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濃度下螺旋霉素和銅綠微囊藻的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不同氮濃度下螺旋霉素和銅綠微囊藻的相互作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復合污染 微囊藻毒素 抗氧化系統(tǒng) 生物降解 發(fā)光細菌試驗
【摘要】:通常認為藍藻暴發(fā)受到多種水環(huán)境因子調控,其中以氮營養(yǎng)為最主要的水環(huán)境因子。藍藻的原核生物屬性導致其對抗生素十分敏感?股仡愇廴疚锟赡苁钦{控藍藻暴發(fā)的新興環(huán)境因子。但水環(huán)境因子和抗生素對藍藻的聯(lián)合調控效應和機制尚未見報道。本論文選定螺旋霉素作為目標抗生素,選定水華藍藻模式種銅綠微囊藻為目標藻種,選定氮作為目標水環(huán)境因子。通過7天曝露試驗,研究不同氮濃度下銅綠微囊藻和螺旋霉素污染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效應和機制。在0.5~50 mg/L的氮濃度范圍內,氮濃度(p0.05)顯著影響螺旋霉素對銅綠微囊藻的毒性。在氮濃度為0.5 mg/L條件下,螺旋霉素毒性最低。此時,0.1μg/L的螺旋霉素在藻細胞中產(chǎn)生了毒物興奮效應。方差分析表明,氮和螺旋霉素這兩個因素在調控藻細胞葉綠素a和蛋白質的合成、微囊藻毒素的合成和釋放、ntcA及mcyB基因的表達過程中,有顯著的交互作用(p0.05)。氮通過調節(jié)藻細胞蛋白質合成,顯著影響螺旋霉素對藻細胞的毒性(p0.05)。葉綠素a、psbA基因和rbcL基因對螺旋霉素的響應,表明光合系統(tǒng)在螺旋霉素調控藻細胞生長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此外,氮濃度顯著調控(p0.05)銅綠微囊藻對螺旋霉素的抗氧化應激及其對螺旋霉素的生物降解。在0.5 mg/L的氮濃度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的上升可以有效減輕0.1和0.4 μg/L的螺旋霉素對藻細胞造成的氧化損傷,降低螺旋霉素的毒性和藻細胞中丙二醛的含量。在5-50mg/L的氮濃度下,0.4 μg/L的螺旋霉素抑制過氧化氫酶的活性。藻細胞中過氧化氫累積導致比生長速率顯著下降(p0.05),丙二醛含量上升。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S轉移酶的活性上升,伴隨著藻細胞對螺旋霉素的降解,表明可能與降解存在關聯(lián)。銅綠微囊藻對螺旋霉素的7天降解百分比在8.9%到29.6%之間,降解百分比隨著氮濃度上升和螺旋霉素濃度下降而出現(xiàn)上升趨勢。根據(jù)發(fā)光細菌實驗,0.1 μg/L的螺旋霉素在0.5 mg/L的氮濃度下,可以通過刺激藻細胞的生長和促進藻毒素的合成和釋放,顯著增強銅綠微囊藻的生物毒性p0.05)。0.4 μg/L的螺旋霉素在5-50 mg/L的氮濃度下,通過抑制藻細胞生長、藻毒素的合成、ntcA和mcyB基因的表達,顯著降低了銅綠微囊藻的毒性(p0.05)。研究結果表明,在低氮條件下,治理銅綠微囊藻污染時需要去除共存的螺旋霉素污染物。
【關鍵詞】:復合污染 微囊藻毒素 抗氧化系統(tǒng) 生物降解 發(fā)光細菌試驗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52;X173
【目錄】: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引言11-22
- 1.1 概述11-12
- 1.2 藍藻水華12-16
- 1.2.1 藍藻水華的危害12-13
- 1.2.2 水環(huán)境因子對藍藻水華的影響13
- 1.2.3 藍藻毒素13-16
- 1.3 水環(huán)境中的抗生素污染16-18
- 1.3.1 水環(huán)境中的抗生素類污染物16-17
- 1.3.2 抗生素污染物的檢測17-18
- 1.4 有機物與藻類的相互作用18-19
- 1.5 抗生素污染物對藍藻的調控效應19
- 1.6 研究目的、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19-22
- 1.6.1 研究目的19-20
- 1.6.2 研究內容20-21
- 1.6.3 技術路線21-22
- 第二章 試驗材料與方法22-28
- 2.1 生長抑制試驗22-23
- 2.2 細胞響應試驗23-25
- 2.3 抗氧化系統(tǒng)的響應分析25
- 2.4 螺旋霉素降解試驗25-26
- 2.5 發(fā)光細菌毒性試驗26-27
- 2.6 數(shù)據(jù)分析27-28
- 第三章 不同氮濃度下螺旋霉素對銅綠微囊藻生長和細胞合成的作用效應28-45
- 3.1 概述28
- 3.2 試驗結果28-40
- 3.2.1 不同氮濃度下螺旋霉素對藻細胞的生長抑制效應28-33
- 3.2.2 氮和低濃度螺旋霉素對藻細胞的聯(lián)合效應33-40
- 3.3 討論40-43
- 3.3.1 氮濃度對螺旋霉素毒性的影響40-41
- 3.3.2 氮和低濃度螺旋霉素對銅綠微囊藻光合作用的調控41-42
- 3.3.3 氮和低濃度螺旋霉素對MCS合成和釋放的調控42-43
- 3.3.4 氮和低濃度螺旋霉素調控下微囊藻污染變化規(guī)律43
- 3.4 結論43-45
- 第四章 不同氮濃度下銅綠微囊藻對螺旋霉素的抗氧化應激和降解效應45-55
- 4.1 概述45
- 4.2 試驗結果45-52
- 4.2.1 銅綠微囊藻在不同氮濃度下對螺旋霉素的抗氧化應激45-50
- 4.2.2 不同氮濃度條件下銅綠微囊藻對螺旋霉素的降解50-51
- 4.2.3 銅綠微囊藻和螺旋霉素的聯(lián)合毒性變化規(guī)律51-52
- 4.3 討論52-54
- 4.3.1 抗氧化應激與螺旋霉素毒性的關系52-53
- 4.3.2 抗氧化應激與藻細胞對螺旋霉素的降解53
- 4.3.3 銅綠微囊藻與螺旋霉素的聯(lián)合毒性53-54
- 4.4 結論54-55
-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55-57
- 5.1 結論55-56
- 5.2 建議56-57
- 參考文獻57-68
- 致謝68-69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69-70
- 學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志華,宋友禮,黃純農;螺旋霉素產(chǎn)生菌螺旋霉素鏈霉菌遺傳育種[J];中國抗生素雜志;1992年04期
