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磷酸渣對Pb、Cd污染土壤的修復及作用機理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5 11:12

  本文關鍵詞:磷酸渣對Pb、Cd污染土壤的修復及作用機理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磷酸渣 土壤修復 作用機理


【摘要】:采用鋼鐵廠酸洗廢棄物磷酸渣為原料,對重金屬鉛鎘污染土壤的修復進行了研究,旨在拓寬磷酸渣的綜合利用途徑。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結(jié)果如下:(1)對磷酸渣進行了XRD、XRF分析,結(jié)果表明磷酸渣主要成分為FePO4 · 2H2O;毒性浸出(TCLP)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磷酸渣中浸出的重金屬濃度均低于USEPA規(guī)定值,因此不屬于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險廢物,可以將其應用到后續(xù)實驗當中。(2)利用磷酸渣修復鉛鎘污染土壤,研究了土壤中投加磷酸渣后鉛鎘形態(tài)的變化,探討了磷酸渣不同投加量對土壤中鉛鎘毒性浸出的影響,通過測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如pH、電導率(EC)、陽離子交換量(CEC)等,評價了磷酸渣對鉛鎘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果。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質(zhì)方面,磷酸渣的投加對土壤pH的影響不大,不會導致土壤酸堿度有突出的變化;磷酸渣的投加會引起土壤EC的增加,但增加范圍較小;在實驗條件下,隨著磷酸渣投加量增加,鉛鎘污染土壤CEC值均增加,這說明磷酸渣的投加有利于改善土壤保肥力,更有利于植物生長。磷酸渣的投加降低了土壤鉛鎘的浸出毒性,當投加量分別大于5%和20%時,鉛鎘毒性浸出濃度分別降低到EPA TCLP標準值以下;通過五步提取可知,隨著磷酸渣投加量的增加,鉛鎘殘渣態(tài)含量逐漸增加,說明磷酸渣的投加使土壤中的鉛鎘得到了有效的固定,鉛鎘污染土壤得到了有效的修復。此外通過實驗可知,磷酸渣對鉛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果好于鎘污染土壤,因此將磷酸渣應用到鉛污染土壤中具有廣闊的前景。(3)以靜態(tài)實驗為基礎,分別從溶液初始pH、吸附動力學、等溫線以及熱力學等方面系統(tǒng)研究了磷酸渣對重金屬鉛鎘在溶液中的吸附特性,探究作用機理。動力學研究結(jié)果表明,實驗數(shù)據(jù)與偽二級動力學模型具有良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均為0.9999,表明這兩種吸附過程均是以化學反應為主導的吸附過程;鉛鎘在磷酸渣上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溫線模型,表明在吸附過程中磷酸渣表面主要發(fā)生均相反應,從Langumuir公式中計算得磷酸渣對鉛鎘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別為151.52 mg/g、51.70 mg/g;熱力學研究表明兩種吸附過程均是可自發(fā)進行的吸熱過程;通過XRD、SEM-EDS等方法對比分析鉛鎘吸附前后磷酸渣成分與形貌的變化,并進一步闡述主要的吸附機理,發(fā)現(xiàn)磷酸渣與鎘主要作用機理為鎘與磷酸渣晶體中鐵發(fā)生了離子交換,而對于鉛則是磷酸渣先溶解,進而形成Pb3(PO4)2與Pb5(PO4)3OH。研究結(jié)果不僅為磷酸渣的處理處置提供了新途徑,同時為修復Pb、Cd污染土壤提供了一條新方法。符合“以廢治廢”的環(huán)保理念。
【關鍵詞】:磷酸渣 土壤修復 作用機理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53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緒論11-21
  • 1.1 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背景11-15
  • 1.1.1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xiàn)狀11
