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學專家
本文關鍵詞:鎮(zhèn)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學風化強度與元素遷移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專家信息: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64年于南京大學地理系自然地理學·地貌專業(yè)畢業(yè)。
1964-1979年在地質礦產(chǎn)部山東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工作。
1979-1981年回校攻讀碩士學位,留校任教。
1988年晉副教授。
1993年晉教授。
1996年上崗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
1.中國第四紀研究會海岸線分會副主任委員。
2.江蘇徐霞客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3.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主講《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導論》、《學年論文》、《現(xiàn)代自然地理學》、《第四紀研究》課程。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從事自然地理學與地貌第四紀地質學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長江三峽庫區(qū)地貌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3負責人。
2.長江川江倒流的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3-2004,負責人。
3.長江三峽庫區(qū)第四紀地質調查研究,國土資源部,2004-2005,負責人。
4.長江三峽庫區(qū)深槽沉積的研究,長江三峽總公司,2002-2003,負責人。
5.烏東德金沙江河谷地貌調查研究,長江水利委員會,2005-2006,負責人。
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1.教育部21世紀課程改革•自然地理學(部分)。
2.教育部創(chuàng)名牌課程:《自然地理學》。
3.南京大學985項目《自然地理學》課件建設與網(wǎng)絡課程建設。
4.南京大學985項目《現(xiàn)代自然地理研究》研究生院創(chuàng)新課程。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自然地理學》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現(xiàn)代自然地理研究》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發(fā)表論文:
1 鄱陽湖湖濱沙山壟狀地形的成因 韓志勇; 李徐生; 張兆干; 陳英勇; 楊達源; 弋雙文; 鹿化煜 地理學報 2010- 03-15
2 黑河流域近2000年的旱澇與降水量序列重建 任朝霞; 陸玉麒;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06-15
3 長江三峽庫岸帶崩滑災害的預測與預防 楊達源; 李徐生; 韓志勇; 陳英勇; 黃典 地質學刊 2010-03-28
4 長江三峽庫區(qū)不同坡段坡地土壤風化特征 何太蓉; 楊達源; 蔡運龍 山地學報 2010-05-15
5 風景區(qū)旅游開發(fā)中的客源市場研究 任黎秀; 史愛玲; 張捷; 楊達源; 劉小英; 劉浩龍 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嶗山風景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 1999-10-21
6 長江三峽庫岸穩(wěn)定性研究 楊達源; 崇婧; 吳江華; 蔣曉偉 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下冊) 2001-09-13
7 “自然地理學”研究過去、預測未來 楊達源; 彭補拙; 任黎秀; 李升峰; 張建新; 馮立梅; 蔣曉偉 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1-08-01
8 末次冰期鄱陽湖風成沙丘及其風塵衍生堆積序列 李徐生; 楊達源; 房迎山 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 2003-10-01
9 贛南地區(qū)丹霞地貌形態(tài)特征及形成演化 葛兆帥; 楊達源; 任朝霞 地貌•環(huán)境•發(fā)展——2004丹霞山會議文集 2004-02-01
10 贛南青龍巖丹霞洞穴特征、成因與保護 任朝霞; 楊達源; 葛兆帥 地貌•環(huán)境•發(fā)展——2004丹霞山會議文集 2004-02-01
11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周彬; 楊達源; 董杰; 唐繼剛 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青年學者論壇專輯 2006-11-01
12 關于廬山更新世冰川作用的新認識 楊達源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9) 1985-06-30
13 地理科學的新思維 楊達源 2007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年會論文集(4) 2007-11-01
14 近2000年黑河流域旱澇變化研究 任朝霞; 陸玉麒;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9-04-15
15 三峽庫區(qū)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程度評價及驅動機制 董杰; 段藝芳; 許玉鳳; 楊達源; 周彬 水土保持通報 2009-08-15
