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可生化性對污水處理效果影響的分析第4頁,某市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可生化性分
本文關鍵詞:氧化溝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及化學除磷工藝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來源: 關鍵字: ,污水可生化性對污水處理效果影響的分析
延伸:某市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可生化性分析
本文除了提供污水可生化性對污水處理效果影響的分析 第4頁的文本下載,還提供與之相關的《某市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可生化性分析》文本文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王申,許立群,張有倉,等:混凝沉淀深度處理混合化工污水二級出水的研究
著反應時間的增加而增加,30min后,CODCr去除率變化不大,因此混凝反應時間選擇為30min。
在試驗過程中,快速混合階段主要是以凝聚過程為主,形成初級微絮體;快速混合之后則主要以絮凝過程為主,形成較大的、沉降性能好的絮體,在快速混合之后投加助凝劑,其長鏈在顆粒之間架橋,使幾個甚至數(shù)十個粒子連接在一起而形成絮團,加速了粒子的沉降,,促進了絮凝過程,提高了對化工污水二級出水中CODCr的去除率;旌想A段一般不超過2min,通過對污水進行強烈攪拌,使得絮凝體迅速與污水混合并進行水解和縮聚反應。絮凝階段,要求水流具有適宜的紊動性,使得絮體進一步碰撞聚集,最后形成尺寸較大的絮凝體。但絮凝階段水流的紊動程度應該減弱,以免絮凝體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攪拌作用下而破碎;炷龝r間過長高分子絮凝劑的長鏈易因攪拌而被打碎致使混凝效果降低。
下降明顯;混凝前后色度平均值分別為60和31度,混凝沉淀試驗對色度平均去除率為48.3%。混凝過程對CODCr、TP、色度均有較好的處理效果。
3經(jīng)濟性分析
PAC投加量為100mg/L,PAM投加量為1mg/L,PAC與PAM的市場價格分別為1000元/t和40000元/t,處理水量為2×104m3/d,新增藥劑成本為0.28元/m3,電費成本為0.05元/m3,新
增總處理成本為0.33元/m3。
4結論
利用混凝沉淀工藝對混合化工污水二級出水進
行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混凝劑PAC投加量為100mg/L、PAM投加量為1mg/L,反應時間為
30min,效果比較好,在最優(yōu)條件下反應,出水CODCr、TP的平均質(zhì)量濃度可達到68、0.35mg/L,色度的平均值可達31度,滿足DB32/9392006
中的一級標準要求,新增總成本為0.33元/m3。
參考文獻:
[1]李志偉,孫力平,吳立.PAC和PAM復合混凝劑處理垃圾滲
濾液的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9,25(23):85-87.[2]朱永強,孫力平,王少坡,等.混凝對垃圾滲濾液中腐殖質(zhì)的
去除特性[J].工業(yè)用水與廢水,2011,42(3):22-25.[3]陳淵,謝祖芳,朱萬仁,等.高濃度服裝水洗污水的混凝處理
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0,33(4):133-136.
[4]沈耀良,孫立柱,王德興,等.混凝沉淀工藝深度處理污水處
理廠二級出水的混凝劑優(yōu)化[J].中國給水排水,2007,23(23):56-58.
2.5CODCr、TP和色度去除效果分析
絮凝劑對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的處理效果如表
3所示。
表3
絮凝劑對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的處理效果
Tab.3Effectofcoagulantsontreatmentefficiencyofsecondaryeffluentfromwastewatertreatmentplant
項目進水出水
ρ(CODCr)/(mgL-1)
14768
ρ(TP)/
(mgL-1)1.80.35
色度/
度
6031
注:表中數(shù)據(jù)為7次試驗的平均值
作者簡介:王申(1982-),男,河南南陽人,工程師,碩士,從
由表3可知,投加PAC與PAM復合絮凝劑后,出水CODCr濃度下降明顯,CODCr平均去除率達到53.7%;出水TP平均質(zhì)量濃度為0.35mg/L,
事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和科技研究方面的工作,(電子信箱)
wangshen618@163.com。
收稿日期:2011-12-26(修回稿)
!!!!!!!!!!!!!!!!!!!!!!!!!!!!!!!!
(上接第18頁)
技,2004,17(3):8-10.
[6]蔣紅梅,陳玉成,王定勇.用BOD5/TOD值評價廢水可生化性
的可行性分析[J].重慶環(huán)境科學,2000,22(4):21-22.[7]郭文成,吳群河.BOD5/COD值評價污廢水可生化性的可行性
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1998,(3):39-41.
[8]于丹.氧化溝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及化學除磷工藝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08.
[9]夏嵐.卡魯塞爾氧化溝同步脫氮除磷研究[D].北京:中國礦
業(yè)大學,2010.
[10]郭海娟,馬放,沈耀良.C/N比對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響[J].
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5,25(3):369-371.
[11]張杰,李小明,楊麒,等.反硝化除磷技術及其實現(xiàn)新途徑
[J].工業(yè)用水與廢水,2007,38(3):1-4.
作者簡介:王琨(1986-),男,內(nèi)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主要
從事城市排水管網(wǎng)設計及優(yōu)化,(電子信箱)wksun2000@126.com。收稿日期:2011-11-19(修回稿)
31
第4頁/共4頁
猜您感興趣
查看更多相關文本
編輯推薦
我也來解決
本文關鍵詞:氧化溝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及化學除磷工藝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46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