  • 1.1.2 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11-13
  • 1.1.3 土壤重金屬污染危害及特點13-14
  • 1.1.4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方法14-15
  • 1.2 水體重金屬污染研究背景15-18
  • 1.2.1 水體重金屬污染現(xiàn)狀15
  • 1.2.2 水體重金屬污染來源15-16
  • 1.2.3 水體重金屬污染危害及特點16
  • 1.2.4 重金屬污染水體的修復方法16-18
  • 1.3 磷酸渣研究背景18-19
  • 1.3.1 磷酸渣來源18-19
  • 1.3.2 磷酸鹽在環(huán)境領域中的應用19
  • 1.4 本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及意義19-21
  • 1.4.1 本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19-20
  • 1.4.2 本課題的意義20
  • 1.4.3 研究技術路線20-21
  • 2 磷酸渣修復Pb、Cd污染土壤的研究21-34
  • 2.1 實驗材料21-22
  • 2.1.1 供試土壤21
  • 2.1.2 磷酸渣21
  • 2.1.3 實驗藥品和設備21-22
  • 2.2 實驗方法22-23
  • 2.2.1 磷酸渣毒性浸出(TCLP)試驗22
  • 2.2.2 Pb、Cd污染土壤修復實驗22-23
  • 2.3 分析測試方法23-25
  • 2.3.1 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測定23-24
  • 2.3.2 土壤中Pb、Cd含量測定24-25
  • 2.3.3 土壤Pb、Cd TCLP含量測定25
  • 2.3.4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ICP-OES)測定重金屬濃度分析25
  • 2.4 實驗結(jié)果分析25-32
  • 2.4.1 磷酸渣元素含量分析26
  • 2.4.2 磷酸渣潛在環(huán)境風險評價26
  • 2.4.3 修復后土壤pH變化26-27
  • 2.4.4 修復后土壤EC變化27-28
  • 2.4.5 修復后土壤CEC變化28-29
  • 2.4.6 修復后土壤Pb、Cd TCLP變化29-30
  • 2.4.7 修復后土壤Pb、Cd形態(tài)變化30-32
  • 2.5 本章小結(jié)32-34
  • 3 磷酸渣與Pb、Cd作用機理的研究34-51
  • 3.1 實驗材料34-35
  • 3.1.1 磷酸渣34
  • 3.1.2 Pb~(2+)、Cd~(2+)溶液的配制34
  • 3.1.3 實驗藥品和設備34-35
  • 3.2 實驗方法35
  • 3.3 計算方法35-36
  • 3.4 分析測試方法36
  • 3.4.1 X射線衍射(XRD)分析36
  • 3.4.2 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SEM-EDS)分析36
  • 3.4.3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ICP-OES)測定重金屬濃度分析36
  • 3.5 實驗結(jié)果分析36-49
  • 3.5.1 不同初始pH值對吸附的影響36-38
  • 3.5.2 吸附動力學研究38-41
  • 3.5.3 吸附等溫線研究41-45
  • 3.5.4 吸附熱力學研究45-46
  • 3.5.5 吸附機理研究46-47
  • 3.5.6 吸附后溶液中PO_4~(3-)濃度47-49
  • 3.6 本章小結(jié)49-51
  • 4 磷酸渣在Pb污染廢水中的應用51-55
  • 4.1 實驗材料51-52
  • 4.1.1 磷酸渣51
  • 4.1.2 重金屬污染廢水51
  • 4.1.3 實驗藥品和設備51-52
  • 4.2 實驗方法52
  • 4.3 實驗結(jié)果分析52-53
  • 4.4 本章小結(jié)53-55
  • 5 結(jié)論與展望55-57
  • 5.1 實驗結(jié)論55
  • 5.2 建議及展望55-57
  • 致謝57-58
  • 參考文獻58-64
  • 附錄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一;;防止農(nóng)藥污染土壤的措施[J];資源開發(fā)與保護;1986年02期