16 近50a西北干旱區(qū)氣溫分區(qū)及其變化趨勢研究 任朝霞;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6-01-30
17 滇池水環(huán)境治理的“調水”“活水”工程 胥勤勉; 楊達源; 董杰; 周彬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6- 01-30
18 三峽庫區(qū)坡地地貌過程的速率 韓志勇; 李徐生; 胥勤勉; 陳可鋒; 楊達源 地理研究 2006-01-30
19 末次冰期鄱陽湖西南緣地區(qū)的風塵堆積 李徐生; 韓志勇; 楊達源; 房迎三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6-02-28
20 近50a西北干旱區(qū)氣候變化趨勢研究 任朝霞; 楊達源 第四紀研究 2006-03-30
21 基于生態(tài)足跡分析的山區(qū)農產(chǎn)品結構優(yōu)化探討——以大別山區(qū)岳西縣為例 舒肖明; 楊達源; 董杰; 唐繼剛; 周彬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06-02-28
22 論近城風景名勝區(qū)保護的意義和價值——以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qū)為例 董杰; 楊達源; 王鵬; 蔣曉偉 經(jīng)濟地理 2006- 01-30
23 三峽庫區(qū)消落帶的植被生態(tài)工程 任雪梅; 楊達源; 徐永輝; 周彬 水土保持通報 2006-02-28
24 中山陵園風景區(qū)國內客源市場空間結構演變及因素分析 張瑜; 楊達源; 董杰; 張蕾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 2006-03-30
25 鎮(zhèn)江下蜀黃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李徐生; 韓志勇; 楊達源; 陳曰友 土壤學報 2006-02-28
26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南京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周彬; 楊達源; 董杰; 唐繼剛 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 2006-04-20
27 宜賓—重慶段川江高階地物質來源的定量分析——判別分析在重礦物分析中的應用 任雪梅; 徐永輝; 周彬; 楊達源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6-05-30
28 長江三峽河段下切速率研究 周彬; 楊達源; 韓志勇; 李徐生; 王鵬; 葛兆帥 第四紀研究 2006-05-30
29 長江上游水系變遷的河流階地證據(jù) 任雪梅; 楊達源; 韓志勇 第四紀研究 2006-05-30
30 金沙江河谷金坪子堆積體成因及其地質意義 徐永輝; 胥勤勉; 楊達源; 葛兆帥; 陳可鋒 第四紀研究 2006-05-30
31 長江三峽庫區(qū)紫色土的元素遷移特征 徐永輝; 楊達源; 陳可鋒; 周彬; 任雪梅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5-30
32 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的保護與旅游開發(fā) 董杰; 周彬; 楊達源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3-25
33 重慶萬州長江岸坡陡崖后退速率的估計 韓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陳可鋒; 楊達源 山地學報 2006-05-30
34 金沙江金坪子堆積體成因的初步研究 胥勤勉; 楊達源; 葛兆帥; 陳德基; 薛果夫; 李會中 山地學報 2006- 07-30
35 西北干旱區(qū)近50a旱澇時空變化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任朝霞;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6-11-30
36 茅山道教生態(tài)旅游資源優(yōu)勢評價及深度開發(fā) 王鵬; 楊達源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06-09-20
37 三峽庫區(qū)長江階地沖積物的年代測定 韓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楊達源 地理學報 2006-11-30
38 三峽庫區(qū)紫色土微量元素含量的變化 董杰; 楊達源; 周彬; 陳可鋒; 胥勤勉 地理科學 2006-10-30
39 金沙江三堆子-烏東德河段階地研究 胥勤勉; 楊達源; 葛兆帥; 陳德基; 薛果夫 地理科學 2006-10-30
40 ~(137)Cs示蹤三峽庫區(qū)土壤侵蝕速率研究 董杰; 楊達源; 周彬; 胥勤勉 水土保持學報 2006-12-28
41 三峽水庫蓄水后對庫區(qū)岸坡地貌過程的影響 徐永輝; 楊達源; 陳可鋒; 周彬; 任雪梅 水土保持通報 2006-10-30
42 近40a西北干旱區(qū)極端氣候變化趨勢研究 任朝霞 ;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7-04-30
43 西北干旱區(qū)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與趨勢 任朝霞; 楊達源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007-03-30
44 金沙江金坪子堆積體地貌過程與穩(wěn)定性研究 徐永輝; 楊達源; 陳可鋒; 葛兆帥; 周彬; 任雪梅; 胥勤勉 工程地質學報 2007-04-30
45 濕地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模式 徐菲菲; 萬緒才; 楊達源 生態(tài)學雜志 2007-05-15
46 近50a西北干旱區(qū)降水量變化差異分析 任朝霞;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7-06-15