2 張筱君;陳葵;朱家文;;必特螺旋霉素的萃取特性及雜質的選擇性分離[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14年01期
3 白汝芬,劉杰忠,孫玲變;螺旋霉素藥膜配制工藝的改進[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1年09期
4 姜威,孫承航,金文藻;生技霉素小組分的研究 Ⅰ.分離純化和4″-異丁酰螺旋霉素Ⅱ(生技霉素B_(2β))的結構鑒定[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2年04期
5 王欣榮,劉淑奎,夏永,謝麗芳;螺旋霉素發(fā)酵工藝的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2年12期
6 戴劍漉,王永紅,劉玉偉,肖慈英,佟祖Or,儲炬,張嗣良,律光耀,王以光;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發(fā)酵參數(shù)的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年06期
7 毛全貴;趙勝利;韓德全;張永紅;漢國旗;劉守強;;金屬離子對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響[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年11期
8 李友元,陳長華,顧熠峰,李曉勇;基于液質聯(lián)用技術解析和降低螺旋霉素發(fā)酵雜質[J];生物工程學報;2005年02期
9 江維;王永紅;莊英萍;郝玉有;儲炬;;纈氨酸對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響[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吳春海;郝玉有;王永紅;儲炬;莊英萍;張嗣良;;統(tǒng)計學法優(yōu)化必特螺旋霉素發(fā)酵培基養(yǎng)[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8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永紅;康源;莊英萍;儲炬;戴劍漉;張嗣良;;二價錳離子與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A];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下)[C];2004年
2 王永紅;黃明志;莊英萍;付啟偉;儲炬;張嗣良;;二價錳離子對必特螺旋霉素發(fā)酵過程碳代謝流的影響[A];代謝工程和工業(yè)生物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游旭;陳葵;朱家文;;乙酸丁酯與水相中必特螺旋霉素的分配系數(shù)[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6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朱培;劉文斌;張建斌;李亞軍;李繼安;陳代杰;;多級厭氧反應器處理螺旋霉素發(fā)酵菌渣和螺旋霉素Ⅰ的厭氧降解行為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史向國;胡立剛;藤國生;白旭;顧景凱;鐘大放;;LC-MS/MS法在必特螺旋霉素Ⅰ期臨床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有機質譜學第十二屆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黃永平 溫長路;不要盲目追求新藥[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史向國;必特螺旋霉素體內代謝與藥物動力學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3年
2 徐婕;異戊酰螺旋霉素Ⅱ和異戊酰螺旋霉素Ⅲ的層析分離過程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3 姜威;雜合抗生素生技霉素和桔青霉68活性代謝產(chǎn)物的化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慧;必特螺旋霉素純化中的連續(xù)逆流分配除雜和溶液結晶過程調控[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2 謝松林;螺旋霉素發(fā)酵車間工程設計[D];福州大學;2014年
3 王峰;不同氮濃度下螺旋霉素和銅綠微囊藻的相互作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4 顧芨芨;必特螺旋霉素組分的高速逆流色譜分離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5 侯麗平;異戊酰螺旋霉素Ⅲ分離制備過程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年
6 萬倩玉;多級逆流分配—分步結晶法分離螺旋霉素與必特螺旋霉素[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7 曾俊;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及有效組分優(yōu)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8 羅俊;歐典螺旋霉素的組分優(yōu)化[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孫新強;螺旋霉素高產(chǎn)菌種選育及發(fā)酵工藝優(yōu)化[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2年
10 韓鋒;ist基因的DNA改組以及AHBA合酶基因的系統(tǒng)發(fā)生分析[D];沈陽藥科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871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7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