2 ;英國擬制定持續(xù)保護土壤的政策[J];中國環(huán)境科學;1996年06期

3 K·西莫查,王榮生,李長根;凈化污染土壤的新的有效技術[J];國外金屬礦選礦;2001年02期

4 陳五一;防治化學農(nóng)藥污染土壤的措施[J];農(nóng)村經(jīng)濟與技術;2001年08期

5 魏杰;試論茶園污染土壤的修復[J];茶葉機械雜志;2002年01期

6 李彬,李培軍,王晶,張海榮,楊桂芬;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進展[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年05期

7 劉宛,李培軍,周啟星,孫鐵珩;污染土壤的生物標記物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雜志;2004年05期

8 劉雪梅,楊傳貴;污染土壤現(xiàn)場矯治的“新方法”[J];世界環(huán)境;2004年05期

9 劉云濤;污染土壤無害化處理的幾種方法及應用[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10 陸小成;陳露洪;畢樹平;鄭正;;污染土壤電動修復及供能方式研究進展[J];污染防治技術;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青;唐景春;;勝利油田污染土壤的生態(tài)毒性評價[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管英強;王新明;姚宗中;崔新玲;咼暢;;德國化學戰(zhàn)劑污染土壤處理技術[A];全國危險物質(zhì)與安全應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1年

3 張慧;黨志;易筱筠;楊琛;;玉米修復芘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4 謝正苗;王碧玲;孫葉芳;李靜;田兆君;;含磷物質(zhì)修復鉛污染土壤[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5 楊利芝;徐宏勇;劉勇弟;蔡蘭坤;;生物泥漿反應器法修復污染土壤的強化手段[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7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萬小崗;王巍;習成成;;鈾污染土壤淋洗去污實驗研究[A];中國核學會核化工分會放射性三廢處理、處置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7 楊娟娟;魏成熙;孫海濤;;鉛污染土壤有機肥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8 謝正苗;王碧玲;;氯和磷聯(lián)合修復礦渣污染土壤的機理[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9 孫鐵珩;;環(huán)境土壤與污染土壤生態(tài)修復[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面向農(nóng)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綜述篇)[C];2004年

10 張彥;;城市污染土壤環(huán)境影響評價及治理方法的探討——房地產(chǎn)開發(fā)土地土壤污染案例分析[A];2007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王曉軍;我市開始對污染土壤進行“治療”[N];重慶日報;2008年

2 記者 周強 通訊員 邵蘭芳 麻哲;采油污染土壤復耕成現(xiàn)實[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3 ;日本核污染土壤運美[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4 記者 班健;清理污染土壤有良方[N];中國環(huán)境報;2007年

5 記者 李惠子 俞錚;我科學家利用蜈蚣草大規(guī)模修復污染土壤[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本報記者 孫蔚;北京車鐵匠營限價地污染土壤將被挖走焚燒[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7 佚名;用法律條文“圈定”污染土壤責任[N];中國改革報;2012年

8 首席記者 李曉;修復污染土壤護生態(tài)[N];蘇州日報;2014年

9 林華;給被污染土壤“排毒”刻不容緩[N];中國審計報;2014年

10 本報記者 陶小康;僅用“刮骨療毒”法是遠遠不夠的[N];中國化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王碧玲;含磷物質(zhì)修復鉛鋅礦污染土壤的機理和技術[D];浙江大學;2008年

2 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復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周際海;線蟲與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對污染土壤撲草凈降解影響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4 萬金忠;有機氯殺蟲劑污染土壤的化學淋洗修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何煒;汽油和柴油污染土壤通風修復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6 譙華;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漿反應器修復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于彩蓮;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強化龍葵修復鎘污染土壤能力的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年

8 崔衛(wèi)華;汽油污染土壤的SVE修復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9 高霏;二硝基二甲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復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玉;納米羥基磷(?)石與黑麥草聯(lián)合修復鉛污染土壤的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王效國;大豆、龍葵單作和間作對鎘、芘污染土壤的修復[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施秋伶;有機螯合劑和生物表面活性劑聯(lián)合淋洗污染土壤中的Pb、Cd[D];西南大學;2015年

4 侯鶴天;鈣鋁LDH協(xié)同電動修復污染土壤體系中鉻的遷移與轉(zhuǎn)化的研究[D];上海大學;2015年

5 仲洋洋;電動力修復Pb污染土壤的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6 馬晨晨;不銹鋼尾渣修復劑對鉛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研究[D];山西大學;2015年

7 孫崇鳳;可降解表面活性劑增效洗脫污染土壤中二氯苯的研究[D];山西大學;2015年

8 楊旭明;表面活性劑對受“得克隆”(Dechlorane Plus)污染環(huán)境的增效修復機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5年

9 田會陽;河南省鉛冶煉污染土壤的處理和利用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5年

10 吳鵬;機械化學法處理高濃度滴滴涕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8561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561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f2b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