47 近50a西北干旱區(qū)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的影響 任朝霞;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7-08-15
48 江蘇省沿海灘涂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保護研究 嚴長清; 孫偉; 陸效平; 楊達源 生態(tài)科學 2007-06-15
49 長江三峽水庫庫岸消落帶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周彬; 朱曉強; 楊達源 中國水土保持 2007-11-05
50 鎮(zhèn)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學風化強度與元素遷移特征 李徐生; 韓志勇; 楊守業(yè); 陳英勇; 王永波; 楊達源 地理學報 2007-11-15
51 南京主城區(qū)水系變遷研究 楊達源; 徐永輝; 和艷 人民長江 2007-11-20
52 近郊型風景名勝區(qū)與依托城市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 ——以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為例 周彬; 董杰; 楊達源; 涂瑋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07-10-15
53 三峽庫區(qū)紫色土坡地土壤粗骨沙化和酸化特征 董杰; 張重陽; 羅麗麗; 楊達源; 陳可鋒 水土保持學報 2007-12-15
54 三峽庫區(qū)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特征:土壤養(yǎng)分貧瘠化 董杰; 羅麗麗; 楊達源; 陳可鋒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7-11-15
55 鄱陽湖湖濱十萬年來沙山的演化 任黎秀; 和艷; 楊達源 地理研究 2008-01-15
56 土地退化研究進展及展望 董杰; 陳詩越; 楊達源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25
57 近城風景名勝區(qū)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以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qū)為例 董杰; 楊達源; 陳可鋒 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9-25
58 全球變暖與上游系列工程條件下長江流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楊達源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03-15
59 近50a西北干旱區(qū)氣候變化趨勢及對荒漠化的影響 任朝霞;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04-15
60 三峽庫區(qū)退化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與重建研究 董杰; 楊達源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6-15
61 金沙江石鼓-宜賓河段的貫通與深切地貌過程的研究 楊達源; 韓志勇; 葛兆帥; 胥勤勉; 陳可峰; 徐永輝; 李郎平; 黃典; 鹿化煜 第四紀研究 2008-07-15
62 矯頑力組分定量分析揭示下蜀黃土磁化率異常降低的原因 韓志勇 ; 李徐生; 陳英勇; 楊達源 地球物理學報 2008-11-15
63 廬山旅游氣候資源優(yōu)勢評價及深度開發(fā) 蔣曉偉; 馮立梅 ; 楊達源; 歐陽懷龍; 任朝霞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3-06-30
64 母巖的風化剝蝕速率與土壤允許流失量的關系——以長江三峽壩區(qū)風化花崗巖土壤為例 張麗萍; 楊達源; 朱大奎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3-08-30
65 蘇州市晚第四紀古地理與工程地質條件研究 姜洪濤; 王富葆; 楊達源 地理科學 2003-04-28
66 《周易》乃地學之初 楊達源; 李徐生; 馮立梅; 蔣曉偉 第四紀研究 2003-03-30
67 長江三峽黃陵背斜段地質時期結晶巖風化剝蝕速率研究 張麗萍; 楊達源; 朱大奎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01-20
68 江西新余舊石器地點的埋藏環(huán)境與時代 房迎三; 李徐生; 楊達源 人類學學報 2003-05-15
69 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任朝霞; 楊達源 ; 任福文; 何太蓉; 葛兆帥 水土保持通報 2003-02-28
70 廬山旅游氣候資源評價及深度開發(fā) 馮立梅; 蔣曉偉; 劉小英; 任朝霞 ; 劉慶友; 楊達源; 冒宇晨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6-30
71 三峽庫區(qū)耕地利用變化及其對策研究——以重慶市忠縣為例 董杰; 楊達源; 李愛英; 舒肖明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5-06-30
72 三峽庫區(qū)耕地利用變化及保護開發(fā)途徑——以重慶市忠縣為例 董杰; 楊達源; 劉慶友 水土保持通報 2005-06-30
73 基于層次熵分析法的濕地生態(tài)旅游評價研究——以江蘇鹽城丹頂鶴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為例 徐菲菲; 楊達源; 黃震方; Geoffrey Wall 經(jīng)濟地理 2005-09-26
74 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研究 周彬; 董杰; 葛兆帥; 唐繼剛; 楊達源 生態(tài)學雜志 2005-12-30
75 廬山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劉慶友; 馮立梅; 楊達源; 冒宇晨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3-06-30
