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 2 光陽極的表面修飾與光電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2-15 10:53
光電催化(PEC)分解水是太陽能轉化為氫能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而高活性和穩(wěn)定性的光陽極材料決定了 PEC分解水過程中光能到氫能的效率。在眾多的光陽極材料中,TiO2因其具有豐富的儲量、成本低、穩(wěn)定性好以及無毒性等被廣泛研究。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光能利用率低、光生載流子的復合率高、光陽極/電解質界面的空穴遷移動力學緩慢等缺點,嚴重影響了 TiO2光陽極的PEC分解水性能。本論文通過離子摻雜、助催化劑和光敏劑表面修飾等手段,提高了 TiO2光陽極的載流子產生、分離、利用能力;進一步探究了半導體與助催化劑和光敏劑的界面匹配關系,實現(xiàn)了高效TiO2基光陽極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分解水性能顯著提升。具體內容為:(1)陰離子摻雜的TiO2/助催化劑界面匹配研究在水熱法合成TiO2光陽極基礎上,通過氣相沉積分別制備了 O、S、P、F摻雜的TiO2光陽極,進而通過電沉積在其表面分別負載Co(OH-D2和CoPi助催化劑。研究結果表明:在0.6 V vs.SCE偏壓下,負載Co(OH)2后,O、S、P、F摻雜的TiO2/Co(OH)2光電流密度較其摻雜的TiO2光陽極分別提升了 2.5、1.1、1.3 和 2...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當前能源結構
1.1.1不可再生能源
1.1.2 可再生能源
1.1.3 氫能的優(yōu)勢
1.2 生產氫能的方式
1.3 光電陽極材料
1.3.1 傳統(tǒng)金屬氧化物
1.3.2 二元金屬氧化物
1.3.3 金屬硫化物
1.3.4 金屬硒化物
1.3.5 Ⅲ-V族半導體
1.4 TiO2光陽極材料
1.4.1 TiO2納米結構的合成方法
1.4.2 TiO2光陽極研究現(xiàn)狀
1.5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目的和意義
1.5.1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
1.5.2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陰離子摻雜優(yōu)化TiO2/助催化劑界面及光電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2.2 不同陰離摻雜TiO2/助催化劑的制備
2.2.3 結構表征
2.2.4 光電化學測試
2.3 結果與討論
2.3.1 陰離子摻雜的TiO2光陽極
2.3.2 不同陰離子摻雜的TiO2-Co(OH)2光陽極界面匹配
2.3.3 不同陰離子摻雜的TiO2-CoPi光陽極界面匹配
2.4 小結
第三章 TiO2/CuPc/NiFe-LDH光陽極的制備及其光電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試劑與材料
3.2.2 TiO2/CuPc/NiFe-LDH光電陽極的制備
3.2.3 結構表征
3.2.4 電化學測試
3.3 結果與討論
3.4 小結
第四章 結論和創(chuàng)新點
4.1 結論
4.2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
作者及導師簡介
附件
本文編號:4034195
【文章頁數(shù)】: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當前能源結構
1.1.1不可再生能源
1.1.2 可再生能源
1.1.3 氫能的優(yōu)勢
1.2 生產氫能的方式
1.3 光電陽極材料
1.3.1 傳統(tǒng)金屬氧化物
1.3.2 二元金屬氧化物
1.3.3 金屬硫化物
1.3.4 金屬硒化物
1.3.5 Ⅲ-V族半導體
1.4 TiO2光陽極材料
1.4.1 TiO2納米結構的合成方法
1.4.2 TiO2光陽極研究現(xiàn)狀
1.5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目的和意義
1.5.1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
1.5.2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陰離子摻雜優(yōu)化TiO2/助催化劑界面及光電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2.2 不同陰離摻雜TiO2/助催化劑的制備
2.2.3 結構表征
2.2.4 光電化學測試
2.3 結果與討論
2.3.1 陰離子摻雜的TiO2光陽極
2.3.2 不同陰離子摻雜的TiO2-Co(OH)2光陽極界面匹配
2.3.3 不同陰離子摻雜的TiO2-CoPi光陽極界面匹配
2.4 小結
第三章 TiO2/CuPc/NiFe-LDH光陽極的制備及其光電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試劑與材料
3.2.2 TiO2/CuPc/NiFe-LDH光電陽極的制備
3.2.3 結構表征
3.2.4 電化學測試
3.3 結果與討論
3.4 小結
第四章 結論和創(chuàng)新點
4.1 結論
4.2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
作者及導師簡介
附件
本文編號:40341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4034195.html
上一篇:纖維素氨基甲酸酯的制備及摻雜納米二氧化鈦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