
9 于江;熊炎飛;王從銀;夏長富;;爆炸焊接界面溫升組成理論分析[A];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進展——2010(13)卷[C];2010年
10 周金波;馬東康;高文柱;張衛(wèi)國;;導電鈦/銅復合棒的爆炸焊接研制[A];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通訊員 賈洪虎;七二五所金屬復合板爆炸焊接技術獲突破[N];中國船舶報;2007年
2 記者 唐先武、特約記者 王鵬;不同金屬板爆炸能焊接[N];科技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付艷恕;塊體非晶復合材料爆炸焊接沖擊動力學問題研究及其實驗制備[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2 閆鴻浩;非晶態(tài)合金薄帶的爆炸焊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3 秦小勇;大型爆炸焊接半球消波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4 莫非;爆炸焊接界面熱力耦合數(shù)值模擬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5 王小緒;稀貴金屬材料爆炸焊接及熱處理工藝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6 孫偉;水下爆炸焊接與涂層燒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宇;鋼軌連接線爆炸焊接技術研究[D];中北大學;2008年
2 林東升;304/Q245R爆炸焊接界面硬化機理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5年
3 姜岳峰;TA2/316L爆炸焊接結合區(qū)硬化機理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5年
4 張賓賓;2024鋁-鋁爆炸焊接界面剪切行為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5 劉文拯;鎂/鋁爆炸焊接復合板的軋制變形[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6 袁曉丹;鋁/鎂合金爆炸焊接層狀復合界面形成機制及數(shù)值模擬[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7 王道陽;鋁—鋼復合管爆炸焊接數(shù)值模擬及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8 呂雁兵;基于爆炸焊接理論的超音速火焰噴涂結合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9 韓小敏;鈦—鋼復合板爆炸焊接工藝及組織與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10 夏萌;金屬爆炸焊接界面的形成發(fā)展及最終形貌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538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145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