76 區(qū)域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與土地可持續(xù)利用研究——以衡陽市為例 王鵬; 劉沛林; 楊達源; 謝儉 熱帶地理 2003-09-30
77 三江平原草甸白漿土P、K養(yǎng)分含量特征及影響因素 何太蓉; 李賢良; 楊達源; 楊永興 環(huán)境科學 2004-01-30
78 三江平原泥炭沼澤土剖面P、K養(yǎng)分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何太蓉; 楊達源; 楊永興 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4-02-29
79 長江三峽庫區(qū)現(xiàn)代坡地剝蝕速率研究 何太蓉; 姜洪濤; 楊達源; 任朝霞; 李徐生 地理科學 2004-02-28
80 歷史上的一次潰決洪水——1482年沁河流域大洪水 葛兆帥; 楊達源; 謝悅波; 慕平; 王蕾 自然災害學報 2004-04-30
81 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旅游資源整合與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董杰; 楊達源; 舒肖明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30
82 三峽庫區(qū)坡地物質的地球化學特征——以三峽草堂河流域為例 陳可鋒; 楊達源; 姜洪濤; 周彬; 徐永輝; 劉慶友; 董杰 東華理工學院學報 2004-06-30
83 三峽庫區(qū)武隆縣滑坡災害特點及成因機制 何太蓉; 楊達源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4- 08-30
84 試議長江流域的雨水調度工程 楊達源; 任雪梅; 任朝霞 科技導報 2004-08-18
85 江西紅壤區(qū)農業(yè)產(chǎn)業(yè)政策改革的農戶行為響應與水土保持效果分析——以江西省上饒縣村莊及農戶調查為例 王鵬; 黃賢金; 張兆干; 楊肇衛(wèi); 楊達源 地理科學 2004-06-28
86 長江三峽深槽沉積的研究 楊達源; 李徐生; 任黎秀; 張建新; 葛兆帥; 王愛軍; 陳可鋒 第四紀研究 2004-09-28
87 深海氧同位素第3階段晚期長江三角洲古環(huán)境初步研究 楊達源; 陳可鋒; 舒肖明 第四紀研究 2004-09-28
88 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的長江上游古洪水記錄 葛兆帥; 楊達源; 李徐生; 任朝霞 第四紀研究 2004-09-28
89 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旅游環(huán)境功能分區(qū)研究 董杰; 張重陽; 楊達源; 李升峰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04-09-20
90 沁河流域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重現(xiàn)期初步研究 葛兆帥; 楊達源; 謝悅波; 李徐生 自然災害學報 2004-10-30
91 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旅游開發(fā)整合研究 董杰; 楊達源; 張重陽 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0-15
92 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旅游環(huán)境容量初探 董杰; 劉慶友; 楊達源; 唐繼剛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12-20
93 川江中壩遺址5000年來洪水事件研究 張強; 楊達源; 施雅風; 葛兆帥; 姜彤 地理科學 2004-12-28
94 廬山文化景觀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劉慶友; 楊達源; 任黎秀; 馮立梅; 冒宇晨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01-20
95 山區(qū)生態(tài)足跡的計算與分析——以大別山區(qū)岳西縣為例 舒肖明; 楊達源; 董杰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5- 04-30
96 重慶市武隆縣地質災害特征及防治對策研究 何太蓉; 楊達源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3-30
97 地區(qū)旅游業(yè)應對外部競爭環(huán)境的策略組合 唐繼剛; 楊達源; 董杰; 舒肖明; 周彬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5-03-30
98 黃河南徙、海平面變化與江蘇中部的海岸線變遷 楊達源; 張建軍; 李徐生 第四紀研究 1999-05-30
99 山區(qū)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初步研究——以九寨溝風景名勝區(qū)為例 樊姝玉; 楊達源; 聶獻忠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 06-22
100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下蜀黃土磁化率曲線比較研究 張建軍; 楊達源; 李徐生 華東地質學院學報 1999- 06-30
101 鎮(zhèn)江下蜀黃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與環(huán)境記錄 李徐生; 楊達源 中國沙漠 2002-03-30
102 黃金周旅游廣告探究——以2001年南京市旅行社報紙廣告為例 徐菲菲; 何太蓉; 劉慶友; 楊達源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9-20
103 長江三峽庫區(qū)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 楊達源; 李徐生; 馮立梅; 姜洪濤 地質力學學報 2002-06-28
104 40-30kaBP青藏高原及鄰區(qū)高溫大降水事件的特征、影響及原因探討 施雅風; 賈玉連; 于革; 楊達源; 范云崎; 李世杰; 王云飛 湖泊科學 2002-03-05
105 江蘇茅山道教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研究 王鵬; 馮立梅; 蔣曉偉; 張兆干; 楊達源 南京師大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06-20
106 長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變與水資源保護的預測研究 楊達源; 任朝霞; 何太蓉; 葛兆帥 水資源保護 2002-09-20
107 鎮(zhèn)江市邊坡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對策 崇婧; 李徐生; 楊達源; 陳曰友 災害學 2002-03-30
108 旅游資源非優(yōu)區(qū)突變情況下的旅游開發(fā)及實例研究 劉玉; 楊達源; 張兆干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12-30
109 芻議休游制在風景區(qū)管理中的應用 劉浩龍; 任黎秀; 楊達源 中國園林 1999-12-25
110 旅游商品開發(fā)淺析 樊姝玉; 楊達源; 李徐生 資源開發(fā)與市場 1999-04-20
111 皖南風塵堆積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學特征與古氣候記錄 李徐生; 楊達源; 鹿化煜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99-10-15
112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下蜀黃土磁化率曲線與環(huán)境變遷 張建軍; 楊達源; 陳曰友; 李徐生; 蔣紅俊 沉積學報 2000-03-30
113 長江中下游湖泊的成因與演化 楊達源; 李徐生; 張振克 湖泊科學 2000-09-30
114 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文化旅游 劉玉; 楊達源 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 2000-03-30
115 黃河中游土壤侵蝕與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過程響應 張麗萍; 朱大奎; 楊達源 地理科學 2001-04-28
116 長江三峽壩區(qū)花崗巖風化殼化學元素遷移特征 張麗萍; 朱大奎; 楊達源 地理學報 2001-09-23
117 鎮(zhèn)江下蜀黃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李徐生; 楊達源; 鹿化煜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1-03-30
118 長江渝宜河段深槽分布特征及成因 張麗萍; 楊達源; 朱大奎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06-30
119 金沙江東流的研究 楊達源; 李徐生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6-30
120 S2以來下蜀黃土沉積序列磁化率記錄與深海氧同位素記錄的對比 李徐生; 楊達源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12-30
121 中國西北干旱區(qū)湖泊水資源—環(huán)境問題與對策 張振克; 楊達源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1-06-30
122 長江三峽地區(qū)坡地發(fā)育初步研究 崇婧; 楊達源; 姜洪濤; 李徐生; 劉浩龍; 張麗萍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2-06-30
123 入世后三峽庫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楊達源; 任朝霞; 何太蓉; 葛兆帥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2-08-30
124 長江三峽壩區(qū)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楊達源; 李徐生; 柯賢坤; 周旅復; 陳德基; 楊天民; 薛果夫 地理學報 2002- 09-23
125 基于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國際入境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與預測——以日本對香港的國際旅游需求分析為例 吳江華; 葛兆帥; 楊達源 旅游學刊 2002-05-18
126 試論清江流域的旅游資源與開發(fā) 楊達源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1994-05-30
127 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與洪災——淮河中游的洪災與洪澤湖的變化 楊達源; 王云飛 湖泊科學 1995-02-15
128 長江三峽地區(qū)山地資源的分層結構特征 楊達源; 任黎秀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1996- 11-30
129 黃河上游的階地與水系變遷 楊達源; 吳勝光; 王云飛 地理科學 1996-04-30
130 海濱旅游度假區(qū)的生理環(huán)境評價 趙寧曦;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96-12-15
131 古洪水平流沉積 楊達源 ; 謝悅波 沉積學報 1997-09-30
132 試論旅游城市CI設計的導入 潘冰; 楊達源 城市規(guī)劃匯刊 1997-10-15
133 黃河小浪底段古洪水沉積與古洪水水位的初步研究 楊達源; 謝悅波 河海大學學報 1997-06-30
134 皖南第四紀風塵堆積序列粒度特征及其意義 李徐生; 楊達源; 鹿化煜; 韓輝友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97-10-15
135 鄂西山區(qū)的峰頂面 楊達源; 任黎秀 山地研究 1997-08-28
136 安徽宣城地區(qū)的“黃土”和舊石器文化 楊達源; 李徐生; 鹿化煜; 韓輝友; 任黎秀; 房迎三 地質力學學報 1997-12-28
137 中國東部新構造運動的地貌標志和基本特征 楊達源; 李徐生 第四紀研究 1998-08-25
138 古洪水平流沉積基本特征 謝悅波; 楊達源 河海大學學報 1998-12-05
139 皖南風塵堆積-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 李徐生; 楊達源; 韓輝友 安徽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3-22
140 河型分析及其在河道整治上的應用 唐日長; 楊達源; 謝鑑衡; 黃南榮; 方宗岱 水利學報 1965-01-31
141 歷史時期荊江洪災及其成因分析 蔡明理; 楊達源 災害學 1992- 09-30
142 世界海面變化研究的進展 楊懷仁;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81-03-02
143 中國東部全新世海面變化的研究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84-04-30
144 蘇南全新世泥炭與海面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85-10-28
145 江南的晚更新世風成砂丘 楊達源 中國沙漠 1985-12-31
146 郯廬斷裂帶中段活動構造與地震關系的研究 黃志強; 楊達源 地震學刊 1985-07-02
147 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古環(huán)境 楊達源 地理學報 1986-08-29
148 關于濱海地帶的埋藏槽谷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86-10-28
149 洞庭湖的演變及其整治 楊達源 地理研究 1986-10-01
150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圍湖造田、泥沙淤積與整治問題 楊達源 泥沙研究 1986-10-01
151 鄱陽湖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楊達源 自然雜志 1986-05-31
152 江蘇沿海第四紀海侵層的分布與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征 楊達源 地震學刊 1986-04-02
153 鄱陽湖在第四紀的演變 楊達源 海洋與湖沼 1986-10-28
154 試論揚州建港的岸線穩(wěn)定問題 楊達源; 趙葦航 揚州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03-22
155 關于未來海面變化趨勢與平原海岸的變化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87-06-30
156 關于距今三萬年前后的一次高海面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87-12-27
157 關于中國沙漠與黃土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楊達源 干旱區(qū)地理 1987-04-02
158 試論長江三峽地區(qū)地震活動的構造基礎和活動趨勢 楊達源 地震學刊 1987-10-01
159 長江三峽階地的成因機制 楊達源 地理學報 1988-04-30
160 太湖827孔微體古生物研究及其環(huán)境變遷 楊懷仁; 王強; 楊達源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88-07-01
161 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線及其古環(huán)境的分析 馮文科 ; 楊達源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8-10-27
162 南海北部大陸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來的沉積特征與環(huán)境變化 馮文科; 楊達源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學 醫(yī)學 地學) 1988-11-26
163 試論我國北方的水資源不足問題 楊達源 干旱區(qū)地理 1988-07-01
164 長江六圩彎道的穩(wěn)定性與建港條件淺析 陳寶沖; 楊達源 水道港口 1988-04-01
165 論中全新世的一次海面下落 楊達源 黃渤海海洋 1988- 04-01
166 南京下蜀黃土沉積時代的研究 黃姜儂; 方家驊; 邵家驥; 楊達源 地質論評 1988-03-31
167 長江三峽的起源與演變 楊達源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03-01
168 晚更新世晚期冰期鼎盛時期華南沿海地區(qū)的古環(huán)境 楊達源; 馮文科; 陳俊仁 地理研究 1989-12-31
169 廣東田洋火山口湖的晚第四紀沉積特征與環(huán)境變化 陳俊仁; 楊達源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89-04-02
170 城市自然災害的研究 楊達源 災害學 1989-12-31
171 近五千年來長江中下游干流的演變 楊達源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9-03-02
172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氣候與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 楊達源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90-04-02
173 全新世海面變化與長江下游近河口段的沉積作用 楊達源; 嚴庠生 海洋科學 1990-03-02
174 江蘇建湖慶豐剖面全新世地層及環(huán)境變遷與海面變化的初步研究 趙希濤; 魯剛毅; 王紹鴻; 吳學忠; 張景文; 謝志仁; 楊達源; 鄭長蘇; 任劍璋 科學通報 1990-03-02
175 廬山羊角嶺泥礫混雜堆積體的構造形跡分析 楊達源 地質論評 1990-03-02
176 安徽宣城地區(qū)中晚更新世風成堆積與環(huán)境變遷 楊達源; 韓輝友; 周旅復; 房迎三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91- 07-02
177 江蘇中部沿海近2000年來的海面變化 楊達源; 鹿化煜 科學通報 1991-10-28
178 中國東部的第四紀風塵堆積與季風變遷 楊達源 第四紀研究 1991-12-31
179 安徽沿江地帶的新構造運動與地震活動 嚴庠生; 楊達源 地震學刊 1991-04-02
180 遼東中部海岸地貌基本特征 楊達源 海洋科學 1992-08-28
181 水陽江舊石器地點群埋藏學的初步研究 房迎三; 楊達源; 韓輝友; 周旅復 人類學學報 1992-07-01
182 試論長江三峽河段深槽的成因 楊達源; 賴蓮英 山地研究 1992-09-30
183 中國東部晚更新世的環(huán)境變化 楊達源; 馮文科; 趙希濤 地理科學 1987-12-27
184 關于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環(huán)境和“冷槽”問題 楊達源 地理科學 1989-12-27
榮譽獎勵:
1.第一批南京大學教學名師之一。
2.1993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3.1998年獲江蘇省優(yōu)秀課程建設二等獎。
4.2001年獲寶鋼教學優(yōu)秀獎。
5.2003年獲南京大學教學名師。
6.2006年獲高等學?茖W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7.2008年獲山東軟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媒體報道:
改造我們的地貌學教學——訪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長江研究所所長楊達源
今年是中國第一個地學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成立100周年的年份。作為地質學和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地貌學在其成長、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不平凡的歲月;尤其在全球變化加劇,以及中國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地貌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狀況令人關注。
在中國地貌學科發(fā)源地之一的南京,《科學時報》記者近日采訪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長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楊達源教授。
地貌學研究溯源
經(jīng)典地貌學的基本理論是對地表形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抽象和概括。在對美國西部地區(qū)大規(guī)模調查的基礎上,戴維斯(W.M.Davis, 1909)提出了“解釋性的地貌描述法”與“侵蝕輪回”理論。楊達源在2007年赴美探親期間,曾乘車考察了戴維斯理論的誕生地。
戴維斯的野外調查中,最早的不整合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楊達源等人是從北邊乘車往紐約、華盛頓方向去的。從北面看過去,阿巴拉契亞山地貌形態(tài)確實很平緩,坐在車上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戴維斯研究的是阿巴拉契亞山的北段和內華達山的關系。內華達山上升得很高,切割得很深,到了阿巴拉契亞山的老巖體就很平了。這種情況相當于阿巴拉契亞山中北段是老年期,內華達高原是幼年期,真正的海岸山脈相當于壯年期。戴維斯的思想在于把不同的形態(tài)拼接起來。
德國地貌學家彭克(W.Penck,1924)研究的則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提出山麓剝蝕面的概念,楊達源等將其“極頂面”認為是冰雪剝蝕夷平面。1984年,R.J.Chorley又提出地貌發(fā)育的復合效應和臨界值概念,注重把地貌發(fā)育的漸變與突變結合起來。
在楊達源瀏覽過的英文期刊中,英國出版的《地貌過程》成為他長期追蹤的主要刊物之一。楊達源說,當代地貌研究的實際意義在于,“地貌”乃人類生存依托及一切活動的基地。對地貌及地貌發(fā)育的正確認識,有助于人類的實踐活動獲得預期效益。而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就在于地貌開發(fā)利用率的不斷提高。
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地貌學
近幾年,南京市在環(huán)境整治方面下了大力氣,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觀,先后獲得聯(lián)合國人居環(huán)境獎、國家人居環(huán)境獎和文明城市獎。這當中,地貌工作者的作用不可小視。
幾年前,針對南京城市環(huán)境治理中的問題,由王穎院士牽頭、楊達源執(zhí)筆,以南京大學10個教授的名義給南京市長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很快得到市長批復,責成市建委按正常工作程序,由市政工程局和市規(guī)劃院編制一個正式規(guī)劃,準備斥資30億元進行治理。然而最初的規(guī)劃思路仍然是實施一系列的小工程,這里搞清淤、那里搞護岸,另一處可能就是輸水管道。
對此,楊達源提出疑義:這些小工程中的很多手段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用過,,已經(jīng)弄幾遍了,如果現(xiàn)在還是這個辦法,勢必難以奏效。但究竟怎么解決好市民的排污問題呢?主管部門提出嘗試調水的方案,準備花很少的錢開展調水。
是秦淮河水系的歷史變遷研究,使他們找到了合理的調水方案。楊達源說,南京本來處秦淮河河口部位,2000多年來一直在防秦淮河洪水與長江洪水的侵襲,導致南京城區(qū)由單一秦淮河河口水系最終被分隔成互不溝通的七河四湖。其中的外秦淮河,從原來的長江江濱、江心洲的內汊道、南京城墻下的護城河,直到20世紀末成為南京市城內的河,但其主要功能依然延續(xù)為泄洪排污,河水長年又黑又臭,靠清淤護岸工程,實在無濟于事。
秦淮河水系變遷與南京城邊的長江水位的漸趨上升,以及多年來疊加的水利工程,使南京城區(qū)的水循環(huán)與水量平衡方程式發(fā)生重大變化:南京城區(qū)的河湖,沒有了秦淮河水源,只有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污水的補給,加之不斷的蒸發(fā),在這樣的水量平衡方程式與水循環(huán)模式下,河湖水污染肯定是治不好的。
河湖水系變遷研究,本是地貌學者的專長。南京大學10位教授調查的結果,形成了對城區(qū)水環(huán)境治理的清晰思路:還外秦淮河作為城內生態(tài)河的功能,讓河流盡快流動起來,必須從長江大量調水,補充自然水源。治理工程實施后,收到了明顯的生態(tài)和社會效果。
重視改進思想方法
談起學科的改造,楊達源語重心長:首先是思想方法要改進。原來地貌學重形態(tài)劃分,重類型研究,形態(tài)和類型都是識別標志,這是最初的一步,應該過渡到研究地貌發(fā)育的過程,要回答它怎么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以后還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其次,就是不要總套用其他地方的成果。各個地方都不一樣。以前巴爾博在長江上一個階地都找不到,因為他腦子里只有歐洲的階地、地中海沿岸的那種階地,在亞洲的長江上找不到與之完全一樣的階地。
長江中下游研究的實例很能說明問題。長江河口在距今5000~6000年以前就退到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揚州以西的位置了,到大約1500年前都沒有發(fā)生多大的變化,依然流傳著“揚州觀潮,鎮(zhèn)江觀!敝f。然而1500年以來,河口卻延伸得非?臁T瓉碇杏蔚那G江大堤是東晉時期開建的,后來慢慢完善,到宋代基本完成,此后長江泛濫受到限制,兩岸平原的泥沙淤積少了,長江中下游的主要功能由不斷泛濫營造兩岸沖積平原,轉變?yōu)橄蛳掠魏涌谳斔斏,從而導致長江三角洲迅速生長。而原來長江兩岸的泛濫平原,卻成為“饑餓”平原,長江兩岸的自然堤后湖,越來越缺少長江水沙的倒灌、缺少物質和能量的補給,就變成了“低能”的湖泊。低能的湖泊中再加入污染物質,而且只有進來沒有出去的,就會變成污水臭水。這就是為什么太湖的污染治不好,巢湖又污染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修筑牢固的堤壩之后,沒有水沙進去了,這些湖泊走向了萎縮、衰亡的過程?梢娦拗谭,有的地方是加速了自然過程(如中游河段的水位上升),有的地方是改變了自然過程,對于自然堤后湖來說是逆轉了自然過程。
隨著堤壩的提高,洪水對兩岸的威脅越來越大!胺牢迨暌挥觥、“防百年一遇”大洪水的說法,要改一改了。楊達源說:“歷史上2000年來長江中游的洪水泛濫治不好,因為修堤筑壩時只想到以前發(fā)生的洪水有多高,沒想到以后發(fā)生的洪水會更高!睂Υ,他提出了“實施全流域雨水調度工程,削弱盛夏洪峰,補充隆冬枯流,創(chuàng)造長江流域最佳人居環(huán)境”的治理思路。
重新認識我們的大江大河
學界前輩對長江的認識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李四光、葉良輔、謝家榮、丁文江、李春昱、巴爾博、蘇良赫、施雅風都曾有過專題研究。解放后,李承三、任美鍔、沈玉昌、陳吉余等也先后出版過專著。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學者對長江的研究更是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從1979 年開始,楊達源用28年的時間,從河口溯源而上,到達金沙江上段,在前人考察過的地方,他反復穿越、深入思考,豐富著前人的學術思想,修正了前人的一些認識。在大量的巖性礦物分析和測年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他發(fā)現(xiàn)金沙江中上段兩岸階地,有些其實“不姓金”,這說明長江在金沙江上中段曾經(jīng)歷過不止一次襲奪其他南向河流的過程。而金沙江下段與三峽河段的貫通,則是近百萬年的事情。是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導致了長江的東流并最終貫通,也造就了兩岸高山峽谷、深槽險灘的河谷地貌。
學科改造要從教材抓起
進入新世紀以來,楊達源把學科改造的重點放在新教材編撰上?偨Y講授自然地理課十幾年的經(jīng)驗使他明確了一點:教材改革要有利于綜合思考。他說,原來學習地貌學都是單線的:河流一條線、海洋一條線……把復雜的自然過程簡化了,實際上,自然過程包含“氣、水、土、生、地”的物質與物質運動及其復雜的相互關系。
他認為,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更重要的是把物質與物質運動及其復雜的相互關系與變化過程搞清楚。
講解水環(huán)境的演化,他就帶著學生到野外去看,4個堤看下來,南京原來水系什么樣、現(xiàn)在什么樣、為什么污染治不好,學生們很快就明白了。他說,其實水系變遷既是地貌問題,又是水問題,還是城市規(guī)劃問題,還有水利工程問題。所以應該抓住一些大問題,作綜合分析。
針對現(xiàn)狀,他建議通過辦進修班的方式,培訓那些在崗的、在工作中需要應用地貌專業(yè)知識的人,把他們對地貌學的興趣與現(xiàn)在的地貌分析手段結合起來,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工夫。
本文關鍵詞:鎮(zhèn)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學風化強度與元素遷移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6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24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